吴慧珍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和某些野猪死亡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热、出血、高发和高死亡率为特点[1]。非洲野猪和钝缘蜱是ASFV的主要传播媒介和贮藏宿主,可通过直接接触、采食、叮咬、注射等多个途径传播,污染的猪肉制品、泔水、运输工具、饲料、人员、物品均为ASFV的传播媒介。2018年8月,中国确诊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随后疫情在我国不断扩散蔓延造成家猪和野猪大量死亡,并因无防控ASF的有效疫苗而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排查和检测疫情、遏制非洲猪瘟扩散和蔓延是目前极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从非洲猪瘟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进展和防控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供非洲猪瘟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参考。
ASFV具有虹彩病毒的外壳形态和痘病毒的内在本质,过去被划分在虹彩病毒科,目前将其列为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的非洲猪瘟病毒属,也是目前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属[2-3]。非洲猪瘟病毒直径为175~215 nm,病毒基因组大、蛋白数多,具有囊膜结构[4]。病毒粒子呈20面体对称,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类壳、核壳、内膜、衣壳和外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双股DNA分子,至少有24个基因型,我国首次发现的SY18株为基因2型[5]。ASFV仅有一个血清型,但其具有高度抗原多样性,感染后的猪很难获得对异源毒株的保护力。ASFV的分离毒株在网状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经适应后可在8日龄鸡胚卵黄囊进行培养。ASFV对环境抵抗力强,酸碱耐受范围广,在室温可保存数月并具有感染力,腌制、冷冻的猪肉制品均可携带病毒。但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加热30 min即可灭活病毒,一般的消毒措施也可将其杀灭。
2.1 流行病学史 ASF呈全球流行态势,1921年在肯尼亚报道出现,随后在非洲国家持续流行和存在。1957年开始ASF传入欧洲大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依次暴发疫病[6-7]。20世纪80年代传入美洲,2007年起ASF在俄罗斯蔓延,随后扩散到周边地区和国家。2018年8月3日,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养殖场发现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自此,非洲猪瘟疫情“枯木逢春”,从东北一路南下席卷全国。2018年11月18日,我国首次在野猪身上确诊了非洲猪瘟疫情,根除净化的目标更将难以实现。
2.2 流行病学特点 猪是ASFV的唯一自然宿主,钝缘蜱是其贮藏宿主和媒介,疫情的传播主要靠经口或鼻腔直接接触感染,猪肉制品及受污染的饲料,非生物媒介如运输车辆、人员、设施均为重要传染来源。 “野猪-软蜱-野猪”、“野猪-野猪”、“家猪-家猪”多个循环传播方式使ASF传播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均扩大。
野猪中的非洲疣猪是最原始的贮存宿主,野猪与软蜱形成森林循环“野猪-软蜱-野猪”[8]。带毒野猪一般呈慢性感染,通过软蜱叮咬或接触其他猪只传播疫病。在家猪中ASF具有高致死率,一定时间后症状会由急性转为慢性,致死率也随之下降,亚急性感染的猪只恢复健康后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易感动物。软蜱的叮咬、感染ASFV肉制品的流通等途径使ASF呈散发流行,软蜱通过吸血感染是ASF传播的重要环节,可连结野猪和家猪。钝缘蜱对不利于自身存活的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可存活数年,在病毒的短距离地理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特种野猪养殖加大了野猪与家猪接触的机会,目前ASFV在自然条件下从野外传给家猪的途径尚未明了,但有试验研究推测野外丛林猪与家猪杂交可能是传播途径之一[9]。
3.1 疫苗研发进展 自从ASF在世界上首次出现并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后,多国对各类疫苗均有研制,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对ASF疫苗抗原培养、灭活方式及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因ASF灭活苗无法使动物产生中和抗体而对强毒缺乏有效保护[10]。西班牙和葡萄牙在ASF流行期间曾使用减毒活疫苗,出现了免疫副作用和多重感染等问题,出于生物安全隐患的考虑限制了弱毒活疫苗的推广使用[11]。将 ASFV p30、p45 等基因制备 DNA 疫苗[12],在没有诱导动物产生可检测水平抗体的情况下使其获得免疫保护作用,提示细胞免疫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抗原蛋白或多肽,配合使用疫苗佐剂制备亚单位疫苗是较为安全的免疫方法[13]。
为证实弱毒活疫苗的遗传稳定性及避免疫苗毒的重组,目前弱毒疫苗的研制需要选定一个合适的商品化细胞系及评估体系筛选出候选疫苗。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目前已创制了两个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的ASF候选苗。多重基因缺失为构建安全有效的ASF弱毒苗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但其具有毒株依赖性,故优化基因敲除组合对制备高水平免疫保护疫苗至关重要。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依赖于具备完全免疫保护蛋白组合的鉴定和传递/载体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3.2 防控措施 回望历史,在ASF暴发后扑灭疫情的几个国家使用ASF疫苗的结果都不太成功,而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并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是其成功的关键措施,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处置疫情和建设防控体系的经验,如及时上报疫情发生情况、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和ASFV的早期检测和被动监测等。国际和国内贸易极大促进了疫病的扩散传播,需把好国门加强出入境检疫和禁止疫区生猪调运。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生物安全措施显得尤其重要,而消毒是生物安全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木质结构、水泥表面和相关设施消毒可选用碱类、氯化物和酚化合物,人员消毒可选用碘化物。除了消毒措施,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猪场需具备硬件条件如有洗澡间、物资消毒间、生产区围墙、引种隔离舍等;严格执行引种检测隔离,控制物资和人员流动,进出场均需消毒隔离;建立车辆消毒清洗体系,专车专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禁止饲喂泔水、厨余剩餐等。
ASF一直是各国重点防控的疫病,无论是已成功根除ASF的西班牙、巴西等国或仍在与ASF斗争的俄罗斯,历史经验都证明根除ASF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ASF不仅对养猪业造成重创,兽药和饲料行业也受到不小影响。我国生猪产业链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面对非洲猪瘟疫情,除了提升诊断水平和积极研发疫苗提供技术支持,还应找到各个防控环节实际关键点,推动产业一体化转型升级。在我国暴发ASF后,各方面人员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及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