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画—记辛集农民画传承人耿占雄先生

2019-03-24 07:23王忠秋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民画农民

本刊记者 王忠秋

壁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形式,一般是画在石壁、墙壁上,用来记录重大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等。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其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方面。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唐代是壁画的兴盛期,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

辛集,旧时称束鹿,明清时期就有画壁画的传统,辛集农民画以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兼具绣、剪、编等民间工艺,范围广泛,画面清新质朴。人们把自己的寄托、希望、传统、好恶通过壁画表现出来,借以教育后人,鞭挞邪恶,弘扬正义。

辛集的农民画家作画的时候经常是在一面比较宽大、平整的墙上,先涂上白色,也没有什么底稿,凭着记忆和即兴发挥,一挥而就。开始,仅仅是白底黑线条的简笔画一样的素描,随着各种彩色颜料的出现,墙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抗战时期,墙上画的是减租减息、打击日寇的内容;解放战争时期,是土改、支援前线的内容;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解放了的农民用画笔描绘自己崭新的生活,展示自己投身祖国建设的风貌;改革开放之后,东风吹来满眼春!辛集农民画这朵奇葩焕发了勃勃生机,富足的农民欢欣鼓舞,描红写绿,尽情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村的墙画获得了快速发展,一批有艺术天赋的农民画家脱颖而出。以耿占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有为的辛集农民画画家,开拓进取,不懈奋斗,让农民画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跨上了新的高峰。

耿占雄在王下村长大。王下村地处辛集市东部,这里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石津灌渠和石黄高速就在村子的南面穿过。村里的农民以种地为生,无垠的大平原,辽阔的土地培育了农民们质朴、勤劳、爽朗、豁达的性格,也孕育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农闲的时候,农民们纷纷做一些手工补贴家用。耿占雄的母亲能剪、善绣、会织,在村里是个有名的巧手。母亲灵巧的基因遗传给了耿占雄,他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虽然没有老师教,可画出来的花鸟鱼虫却是栩栩如生,灵动鲜活,大人们看了都啧啧称奇,连声夸赞。1970 年,耿占雄穿上绿军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了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耿占雄的艺术天赋很快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赞赏,被抽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并接受了系统的文化与绘画理论的培训,技艺和思想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部队转业后,耿占雄回到辛集市文化馆,主要工作就是搞农民画创作,并辅导农民们画画。

农民的壁画都是画在墙上,画得再好,也只有村里的人们或偶尔路过的外地人能看到。要想让饱含着创作者想象力和心血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就必须把这些画作誊绘在纸上,集结成册,方能广为传播。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河北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河北束鹿县壁画选》和《诗洋画海金束鹿》两本画册,《人民日报》也做了专题报道,辛集农民画开始从王下村走向整个辛集、整个冀中,辛集农民画规模初具。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让艺人们无暇顾及创作。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农民画家纷纷转行,他们画广告、商标,画山水画,有着不菲的收入,墙画创作一度停滞,农民画在迷茫和彷徨中徘徊。

面对这一切,耿占雄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觉得,辛集农民画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在农民画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从过去农民画向学院派靠拢转向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元素去真实反映冀中农村,表现优美静谧的乡村生活,逐步完善农民画的绘画理念及语言,丰富农民画的表现深度和广度。他坚信,只有立足脚下这块灵动的沃土,才能产生创作的激情,才能描绘出芸芸众生。他找来了两个农民画作者,三个人在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搞起了农民画创作。他们自己带干粮和铺盖,从早画到晚,夜里就睡在画室。他们要用自己的辛勤重塑农民画的辉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耿占雄的执着与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1987 年2 月,由河北 省文化厅、石家庄行署文化局主办的辛集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在中国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了专家、媒体的高度评价,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大批媒体记者涌向辛集,争相采访耿占雄,报道辛集农民画的故事,许多人开始求购辛集农民画,农民画的价格一时水涨船高。

展览的成功,只是在河北省获得了认可,在中国有了一席之地,若想让农民画走向市场,让中国的文化元素走出国界,让民族的艺术蝶变为世界的艺术,肩负起应有的担当与使命,就需要更大的平台。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辛集,认识农民画呢?耿占雄想到了北京和天津这两座离得最近的大都市。

带着画作,耿占雄来到了北京,他要让国外艺术家了解、品鉴辛集农民的作品。在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冀中农村的画家。外交官打开画卷,马上被造型质朴、色彩艳丽、构图丰满的画作吸引住了,这不同于西方油画的浓墨重彩,也异于中国画的深邃写意,而是以简单的勾勒和基本的色彩描绘了农耕生活、田园风光。参赞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决定把作品介绍到法兰西,同时也希望到作品的故乡——辛集去看一看,这正是耿占雄求之不得的事。很快,外交官一行兴致勃勃来到了王下村。墙上的作品、村民的热情和辛集的风貌深深感染了这位来自浪漫之都的外交官,他不仅在法国民众中大力宣传辛集农民画,而且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其他欧盟成员国使节。辛集农民画在北京的各大驻华使馆相继成功展出,又在欧洲各国展出多场,反响强烈,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认可和赞誉。德国、美国、奥地利、墨西哥等国的艺术家、鉴赏家纷至沓来,探访这块神奇的土地和生长在这里的手上满是老茧的艺术家们。辛集农民画惊艳了世界,为农民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辛集各地的农民画的精英们集中起来,耿占雄在农民画培训班的基础上建立了辛集市现代民间绘画院,组建了“王下村女农民画社”,辛集市残疾人画社、小位村农民画壁挂社也相继成立,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农民画家群体。在不断地摸索与创新中,辛集农民画逐步形成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奇巧、独具匠心、充满浓郁的冀中淳厚乡情的突出特点,农业节气、起居劳作、民风民俗、衣食住行、文体娱乐都是画家们创作的素材,融汇了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1990年,奥地利人卡明斯基在维也纳成功举办农民画展览后,来到王下村,他告诉耿占雄,农民画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不小的损失。耿占雄默默地把外宾的话记在了心里,他琢磨着,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没过几天,邻村妇联会主任请耿占雄辅导民间美术。耿占雄在考察中发现,这个村的妇女们能织善绣。他灵机一动:“把农民画绣在布或者毯子上,把西方壁挂画与辛集农民画结合在一起,绣成壁挂农民画,不是更便于运输与保存吗?”他把自己最新作品尝试着以刺绣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非常理想。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壁挂农民画诞生了!经过试销,外宾特别喜欢。第二年,国家有关部门订制了15 万幅壁挂农民画作为国礼,进一步扩大了辛集农民画的影响力。

耿占雄连续三届获石家庄市政府文艺繁荣振兴奖、石家庄市群众文化终身成就奖。1978年,他创作的农民画《摘枸杞》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大展”优秀奖;1998年,《姥姥门前看大戏》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2000年,《痛快的日子》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大展”一等奖;2006年,《在希望的田野上》获中国群文学会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展”金奖;2007年,《走进沧州》获《农民日报》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展”金奖。2018年春节前夕,耿占雄耗时三个多月创作的200平方米巨幅农民画《留住乡愁》创作完成。500多个形象各异的人物造型,与众多动物、农舍、农具一起,勾勒出一幅涵盖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迎新、祈福、安宅、嫁娶等传统习俗的冀中乡村图景,充满了鲜活而又醇厚的乡土气息。

耿占雄先生的作品技法独特,不拘一格,不讲透视,不循比例,描画个人印象中对事物的切身感受,色彩凝重艳丽,色调强烈而柔美,将河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瓦当、民间印染、年画、定瓷等民间艺术精华吸收于画中,形成了像河北梆子一样高亢有力、壮怀激烈的艺术感染力,以拙中见巧、俗中见雅、平中见奇、凡中见美而独领风骚。

他用真情实感叙述着辛集农民的喜怒哀乐,他用质朴的画笔记录着农民们平凡宁静而又沸腾的生活,他用绘画语言和父老乡亲们沟通交流,他以内敛的夸张再现着家乡沧海桑田、风雨变迁。几乎所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只要看到耿占雄先生的作品,时空顿时就回到了劳作的农田、袅袅的炊烟、炕头的促膝和爹娘的呼唤,仿佛昨天就在眼前,伸手就能触摸到那袅袅的云烟。我们默默品读耿占雄先生的作品,能感受到那厚重的积淀,史诗般的章篇,谐振似的共鸣,折射生活的光环。

耿占雄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儿孙来传承农民画这项艺术瑰宝,他把自己毕生总结出来的画艺通过“农民画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具有天赋和勤奋的孩子们了解、喜欢、投入并传承。清河湾学校、中央民族大学等大中小学纷纷举办农民画展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投身这项美丽而光辉的事业。辛集市正在王下村打造农民画小镇,耿占雄希望以此搭建平台,建立一个京津冀美院学生的写生基地,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

古稀之年,耿占雄还有一个尚未完成的心愿,那就是举办个人画展,总结自己几十年来画坛耕耘的风风雨雨,让后来者赏鉴、评说。

1988年,辛集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5年,辛集农民画被石家庄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河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农民画农民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金山农民画
农民丰收歌
农民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