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刘德玉 吴育飞
在冀人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溶解作为一个重要知识概念出现。在进行探究实验材料的选取时,许多老师用泥土作为不溶性材料。那么,泥土可否作为小学溶解实验的材料呢?泥土究竟能溶于水还是不能溶于水呢?
经初步文献调研可知,泥土即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层疏松的岩石物质,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泥土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由固相物质、液相物质、气相物质等组成。土壤中的固相物质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我们能看到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让我们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目的:探究泥土是否可以溶解。
2.实验原理:土壤中的可溶物像食盐和白糖这类,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并可以通过过滤达到分离的目的。
3.实验材料:土壤样品6份、玻璃棒、烧杯、铁架台、滤纸、电子天平、漏斗、研钵。
4.实验装置图:(如图1)。
图1
图2
表1 石家庄土样水溶前后质量变化
表2 张家口土样水溶前后质量变化
5.实验方法:实验选取了河北省北部和中部的张家口与石家庄的土样若干份,经自然风干后,剔除砖块、植物根茎、人为侵入物等杂物,进行研磨(如图2),使土样中大小颗粒尽可能均匀分布。
然后,分别准确称量采集处理好的石家庄、张家口土样样品共6份,每份3.00 g,放入烧杯中加100 mL 的水进行溶解,并用玻璃棒不断进行搅拌(5分钟),再进行过滤处理,将滤渣进行干燥处理后称量,记录实验结果。
6.实验数据:(见表1、表2)。
7.结果与结论:以上两个不同类别,共6份土样经水溶解,土样质量均减少,且减少的质量均大于等于0.02 g(即所用天平的称量误差),说明土样中均有部分物质已溶解于水中。由此可以认定,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认识“可溶”与“不溶”两个理想化概念时,不宜用部分可溶解的泥土作为探究实验材料。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而言,初次接触“溶解”这一概念,应从完全溶解与完全不溶解的材料中进行选取,如白糖、食盐、木块、鹅卵石等。而以上辨识与探析结果表明,泥土中既有可溶部分又有不溶部分,容易对四年级学生溶解初期的概念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而学生认知的混乱,势必会影响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由此可得出启示,实验材料的选取应基于学习者的心理阶段和课程的目标要求,不宜引入在一定年龄阶段属于跨概念的研究载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