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张桂玲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徐州地区牛蒡栽培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技术。
关键词 牛蒡;栽培;病虫害 防治技术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处暖温带,属湿润季风区,地貌为黄河冲击平原(黄河故道),地势高而平坦,沙壤土层深厚,透气透水性好,适宜根茎类药材和蔬菜种植。牛蒡是我市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笔者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适合徐州地区生产牛蒡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 牛蒡栽培方式
牛蒡在徐州地区,按播种时期一般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10月至11月采收;秋播一般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播种,在翌年5月至7月份收获。
2 品种选择
目前秋播牛蒡品种宜选择晚熟品种,春播宜选择晚抽薹品种,适期播种,以免先期抽薹。柳川理想为中晚熟品种,肉质根圆柱形,长度一般为60—100cm,肉白色,肉质柔软,地上部长势旺,条型光滑、直、长度大,具有增产潜力大、耐寒性强、晚秋季适播期长、春发快、长势旺、皮色好、香味浓、采收期长等优点,是徐州地区越冬牛蒡生产中的主栽品种。东北理想是春秋兼用型品种,地上部分长势旺,其肉质根外观呈淡黄色,肉白色,条型大、长、光滑,产量高,易加工,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种。新林1号属于中早熟品种,地上部长势较旺,肉质根圆柱形,表皮呈金黄色,生长势强、抗病、耐干旱、产量高,是目前牛蒡生产上的最佳品种,品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
3 土壤选择及种植
3.1 田块选择
牛蒡为深根性蔬菜,对土壤要求较严,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栽培。牛蒡是喜光作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和耐热性均较强。牛蒡是需水较多的植物。从种子萌芽到幼苗生长,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生长中后期也需要较为湿润的土壤条件,但田间不能有积水,如积水时间过长,易导致肉质根腐烂或大量发生歧根。牛蒡为长日照植物,要求有较强的日照条件。牛蒡适于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上栽培,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6.5—7.5为宜。忌连作,长期连作其产量和质量均下降。
3.2 栽培方式
徐州市牛蒡种植一般采取开沟种植,然后使用专用开沟机械于播种前5-10天开始进行,一般按照70cm的行距进行放线,在放好的线上施入基肥后用打溝机顺线打沟。打沟深度一般1.2-1.5m左右。打沟形成一条宽40--50cm、高25cm的垄,用脚沿垄的两侧把垄踩实,或用铁锨沿垄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造成牛蒡发生畸形。
3.3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除去秕粒籽和畸形、小粒的种子,并置于太阳下晒1—2 d,种子处理方法有3种。
3.2.1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7%-0.8%的药粉拌种,可防治苗期病害,常用拌种的药剂是25%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50%代森锰锌和40%的瑞毒铝铜。拌种时,将精选过的种子装入塑料袋内,再放入药剂,密闭袋口,摇动种子,使药剂均匀地粘附在种子表面。
3.3.2 热水烫种
为使牛蒡出苗快而整齐,播种前用55-65℃热水烫种,种子与水的比例为1:5,烫种时用木棍轻轻搅动至水温降到30℃时,加入凉水,在室温下继续浸种24 h。
3.3.3 药液浸种
用0.6%-0.7%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min,或用1%-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40—50 min.然后用清洁水清洗干净,再继续浸种8h。
4 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
牛蒡虫害有根结线虫病、蚜虫、蛴螬等,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白粉病、叶斑病。
4.1 牛蒡黑斑病
4.1.1 发病症状
一般苗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及叶柄上出现灰白色至灰褐色圆形病斑,有时病斑上出现不规则轮纹。病斑扩展后,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其周围有时产生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茸毛状物,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受害时,病斑呈梭形,暗褐色,稍凹陷,隐约可见环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可轻度腐烂。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形。
4.1.2 发病规律
牛蒡黑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气温25—27℃,雨后易发病,病斑因降雨而成穿孔。
4.1.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实行轮作,选用健壮无病植株留种,以减少病菌来源;合理密植保持行间通风透光,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施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隔7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4.2 白粉病
4.2.1 发病症状
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发病在叶两面生白色粉状霉斑,扩展后形成浅灰白色粉状霉层,平铺在叶面上,条件适宜时,连成一片,致整个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似铺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病害多从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向上部叶片蔓延,至整个叶片呈现白粉,叶片由于生长不良黄化或枯萎。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4.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棚室内活体寄主上越冬。翌春5-6月,以闭囊壳越冬的放射出子囊孢子;以菌丝在被害株上越冬的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落到叶面上的分生孢子如遇适宜条件,孢子发芽产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胞吸取营养。叶面上葡匐着的菌丝体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断扩展,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田间相对湿度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或氮肥偏多,发病重。
4.2.3 防治技术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5%戊唑醇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4.3 牛蒡叶斑病
4.3.1 发病症状
又称细菌性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生许多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多角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在叶脉间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多角形斑,中央部褪成灰褐色,表面呈樹脂状,有的卷缩。叶柄染病初现黑色短条斑,后稍凹陷,叶柄干枯略卷缩。
4.3.2 发生规律
细菌性黑斑病菌为病原油菜黄单胞杆菌黑斑致病变种又称牛蒡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菌体杆状,单极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该菌在病叶及种子上越冬,翌年适宜时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
4.3.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发现病株及时去除病叶,以减少菌源。栽培上采用高垅或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减少水流传染。(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1:1:24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800倍液,隔10d左右1次,防治2-3次。
4.4 牛蒡根结线虫病
4.4.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牛蒡根系和根部。被害根部发育不良,植株生长衰弱,主根生长差,肉质根发生分枝,侧根增多,线虫侵入后侧根后,在侧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串珠状瘤状物,严重者在主根上形成比主根直径略粗的瘤状物。
4.4.2 发生规律
徐州地区牛蒡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另外还有少量薯蓣短体线虫。线虫卵和幼虫在病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越冬卵发育为1龄幼虫,1龄幼虫脱皮后发育2龄幼虫方可在土壤中寻找寄主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形成初侵染,继而在根茎内再次侵染为害。牛蒡在整个生育期内可以重复侵染。
4.4.3 牛蒡根结线虫病发病原因
徐州地区牛蒡种植区多为沙壤土,结构松散,通气性好,保水能力差,适宜线虫发生危害;同时牛蒡种植区域由于连作年限长,土壤中的病原线虫积累多,病害相对较重。
4.4.4 防治技术
牛蒡根结线虫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不易根治,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1)合理轮作。要改变牛蒡连年种植习惯,大力推广牛蒡蔬菜、牛蒡粮食轮作,避免与茄科、葫芦科、豆科作物轮作,以达到减轻线虫为害的目的。(2)清洁田园。在作物生长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楚病残体,包括病苗、病根和杂草等,在牛蒡收获过程中,尽可能将病根及其残体清除田外,减少下茬线虫残留基数。(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以底肥为主,增施腐熟有机肥。在满足牛蒡对氮磷钾的需求外,还需要使用钙、硫和镁等其他微肥,保证牛蒡良好的水肥供应,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株抗病性。(4)药剂防治。开沟前定植时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600-700ml处理土壤,也可用98%必速灭颗粒剂每667㎡5kg,撒施或沟施,深20cm,施药后马上覆土,覆盖塑料薄膜后闷15d再松土通气,然后定植,效果较好,或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灌根。
4.5 其它害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对蛴螬成虫可采取杀虫灯诱杀,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倍液灌根。对食叶虫可用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5%苦参碱水剂1500-2000倍液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