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学专业是一个历史较悠久的传统专业。如何使这个传统专业与时俱进,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是每个高等美术教育从业者应该高度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深入挖掘、有效利用本地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建设,支撑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特色发展等方面,绵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建设;地域特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美术学专业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传统专业,具有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使这一传统专业与时俱进逐步呈现出自身特色,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绵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自申报成功为省级特色专业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本文就其十年来的专业特色建设实践进行一个简单梳理。
一、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特色
结合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美术学院提出了“一核、两轴、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核”即一个核心,是指学院事业的核心工作是培养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两轴”即两根轴线,一是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另一是不断加强专业的应用型建设,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多元”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多项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这一办学思路指引下,美术学专业制定了“以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基础,以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合格美术师资及社会所需的艺术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其中,把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基础置于首位,既体现了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为专业特色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绵阳师范学院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北过渡地带,具有极其丰富的蜀文化和羌、藏民间文化资源。对这些优质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利用,为其探索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由此确立了“专业建设要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增强教学环境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与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建设指导思想(图1)。
二、培养方案支撑专业特色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和“能”。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是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公民;培养的学生要有专业技能,毕业后以“能”立身,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美术学专业坚持走特色建设之路,必须有一个适合自身条件、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做理论支撑。因此在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专业特色建设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使课程设置体系化。课程体系按理论(文化理论、专业理论)、实践(专业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分成两大模块;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目标要求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三个模块。
第一,以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由课程负责人撰写并经主讲团队研讨形成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执行标准)。以此规范课堂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突出亮点,形成特色。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指标形式细化。其中培养目标设置了6个指标点;毕业要求划分为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分别设置了4个、3个和12个指标点。专业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对应关系,为评估课程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制定了《美术学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主要针对任课教师上岗资格、备课要求、课堂讲授与示范、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质量、辅导答疑质量、课堂作业质量、实习质量、毕业创作质量、考试质量等十个方面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标准;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时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第四,培养方案的突出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注重本地域优秀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与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拓宽理论知识面和对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建设围绕专业特色
“省级特色专业”申报成功后,绵阳师范学院制定了以培育特色课程和开辟第二课堂为主要途径的专业特色建设实施规划。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评价、教材与课程资源等教学建设全部围绕实施规划而开展。
(一)加强特色课程的培育
特色课程培育是保障美术学专业特色建设持续深化的关键。在培育过程中始终警惕一蹴而就的急躁心理,避免误入为特色而特色的形式主义歧途。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平台作用,首先明晰目标方向,集思广益,教改讨论要有理论依据和对课程意义的科学认识与研判。然后围绕专业特色建设指导思想,对传统意义上的授课内容进行解析、重构,凸显主讲团队独特视角与思考,达到与自身优势的完美融合。迄今绵阳师范学院已逐步打造了素描、中国重彩画、国画写意、色彩、油画语言形式等省、校级精品课程。在长期实践中经耐心打磨,这些课程逐渐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
下面以省级精品课程素描为例对特色课程的培育过程做简要介绍。
主讲团队首先根据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历程,用批判的眼光剖析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得与失,提出了当前构建中国艺术准备系统的时机和可能。准备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认识上将素描提升到了更为广义的层面,为素描课程体系民族本土化改革的研究及实践释放了空间,从而形成了既有鲜明特色,又适宜操作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该方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1.觀念的改革
对西式素描的再认识与定义;素描作为艺术的准备系统的意义;对中国传统绘画准备系统的理解当下素描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西式素描与本土民族造型艺术的关系。
2.实施步骤的改革
保留项目一:写实素描——欧洲文艺复兴素描价值观的形成。保留项目二:写实素描——17到19世纪欧洲素描集大成者。改造项目:素描形式语言——西方现代素描辨析。重新发现改造项目:民族传统艺术内涵和元素——当代素描可行性方案实践。
其中,民族传统艺术内涵和元素——当代素描可行性方案实践是整个素描课程系统里最核心的部分。西方现代的极致与中国传统最核心要素在这里碰撞、谐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既有国际意义又充满民族本土精神的现代化路子,意义深远而前瞻,通过课程的改革实践,成效也最为明显。
此阶段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选择地重新学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经典,同时开展以下实践内容:一是周边传统优秀石窟、石刻群原作的写生研究。着重人物雕刻造型写生,较西方石膏模型写生有本质区别,是对素描石膏像这一仍占据主导地
位的基础训练具有革命性的改革。长远意义有:现场感受传统艺术的博大,体察艺术匠人虔诚的劳动品质和敬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品质;直面中国民族传统造型典范,写生过程中体会民族传统造型法则;作为美术学科专业的基础核心,对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乃至人生)影响都会深远而实效。二是中国传统山水、花鸟文人画的形式语言研究、文本研究。这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造型法则用经“素描”冶炼过的眼光来重新解读、解剖、阐释、表达,有别于国画临摹。三是留存较好的古镇古街道考察。着重于民居布局、实用图案雕刻、图案装饰的深入写生研究。
通过改革实践,剑阁昭化古镇、觉苑寺壁画、广元皇泽寺、安岳石窟等周边古代文化遗址都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绵阳师范学院以素描的方式探寻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造型语言意趣,解读造型语言表象下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根据素描课程体系的特色研究与实践,出版了高等美术教育优质教材《新素描教程》。
(二)第二课堂拓展及校园文化建设
美术学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师范教育人才。为了更加贴近基础美术教育实际需要,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利用学院专业建设资源,侧重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协会活动加专业教师指导(或民间艺术非遗传承人)等形式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内容。活动场所与学院实训实践工作室建设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地方民间文化艺术非遗传承相结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目前由教师和学生联合完成本区域民间艺术非遗传承资料收集整理项目二十余项。美术学专业为第二课堂开设配套工作室十五个。其中蜡染、剪纸、版画、国画、雕塑、设计等工作室的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展览奖项。实训实践中心指导学生参加省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三届蝉联第一。
绵阳师范学院以项目研究为依托陆续建立了汉陶陈列室、民族民间传统家具陈列室、书法碑拓陈列室、高仿真历代中国画陈列室、民间美术(白马藏族)陈列室。不仅营造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还在教学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浸淫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为学院“一核、二轴、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文化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已成为美术学专业最突出的特色。部分成果已收录于美术学专业建设之路文献集《物形器成》。回首十年足迹,更深刻的意识到专业特色建设是一项持久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只有保持科学的创新意识,善于总结,不断实践,不懈探索,才能保障这项质量工程的高标准,才能有充足的能量推动美术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兵.素描课程体系民族本土化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中国美术,2011(4).
作者簡介:
段建军,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