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2019-03-23 06:00贾靓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笔画历程

贾靓

摘 要:中国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古典女性美模式:或艳丽丰腴,或秀骨清像,或端庄雍容,或弱不禁风。这些遗产都是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的无尽的宝库,以这些经典作为基础让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思索未来,必将会产生大量精品和佳作,把当代女性题材工笔画推向另一个新高峰。

关键词:女性题材;工笔画;历程

一、女性题材工笔画的渊源

战国时期《御龙图》《龙凤人物图》等装饰作用的工艺帛画出现为古代女性题材工笔画的起点,而《龙凤人物图》是最早的有独立仕女人物的作品,此时期画像中的女子多是修长、端庄、静雅肃然的完美典型。能看出当时女性题材工笔画之用色浓艳丽质、用线细致凝练,已堪完美,由此也成为后世女性题材工笔画的前身与基础。

二、唐代的女性题材工笔画

从秦汉到两晋隋唐,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及对传统的沿袭,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越来越精美动人,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隋朝时绘画题材日趋广泛,绘画技巧也得到发展,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都是其中代表,直至唐朝达到顶峰。此时期的女性题材工笔画家大多是宫廷画师,他们对深宫贵妇的生活状态非常熟悉,分染、多层罩染、烘染等手法都是唐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周昉、张萱等是当时的代表性人物,作品主要就是描绘贵族妇女的生活,他们所描绘的这些女子形象已成为古代工笔仕女画的经典之作,也使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发展至高潮,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是十分典型的唐朝仕女画,是描绘宫廷贵族生活的现实主义的画作,画的是贵族妇女奢华安逸的生活场景。此画表现了当时宫廷贵妇的精神状态、时代风貌,画中女子虽体丰形肥,但观其手腕的娇若无骨与微垂的肩颈仍有种柔若扶柳的风致。正如苏轼《周昉画美人歌》中所描述的:“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

(一)《簪花仕女图》的构图

《簪花仕女图》有戏犬、吟诗游园、散步凝视及戏蝶采花等四段构图,这是古时人物画经常用到的表现方法。画中为两仕女四妃嫔,右首第一位外罩紫纱内着朱色裙子,头上插一枝牡丹正拿拂尘逗引小狗嬉戏;而第二位朱色裙上有绿色团花,身披淡雅纱制罩衫,她轻提衣领似有闷热的感觉;接下来是拿着团扇的仕女,体型比别人略小,她的打扮不出众而且表情安静;第四位凝神于手中拈的红花,她身披带格子的纱质外衫,髻间插一朵荷花;第五位仿若是画中的女主人,头饰与衣着比众人华丽,头戴海棠,着朱色披风,套紫纱外衫,而且神情有睥睨群芳之感;最后一名头戴芍药,腰束鸳鸯纹饰的宽带,披紫纱外衫,手举刚捕捉的蝴蝶。纵观全图,此画采用列绘直叙的手法,首尾人物顾盼回首,使画面气息畅通,使整个人物活动归于画中。

(二)《簪花仕女图》的用线

周昉是属于当时的绮罗人物画的重要成员及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采用了“琴丝描”这一不同于古人的创作手段,对于表现他笔下那些丰颐的身躯和丝薄的纱罗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此画用圆浑而简单的线条加以勾勒,不失其力度,主体人物主要以游丝描表现,线条细软轻柔,用力平和均匀,十分适合表现女子,更显出纱罗轻曼、肌肤如水的质感,而人物的毛发勾勒更是精彩,衣裙与衣纹看似随意勾勒但又有一定的秩序规律在其中,可以说是笔笔灵动、纤毫毕至。

(三)《簪花仕女图》的设色

此画运用颜料也十分讲究,给人的感觉既浓郁艳丽又有清丽之感。肌肤采用淡色多遍敷染,精妙表达出肌肤的细滑与绫罗的松软透亮,有恬静柔美的效果,面部晕色也极为工巧。头饰炫亮、肌肤丰泽、薄纱轻衣也是此图成为传世之作的原因之一。宋代《宣和画谱》曾评价说:“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文字中。”对其评价极高。通过对此图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传统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为我们树立目标和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做了铺垫。

三、宋代的女性題材工笔画

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在汉唐时期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宋时已臻于成熟,可是宋代女性题材工笔画一方面继承唐代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格调的降低与世俗意味的增长也伴随之发展,其女性造型多窈窕俏丽。与唐相比,宋代女性题材工笔画创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女性的空间,器物、植物在画面中隔绝了女性与周遭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宋画多态度严谨,形象真实,人物画神采风韵、神态特征都十分生动又真切。这种至微至精的细腻笔触,最能打动观者的心弦,而精妙的色彩、周密的用笔用墨更是难能可贵。

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画中的文殊师利更像一名娴雅恬静的少妇,而天女则似贵族小姐,人物形象上逐渐与世俗接近。还有一件画于宋末元初时期的《搜山图》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的女性形象面容姣好,服装造型艳丽。李公麟(传)《九歌图》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中湘夫人姿容华贵又雍容大气,并有仕女随侍。在宋代数量十分庞大的婴戏题材作品中,时常会有女性的图像。例如《蕉荫击球图》《荷亭婴戏图》主要表现当时比较富裕的家庭,背景都是亭台楼阁和花卉、奇石等,画中的妇女衣着讲究,妆容精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浣月图》佚名,画中描绘为庭院一角,假山引流而下的有一吐水龙头,下面有一方鉴接于矮石台,有一手带金缠钏、簪花满头的贵妇人,双手捧着映在水中的明月,画面意境非常清幽雅致。《天寒翠袖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女性立于竹林之旁,默默低首沉思。此处景致因无庭院、花园,亦无人工建筑,画中人所处应似郊外。杜甫的《佳人》最后两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正是对这一题材的描画,描写遭丈夫离弃、历经战乱的良家女子,画意清幽意境深远。宋代画风沉稳工致,吴道子飞扬洒脱的莼菜描不再流行,人物形象娇小,体态轻盈,不似唐时期的“曲眉丰颊”。 宋画生活气息深厚,刻画的工致、精细又毫发无遗。其深远的境界、画境的清雅又给人以回味。意境是画外之言,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一幅画没有意境,只会给人以浓妆艳抹毫无内涵的感受,不能留给人深刻之印象。

四、元代以后的女性题材工笔画

元时开始追求笔墨的趣味,文人画逐渐盛行,女性题材工笔画渐渐衰落,数量与质量不断的减少下滑。元代开启了重视笔墨轻视造型、重视山水与花鸟而轻视人物的局面,现在看来,当时的人们研究笔墨是以放弃造型作为代价的。元代人物画主要体现在壁画上面,虽然成熟多了,但是格调下降了。

到明代以唐寅、仇英、陈老莲为首的画家群体把女性题材工笔画推向又一个高峰。画家陈老莲为其中佼佼者,他所画仕女多“广目方颐”,且透出孤傲之意。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引领了时代潮流:柳腰、削肩、樱口、尖脸等女性形象一时成为典型,女性形象不再丰满,多表现闺阁女子空虚闺怨的场景。当然这种病态的美人形象也使仕女画形成模式,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它的意境恬适高古、色彩淡雅与用笔的生动简洁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清代则有任伯年等杰出的大画家。但是近现代女性题材工笔画都显得过于概念、纤弱,女性形象一般都一味夸张为削肩、柳腰、尖颚的形态,虽有很多名家高手存在,但终未成画坛主流。

五、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

民国时代的月份牌多描绘当时的时尚女性,它依赖于商业广告产生,其实是一种对市民口味的迎合,它介于雅俗之间,也是随着当时日益激烈的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流产生的。当时的画家对西方绘画光影非常有兴趣,人们也认为这很新鲜又入时,它的诞生其实是当时西方素描对我国绘画影响的例证。此类作品借鉴了西方绘画里的明暗与光影,呈现出一种国画、油画的特殊结合形式。美人画虽然新鲜入时但也却使中国传统文化之高贵品位逐渐消磨殆尽。

六、“五四”以后的女性题材工笔画

这一时期开始了对传统工笔仕女画的改造、创新,徐悲鸿、林风眠等杰出的教育家们开始引进西方绘画因素,打破了中国画传统的固有模式。他们推崇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也对以后的女性题材工笔画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逐渐使近现代女性题材工笔画兴起。

林风眠与徐悲鸿等人都提倡“中西融合”,并身体力行地创作了一些拥有东方韵味但又对传统有极大突破的女性题材工笔画。林风眠在他的彩墨仕女画中融入西方光影效果,其中不对西方刻意模仿而致力于改造、创新传统女性题材工笔画,对当代的女性题材工笔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文革”期间的女性题材工笔画

受政治实用主义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女性题材工笔画逐渐靠近年画并且与现实中的生活完全脱节,使人们对工笔画产生严重的误解。因受当时“绘画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影响,当时对女性的描绘逐渐仅仅限于农民、工人以及医护等社会形象,所以这些作品其实也并没有进入当时女性的生活之中,所描绘的也仅仅是一个表象和宣传教科书式的女性形象。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又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画又开始了新的变革思潮,这一代的女性题材工笔画家们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学院式的训练,对西方绘画色彩与造型且都能熟练运用。当代女性题材工笔画因中西结合而在技术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发展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方面、多角度。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仕女画的发展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其中产出了无数的精品佳作,它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种。从战国时期萌芽到盛唐的兴盛,再到两宋时期的衰落,直到今天它历经了几度的兴衰和荣辱、發展与演变,在造型、设色等方面都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格,拥有了一套自己独立而完善的语言体系,而这些独到的、充满民族风情的艺术珍品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奇瑰宝。

参考文献:

[1]蔡青.1949-1966 年中国画的发展轨迹[J].美术观察,2010(5).

[2]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笔画历程
王菽一《大画西游》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工笔画:细腻的表达
登陆月球背面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吴绪经工笔画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