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坤
摘要:在如今倡导“研学后教”理念的背景下,合作学习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并成为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但从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合作学习的使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彰显“研学后教”理念所倡导的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从有效合作学习的构建策略、指导策略、研学策略和评价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顾名思义,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进而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是根据师生“研学”后的成效,教师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形成积极的互赖和个体责任,能促进参与成员的学习认知、情感和能力方的发展,具有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一种课堂学习活动。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但从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具体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掌握等。与传统教学相比,它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彰显出“研学后教”理念下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构建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课堂中的小组学习主要组织形式,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追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基于此,有效的构建策略便成为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了。实践证明,有效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构建策略,把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促使不同小组整体结构基本平衡,即每个合作小组即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的构建起来的单元既为互助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单元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起到了互助激励的作用。
另外,组建的小组应该是同班科的相互统一,形成常规,以使学科合作学习得以持恒地开展,成员习惯加以强化及养成,这也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成因之一。日常中,常见的合作学习构建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愿组合,另一种是教师按照学生的差异和互补性(包括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因素)来分组,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前者中,学生往往能比较愉快的学习,但是完成的作业并不都是很理想,因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差距,差距严重的会形成两极分化,影响整体发展。后者能使每组内的各类成员大体保持均衡,以利学生共同提高,达合作学习之目的,更能体现出合作学习之有效性。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研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质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层次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个体的,还是团体的?二是有了合作的形式之后,有没有合作的方法。良好的合作学习策略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桥梁,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表现为无效“合作学习”现象居多,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成了听众,甚至是“旁观者”“局外人”,整个小组活动成了能力强的学生的“独角戏”。而经笔者调查,原因之一是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方法。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
首先,强化合作学习要素。美国学者斯勒文认为,在课堂情境中,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集体目标与个体责任。集体目标是指学生追求外界对集体成果的认可,教师只有提供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保证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助。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小组成员对集体的学习都要做出贡献,这是避免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措施。当前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中,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素理解不深人,使得合作学习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有了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不但要清晰合作学习的构建性质,也要对合作参与者的学生加以明确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合作技能、集体自加工。只有师生都有明確的意识才能组织并开展好相关的活动,达到并超越预期的目标。
其次,要明确合作学习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合作的有用方法才是效能得以体现最为重要的催化剂。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也不是传统的教学所能培养的,是需要学习的,这便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来培养。在构建合作学习的伙伴之后,教师应进行合作学习者角色的分配。而角色的确定与选择实质是合作学习中的分工问题,有了明确的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组内角色的分配,或偶尔将组间任务具体化,鼓励学生承担个人责任和完成各自任务。日常中,教师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日常的合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合作的责任分工。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分工”,另一个是“同学”。“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因为有分工,才需要合作;因为有分工,才需要每一个学生承担责任;因为有分工,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如何分工,需要教师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将分工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当然也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理解。“同学”是合作的目标,也是合作学习的任务。“同学”就是一起学习,“相观而善”,同学不是同班,而是需要一起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既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得,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要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体验过程,同时学会与人共处的品质与方法。因为对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理解不够深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自己不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而且更谈不上将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责任承担的意识,没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所以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太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科特点对固定组内的成员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不同学科的分工、明确职责,如数学科的是大众角色(组长、资料员、记录员、汇报员、联络员、监督员等)和分工;而语文科采用的则是学科角色(如字词专家、朗读专家、问题专家等),也可各科固定角色(如都采用大众角色的分工)。但无论采用哪种分工,都必须对学生加以角色和职责的明确,及对每个职责加以培训,同时,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学生,建议应采用轮岗制。很显然,小组合作学习的伙伴角色分工对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具体的小组角色。
另外,合作学习中还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合作的功效。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合作学习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三、有效合作学习的研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育过程应该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正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已被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之一”。新理论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时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或认知过程是不同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因此,建立并组织合作学习后,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进行必要的“研学”策略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过程性指导,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帮助合作小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习动态,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每个小组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按时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合作研学的成长。而诸如日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或课前预习);又如怎样有效完成“研学案”;再如课堂上如何恰到好处地分工合作等,系列“研学”策略都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有效合作学习加以铺垫。
另外,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序状态,学生之间进行实质的互动合作,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各种常规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序表达等习惯的培养。又如,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话交流比较频繁,这就需要每个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领会要点。另外在其他小组发言时,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准备自己小组将要发言的内容。因为在听的基础上,才能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这一点在合作学习过程有效性得到提高的重要措施。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时,不仅要正面传授合作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而且还要创造条件或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总结形成独特的和富有个性的技能。
四、有效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有效合作学习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评价策略则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障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其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主体。评价的策略不但有评价主体的有机调剂,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或小组,也有评价单元的活化,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或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巡视和反馈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质量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小组活动开展不好的小组提出改进建议;对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没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小组进行批评。
另外,其策略也包含了书面式的评价表、口述式的面评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可能每節课都去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去多思考、多设计一些有效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出学生的优劣和评出等级,而是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改进与调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励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合作的目的除了促进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共同获得提高,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感情外,更改善了在大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无法获得关注、无法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等问题。这样,就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发动机。
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合理构建合作单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科学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并科学地进行评价,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断以有效的探究策略,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一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1].学科教育,2000(02).
[2]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3]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宣武教育,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