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确保教学活动完全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本文首先探究初中历史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时存在的一些困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解决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困惑
一、 引言
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其加强重视。在我国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及时解决,为了对其解决办法具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二、 教学困惑
(一) 核心素养认识不足
通常情况下,每一名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内涵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消化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因此很难对教学行为进行根本的改变。在我国目前教育行业发展中,学者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远超实践操作,导致很大一部分教育人员无法将其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证实,时空观念等方面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学生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
(二)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首先,部分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缺乏追求,很少翻阅相关杂志和专业书刊,仅仅利用教辅资料和教科书完成教学,该种教学方法很难对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效率,同时也使历史教学工作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提出的最新需求。然后,受到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影响,部分教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教学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尤其是在基础薄弱的学校内,社会知名度和公认度的缺失,使其升学压力普遍较小,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职业倦怠。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历史教师基础知识弱化,部分教师为了确保最大程度满足核心素养需求,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盲目追求素质教育,利用导学案或教辅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完全代替教材文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该种方法存在一定误区,教师在重视史料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高度尊重教材文本所具有的权威性。如果历史教学偏离基础知识,则无法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明确。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是相关教育工作开展的必然条件。
(三) 新课程应用不足
受到新课改的时代影响,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课堂模式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课程文化,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存在较为普遍的伪课改,对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影响,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有效保障。
三、 解决方法
(一)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只有确保教师具有更为专业的理论基础,才能進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教师队伍专业性的不断提升,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进行教师职业规划的合理制定,帮助教师科学制定职业规划,确保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职业情怀的进一步培养。在培训教师业务能力时,需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合理构建,开展帮带活动,促使教师得到更为专业的发展,然后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教师在保障历史课程效果时,需要确保自身具有强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充电,确保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需要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行相关研究性论文的有效撰写,同时申报课题,确保自身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最后,教师需要对历史教学研究加强重视,必须时刻关注研究人员提出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融合史学研究,使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思想禁锢,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重智轻德的教学局面,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历史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史学研究动态,能够逐渐转变为专家型,研究型和学术型教师,在思考历史问题时需要向历史学家学习。例如在进行“欧洲文艺复兴”一课学习时,教师需要确保从历史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确保学生对其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保障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 加强情感体验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确保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具有更高兴趣,同时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取更多情感体验,保证学生可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实现个人思维理念的有效提升,使学生具有更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实践时,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在教育提出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该理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保证学生人生观树立的正确性。为了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需要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利用音频或视频感受历史事件,使其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确保能够基于历史角度全面分析各种历史问题,实现个人核心素养和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教学时,就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后工厂生产现状,使学生对于工业革命推进的必要性具有更为全面的认知,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工业革命是人类走向工业生产的第一步,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够对科学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具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最大程度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三) 强调因材施教
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素养具有更为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特征,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高度保障,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更高角度判断历史事件,通过应用独特思维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历史元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而能够将历史事件真实还原至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最大程度保障历史体验。同时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生时空观念,有效结合现有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确保最高程度组合不同内容,基于学生发展需求选择使用恰当的方法,确保学生时空价值观念树立的正确性。通过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感知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实践经验具体分析思维导图,从而确保基于时空角度分析我国历史发展状况。例如在进行“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引导学生描绘思维导图,有效结合不同时间段历史环境和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具有更好的时空体验,进一步感受到不同历史朝代,进而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情感体验,强调因材施教,能够使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更高程度的教育,最大程度满足核心素养教育需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胜平.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6(2):131-134.
[2]蒋剑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探究[J].神州,2017(25):180.
作者简介:
肖燕燕,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金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