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不准确地“接茬儿”

2019-03-23 09:05卢万燕
考试周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资源课堂

摘 要:小学生爱在课堂“接茬儿”,有时学生接的“茬儿”并不完全正确,这是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怎么处理与评价。

关键词:接茬儿;课堂;资源

一、 情景回顾

一次,笔者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复习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正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如果把它切成8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厘米?笔者请一位同学把题读了一遍,刚读完,坐在最前面的小S同学就接茬儿道:“二六十二。”这引起班上好多同学一阵嘲笑。笔者还没有来得及制止,只见小S很不满意地回过头,眼睛狠狠地瞟了大家一眼,嘴里似乎还在小声嘟囔着什么。见此情景,笔者没有进行任何评价,而是组织大家先按自己理解的方法计算。这时笔者瞥了一下小S同学,只见他很快地在练习本上列出600×2=1200(平方厘米)的算式。我愣了一下,随即小声对他说:你先整理一下思路,待会儿交流时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小S同学点点头,便一边整理,一边在练习本上画着草图。

交流算法时,全班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先算大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把一个面平均分成4份,得到每个小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然后算一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后算8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列式是600÷6÷4×6×8。第二种,先把大正方体表面积平均分成8份,算出的是每个小正方体中3个面的面积,再乘2算出一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后算出8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列式是600÷8×2×8。第三种,先算大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因为要把大正方体平均分成8块,需要切3次,每次增加两个面,共增加6个面,增加的面积正好是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再加上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列式是600÷6×(2×3)+600,或用乘法计算就是600÷6×(2×3)×2。

这时笔者让小S说出他的想法。他很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草图,分析说:“我和第二种、第三种方法的想法基本是一样的。如果把大正方体平均切成8个小正方体,要切3次,共增加了6个面,正好增加的是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说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等于两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所以,用600×2。我用的乘法口诀是‘二六十二。”听到这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接着,他又说:“还有一种想法,把大正方体平均切成8个小正方体后,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是原来露在外面的,还有3个面是相当于藏在里面的。所以切开后的8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原来露在外面的面积与藏在里面的面积各占一半。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就是大正方体表面积的2倍。”课堂上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听到这里,运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同学都恍然大悟。小D说:“原来用600除以8,最后再乘8,结果还是600。也就是说,把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平均分成8份,得到一个小正方体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8,求的是8个小正方体3个面的面积的和,得到的还是原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这算的是所有小正方体表面积和的一半。所以,求所有表面积的和用600÷8×2×8,只要用600乘2就行了。”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的同学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小Y同学还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这时,笔者才表扬小S同学善于思考、富于想象、会走捷径。

一次不准确地“接茬儿”,竟自然生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发了如此精彩的思考,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 几点思考

(一) 对“接茬儿”的态度是排斥还是宽容

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往往“讨厌”学生“插嘴插舌”,一怕他们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二怕他们新课没有开始就“泄露天机”,打乱教学步骤。其实,孩子们爱插话、爱“接茬儿”是他们的天性,反映了孩子的真实面貌与内心世界,是课堂原生态的反应。有些孩子他们插话了、接茬儿了,说明他们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一旦他们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便心情激动、无比兴奋,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快乐之中,并且想首先表达出来,甚至想以此表现一下自己,體现其自身价值。所以,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情不自禁的,“接茬儿”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老师应该对这些孩子给予理解和宽容。一般来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和秩序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接茬儿”或有少量插话也无妨。就这节课而言,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狠狠训斥、制止小S同学的行为或不加理睬,一方面将严重伤害这个孩子的自尊心,挫伤了孩子追求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与打击求异思维的品质。这样,由“接茬儿”而可能生成的可贵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

(一) 对“接茬儿”的处理是回避还是挖掘

孩子既然能“接茬儿”,说明这样的孩子是爱思考、乐参与的孩子。接的“茬儿”毕竟是他动脑的结果、也是他思维的结晶,这些往往是课堂动态生成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说,课堂上大多数“接茬儿”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即使“接茬儿”的内容不准确,或者是有错误,作为老师应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孩子的挑战行为,并从中搜寻、发现其正确、合理的成分,挖掘其中具有思维价值的因素,处理、放大自然资源,形成课堂再生资源,从而“造福”全班同学。因此,不应回避学生课堂“接茬儿”,而是要把其内容当作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挖掘,合理利用。

(三) 对“接茬儿”的评价是及时还是滞后

课堂出现“接茬儿”的现象,可能会对正常教学秩序和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怎么办?笔者个人认为:出现“接茬儿”,尤其是不准确或不正确地“接茬儿”,老师判断要及时,评价要滞后。如果一开始就对“接茬儿”的内容进行评价,就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影响他们的深入思考,也影响课堂教学计划的实施。如果对“接茬儿”的内容都进行及时评价,就会助长班级同学普遍养成“接茬儿”的习惯,就会使他们遇到问题不加思索,任意插话,以致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随意性。所以,对“接茬儿”一般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不予理会,然后通过了解,分析、判断,挖掘“接茬儿”内容中所蕴含的有效价值,利用最适当的时机进行评价。前面所说的教学片断就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将接茬儿看作课堂“捣乱”行为,则很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挫伤其善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可能会浪费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如果将其看作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并加以深刻挖掘、适当处理、积极评价、合理运用,那么,学生不准确或不成熟地“接茬儿”,也有可能显现出精彩之处。因此,老师应该在给予学生宽容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寻找其中的思维含量,采取积极的评价策略,实现这一生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

卢万燕,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宁区超博学校。

猜你喜欢
资源课堂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美在课堂花开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资源回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