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中国审计报社,北京 100036)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给诵读带来了新变化,也赋予了新意义。近年来,《为你读诗》等依托于新媒体的诗歌诵读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诵读与新媒体结合后的独特魅力。它的成功也回应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对“诗意”和“反思”的需求。2018年3月,报社领导提议,开一档由审计人参与的诗歌诵读节目。长年以来,中国审计报副刊《沃野》刊登过不少审计人创作的诗歌,也评介众多诗歌名家的代表作;而此前,融媒体工作室制作过《审计人读宪法》《审计人诵读十九大报告》等音频节目,从中发现了不少审计系统的“好声音”们。经过认真筹备,《一诗一话》栏目于2018年4月13日推出了第一期,至2019年4月开办一周年之际,共推出49期作品。回顾一年来的创作历程,笔者作为该栏目主编,将从诗歌诵读和诗歌创作两方面具体分析《一诗一话》音频栏目的创作手法,以及诗歌诵读艺术在审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审计工作者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朗读者难以找到一个安静的所在。“外面鸟叫声,划龙舟的鼓声,还有老太太们跳舞的音乐声,声声入耳”,审计博物馆的杨媛媛为了录音,不得已“躲到了地下室”。南京市溧水区审计局的翟海萍,担心手机录音效果不好,特地趁双休日的空闲去借用朋友的录音室。
而有时,一些小小的“不专业”,反而更富生趣。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的李志华用湖北方言朗读自己的诗歌《五月的长江》,在创作谈中,他头一句就说,“我不是专业的诗人,但我是专业的游子”。其实,很多在异地的审计人,正是因为对审计工作的热爱,才和一片陌生的土地朝夕相处,直到它成为了“第二故乡”。《不完美小孩》是一期感恩节特别节目,这是由“审二代”们共同完成的作品。男孩王伯韬用“成熟”的声音、女孩天天用童趣的绘画,各自表达了“审二代”们对父母的爱。孩子善于捕捉成年人所忽略的那个世界,心思所及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和灵动的诗意。所以,朗读从来不止一种姿态。它还有更多的功能和意涵: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朗读是一种面对面的传播;而今天,我们重新走近朗读,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朗读,更多地是为了让我们慢下脚步,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抬头看一看路边的风景,用心寻找心。
在栏目开办之初,主创人员曾经担心,如果投稿的数量赶不上制作播出的进度,怎么办?审计工作是十分忙碌的。而人到中年,又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当下的审计工作者们真的还有余力和心情与我们分享“诗和远方”吗?
后来却慢慢发现,或许,现代生活并非缺少诗人和诗歌,而是缺少对一份诗心认认真真、诚诚恳恳的回应,缺少那种让诗歌与现实生活成为一体的意识。而我们的审计系统不仅藏龙卧虎,有真正在诗歌领域钻研、深耕的诗人。他们写出了如《我的苏东坡》(河北省审计厅赵建平)、《敦煌瞬间》(山东省安丘市审计局闫向玲)、《静止的河》(深圳市审计局凌春杰)等,这样气势磅礴、意蕴厚重的作品;也有不少从细微处感悟生活,用诗歌记录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想的作品,比如《修水井记》(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审计局舒维秀)、《我与一粒蝎豆等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审计局刘建博)、《甜蜜的概率》(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范梦琪)等。正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如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所写的:“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名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而在音频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动人之处。有时,踊跃报名的审计人不仅自荐朗读者,而且自己选稿、撰写诗评。在去年中秋节前夕,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周卉同志发来《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刚好与我们主创人员的选择重合。有时,负责后期剪辑的同志也与诗评写作者有着特殊的默契。譬如为希腊诗人索洛莫斯《闪亮的一天》选择的配乐,并非随便哪首古典曲目,而恰恰是希腊作曲家卡兰德罗为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执导影片《永恒和一日》所作的原声配乐。在这部影片中,已故的诗人穿越时空,为影片主人公朗诵了这首诗。这正是“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迸发出小小的火花,并最终决定了作品的呈现面貌。
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对于广大审计工作者而言,诗歌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却是愉悦身心、提高审美、传承精神、砥砺奋进的正能量表达。“读诗,读爱,读生活。中国审计报社融媒体工作室《一诗一话》,邀您一起读诗、写诗、分享诗意感动。”
在报社领导的积极推动和所有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诗一话》从一次“尝新”,成为一个固定栏目。全国审计机关的小伙伴们参与其中,诗歌让彼此成为一个大家庭。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属于审计人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