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遗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9-03-23 02:15谭诗嘉王诗雨
传媒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遗存历史文化

谭诗嘉 王诗雨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引言

伴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更迭变迁,各种电子产品随之兴起,生活节奏随之加快,无论是从阅读环境、阅读场所、阅读条件还是阅读内容、阅读方式来看,阅读与过去相比本身正在不断发生着重大变化。有人用手机,有人用平板,有人用电脑,有人看书,也有人听书,单一的纸质阅读不再局限受众接收文化内容的方式与途径。新媒体变革方兴未艾,融媒体时代就悄然而至。在文化传播形式愈加丰富,内容百花齐放的前提下,阅读文化遗存该如何提高其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后人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二、阅读遗存中的文化要素与内涵组成

(一)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历史激励

红色文化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周总理的故乡——淮安,一直高度重视以周恩来生平、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研究,用周恩来精神教学育人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支撑。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周恩来研究基地、周恩来研究会、周恩来研究所融为一体,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成果显著,既为学校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我国,许多散落在城市乡坊间的珍贵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前去西柏坡纪念馆、古田集会纪念馆等记录中国革命胜利伟大历程的革命老区瞻仰赤色遗址。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影视片段、浮雕石碑等实物,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们不顾舍生取义、英勇就义的革命事迹,从而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历史遗存作为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党的历史,帮助其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二)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积淀陶冶

一部《论语》,将为人之道、治国之术、治学之法囊括其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难得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两千年,百读不厌,百思不尽,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无论是《伦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道德经》的“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还是《国语》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思想都包含了对人类自身、自然、社会规律的深层探求与经世致用,兼容并蓄,教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美、自然美、和谐美,对如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三)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涵养教化

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的书院精神从未中断过。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具有专业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教学功能、藏书修书的信息资源整合功能、著书刻书的编辑出版功能、祭祀祭礼等传道授业、开展教化的示范功能。其传播方式包含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特征的融合。“先生”即文化传播者,通过语言、声音、文字等传播介质面向他的受众(即学生),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得以传播;“学生”即文化接收者,通过主观能动性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或延续社会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或形成个人的价值体系建构。接收者“学生”又可成为传播者“先生”,对其他人进行文化传播。“二次受众”在被加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

三、融媒体环境下探析阅读遗存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利用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讲好阅读遗存的前世今生

阅读遗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产业。近年来,利用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2017年12月,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了一番文化热。截至2018年12月,《国家宝藏》已播两季,好评如潮。节目携手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7家博物馆,集结54件顶级国宝重器,通过“国宝守护人” “001号讲解员”的口吻讲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前世今生,创新演绎传奇故事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燃延续中国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灿烂星火,受到观众喜爱与欢迎。可见,要想延续阅读遗存文化,应从现代生活需求出发,扎根历史文化沃土,促进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市场的美誉度。

(二)强化全民阅读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全民阅读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重要推动作用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手机俨然成为受众接受阅读遗存文化的有效工具。一方面针对积极使用手机的受众,要将历史文化沉淀结合“左书右网”的和谐阅读方式,在阅读的活动开展和硬件建设方面,通过丰富而便利的网上检索工具把阅读文化遗存的使用和开发纳入全民阅读规划,有针对性地建设阅读空间;另一方面,要对接流动群众需求。当下虽然网民比例占多,但是不乏对传统阅读方式怀念钟情的群体。根据这些群众阅读的方向和要求,要最大限度在阅读空间提供相应的阅读素材。当前,很多城市开展了诸如“流动书房” “阅读亭”等活动,设立“24小时自动借书柜” “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屋”打造十五分钟阅读圈,在全区范围建设城市书屋,让市民便捷乐享阅读生活,引领全民阅读新浪潮,以新式阅读为文化添香。

(三)开发历史文化遗存的数字化成果,以数字化手段对其加以虚拟保存或再现

文物数字化,是借助信息技术重现文物生机活力的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多借助于虚拟修复、数字化仿真、数字动画与数字合成影像等技术框架和典型体系利用,对文化遗产实体进行数字化复制、模拟或数字虚拟形式的架构。此类技术应用在文化资源保护同时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研究,优化整合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数字媒体等多元媒介,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中的独特作用,为加强阅读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建立“内容为王”的传播机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推广阅读遗存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推介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把内容摆在突出的位置,即阅读遗存背后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让阅读过程更加智能、高效,提升读者的阅读质量,引导更多读者走入“悦读”空间,感受阅读的魅力。政府作为公权力也可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为新媒体阅读提供新的行为准则,通过新规则来重新定义阅读环境,进而约束规范信息相关者的传播行为。同时在保障“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我国可借助国内外著名的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我国阅读遗存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海内外文化阵地建设。

四、结语

斯人已逝,书香如故。在今天的时代大背景下,阅读遗存文化的传承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利用时代赋予的各种先进手段,以一种轻松快捷、人人熟悉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心中,让“书香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遗存历史文化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新历史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