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人才培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19-03-23 02:15:11
传媒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舆情考核教学模式

李 蕾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6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于2014年成功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最初定位于培养新媒体内容生产人才。但近年来,社会对网络舆情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1]。在此背景下,培养网络舆情人才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的发展方向。根据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网络舆情概论、网络舆情分析、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被纳入课程体系,并为培养学生的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处置能力奠定了基础。不过,从整个培养体系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得到有效弥补,舆情信息工作室应运而生。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概述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主要观念是将艺术教育和工艺技术培养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艺术设计教育。[2]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室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不再局限于艺术设计教育。当下,工作室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3]该模式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强调通过实践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舆情信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顺应市场需求,注重能力培养。

(一)工作室定位——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工作室教学模式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工作室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有优点也有劣势。其优点在于,能充分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其劣势在于,相对松散的管理体制不太适宜系统知识的讲授。舆情信息工作室扬长避短,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作为建设目标。

(二)工作室教学目标——强调综合性能力培养

工作室教学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与行业的无缝衔接。而课堂教学则更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因此知识性学习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弱化。

(三)工作室教学时间与内容——根据需求灵活安排

工作室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时间、地点不受课表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受教学日历限制,可根据项目进程和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凸显针对性。

(四)工作室考核制度——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并重

工作室考核既重视形成性评价,又重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评。工作室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诊断性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舆情信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充分体现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舆情信息工作室积极探索、实践,在导师制度、对外合作、指导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

(一)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推行双线多师制

在学校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由一位老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有时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会采用由不同老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AB角竞争机制。无论独立承担还是AB角竞争,授课者仍为本校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行业讯息,个别课程会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授课,但多以讲座形式集中时间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室为了更好地与行业接轨,推行双线多导师制。所谓双线多导师制是指校内校外两条线,校内导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导师团队,两条线上都有多名导师参与工作室建设。校内线吸纳了舆情方向的主要任课老师,校外线则由身处不同岗位的行业专家组成。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工作室成员的分组管理及部分理论教学工作;校外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实践指导、项目引入以及部分理论教学。

该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各有所长的校内导师在舆情人才培养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另一方面,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参与面更广、参与度更深。讲座不再是参与教学的唯一形式,系统课程教学、实训项目指导、对外合作谈判都到了他们的支持。此外,共建导师团队,对于培养了解行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谋求对外合作

积极谋求对外合作,接受市场检验是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工作室注册微企,并以独立的法人身份与行业接轨,引入校政、校企合作项目,借助生产性实训检测舆情人才培养效果。

(1) 引入校政合作项目。各级政府网信办是该校网络舆情人才的去向之一,因此,建立校政合作,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对于了解行业需求,接受行业检验有着重要作用。舆情信息工作室与多个政府网信办签订了使用协议,承担舆情信息稿写作任务。该任务分为两类,分别是日报项目和专报项目。日报项目是根据前日晚间或每日清晨收集到的有价值信息撰写舆情报告并提交至舆情管理系统。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上级领导呈现每日应关注的舆情信息,因此,日报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舆情监测、筛选能力。专报项目不同于日报,向上级部门报送信息不是其主要目的,对某些重大的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梳理各种不同的舆论声音,针对舆情事件提供处置建议,总结某些舆情事件处置的经验和教训等才是专报应当发挥的作用。因此,专报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舆情分析、研判、处置、反思能力。

(2)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舆情信息工作室与业界比较有影响力的舆情服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一方面承接该企业从市场获取的调查任务,主要涉及企业品牌形象、产品评价等相关舆情。另一方面,创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学生开拓了就业渠道。此外,舆情信息工作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积极地为市场资本进驻教育市场搭建桥梁。

(三)多种指导形式并用,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工作室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其偏重于实践,故学校对工作室课程教学规范的要求有所不同,使得工作室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发挥。

(1) 面授与线上指导相结合。面授方式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更适用于传统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工作室课程通常采用面授与线上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校内指导老师针对舆情能力培养中未能开设的有价值理论课程开展补充教学时一般采用面授。一方面通过面授增强仪式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面授方式能更直观、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并不是工作室教学的唯一形式,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尽力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也能及时解决各种工作室教学中的突发状况,线上指导成为与面授平分秋色的重要指导方式。为此工作室不但创建各类QQ群,微信群用于线上指导,同时还尝试使用蓝墨云班课、YY直播开展线上教学。

(2) 整班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整班教学是针对工作室全体学生成员开展教学。工作室成立初期,在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缺口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多采用整班教学模式。但随着工作室新老成员共存,承担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各有不同,整班教学的需求减少,针对性指导的需要攀升,分组教学成为更常用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转变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数量,为学生合作互助、学习交流提供路径。[4]工作室通常按能力、任务、渠道等因素划分小组。按能力分组,有固基教学小组与提高教学小组,一个夯实基础,一个追求卓越,满足不同能力程度的需求。按任务分组,有日报培养营和专报培训营,一个注重信息的收集与筛选,一个强调对来龙去脉的剖析。按渠道分组,有传统媒体小组和新媒体小组,一个监测传统媒体信息,一个追踪新媒体信息。不同的小组,成员并不固定。以按渠道划分的小组为例,舆情信息工作室成员会在两个小组间进行轮换,使之掌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追踪技巧。

(3) 以老带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工作室的成员组成与教学班级整齐划一的情况不同,其成员结构类似于混龄教育的班级结构,成员进入工作室有先后,参与舆情项目有先后,因此在知识、能力上成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情况对于整班教学的推进带来了挑战,但也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机会。工作室在分组时,多由表现突出的老成员担任组长,他们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参与生产性项目的实践经验。因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于工作室建设很有价值。目前舆情信息工作室从三个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以老带新”教育效益。一是,挑选优秀的学生负责人,培养管理能力,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承担组内成员的部分培训任务;三是,邀请毕业后从事舆情工作的老成员担任校外导师。

(四)多种考核形式并重,体现评价公正性

尽管工作室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对于考核机制改革的重视程度却是一样的。舆情信息工作室在考核上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双重关注,实施多元评价。

(1) 态度考核。学习态度一般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包括学习的注意力、状态、情绪、意志等。基于此,工作室关于态度的考核被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注意力及其学习状态,通过出勤率、面授表现、课后讨论参与度等进行衡量。二是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主要是指工作室项目实训时学生的情绪及其意志状况。由于舆情时时可能发生,每天都需要进行信息收集、筛选、写作,因此工作室引入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强度高、压力大。那么学生的工作的积极性、抗压的能力等将作为衡量工作态度的标准。

(2) 效果考核。效果考核是针对学习效果和工作效果,传统课程通常利用书面考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工作室课程则倾向于利用工作效果来反馈学习效果。因此,工作效果考核是工作室课程效果考核的主要方面。在工作效果考核中,学生所撰写稿件的采用情况是行业对稿件质量的评价结果。因此,采用率是衡量工作室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稿件是否采用并不单纯以质量为标准。有的稿件选题好、质量高,却因为报送时机的问题而落选。可见,仅以行业反馈来衡量工作室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科学。为此,工作室采用了另一种效果评价制度,由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对学生在学习期限内所撰写的稿件进行审阅,并根据稿件完成质量进行评分。

三、结语

舆情信息工作室以培养卓越的舆情工作者为目标,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为定位,积极探索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在舆情人才培养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在导师制度、对外合作、指导方式、考核形式上,都进行了有益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工作室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外合作中,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的时间与其他课程学习时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线上教学效果如何保证;考核是否应增加行业评价的比重等。可见,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行,单从工作建设出发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整个舆情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板块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使工作室教学发挥最大效益。

猜你喜欢
舆情考核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