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

2019-03-23 01:38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 210048)

1 前 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从过去主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转变为解决资助工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前提下,重点对贫困生的能力、心理及精神进行引导和帮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2.1 不平衡

2.1.1各类高校之间的不平衡

当前,从资助资金获取和投入情况等方面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地区高校比中西部高校要好;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比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要好;重点本科高校比一般本科高校要好、本科高校比专科高校要好、公办高校比民办高校要好等。各类高校在资助资金获取和投入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给他们资助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心理上的落差,不利于我国资助工作从整体上开展。

同时,在资助工作重视程度、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资助育人效果等方面,各类高校之间也不一样,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2.1.2资助系统内部的不平衡

由于缺乏必要的整合和合理的规划,当前高校资助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平衡:资助资金主要由国家提供,资助育人主要由高校承担,社会力量在高校资助工作的作用不明显;奖助种类过于单一和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资助工作中存在交叉评定和重复评定现象,产生不公平的重叠和不应该的缺漏,人为地将资助面变小,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功能;无偿资助比例过高,学生往往不需要任何付出就能获得资助,容易养成“等、靠、要”消极思想和“我贫困,我应该”的依赖思维,不符合国家资助的初衷等。

2.2 不充分

2.2.1资助力度不充分

目前,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高校资助体系,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助资金,各个高校也将不低于6%的事业单位收入用于资助资金,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需要。资助资金供给与贫困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专科和民办高校,他们的资助资金缺口额较大。

2.2.2育人功能不充分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1]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目标是保障他们顺利入学和正常毕业。在这种资助工作理念下,资助育人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不充分表现为:资助工作往往只是单纯的“救济”,忽视了对贫困生能力培养和精神上的帮扶,没有充分考虑贫困生的真正需求,更谈不上满足贫困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

3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

1998年后,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相应增多。为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和正常毕业,我国建立了以奖、助、勤、贷、减、免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资助体系,为他们提供经济资助。该资助体系实施后效果明显,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为他们正常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由于目标主要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资助目标定性为经济方面,必然会在育人方面有所缺失,也是资助系统内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不同区域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不平衡的客观原因。再者,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在财政拨款、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所享有的份额不一样,这是导致不同类型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不平衡的主观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人数平均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他们所需要的资助资金无疑是巨大的。尽管国家竭尽全力解决,但仍然难免有资助资金的缺口。“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捐赠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社会力量资助尚处于一种自发、自愿、非义务和缺乏激励机制的状态”[2]。社会力量的缺失使高校资助资金少了一个渠道。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人群开展资助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是巨大,这给各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加上人力、物力配套有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类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4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4.1 高度重视资助工作,树立新型资助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资助工作,把其列入到学校重要工作的范畴;其次,要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资助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将不低于6%的事业收入用于资助,并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严格按照编制配齐资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资助工作队伍;最后,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资助制度,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等。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3]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理念要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树立新型的资助理念: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权利,而不应该将其标签化,不是仅仅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其次,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智,提高其综合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4.2 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

4.2.1精准认定资助对象

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能确保有限的资助资金流向确实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手中,在严格把关贫困生资格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助资金不充分的难题。

为做好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各高校要根据各地指导标准,结合学校所在城市物价水平、高校收费水平、学生所在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和资助档次。”[4]为此,高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数据优势,对高校所在地的物质生活水平、学生家庭收入、在校消费支出等数据收集和深加工,确定是否贫困及贫困程度等;其次,不定期走访贫困学生家庭,现场调研其家庭情况,为贫困生资格确定提供考量;再次,与贫困学生开展面对面访谈,当面了解他们的经济情况以及个性需求;最后,建立动态管理库,对资助对象和资助程度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同时发挥学校老师、班级同学的监督作用。

4.2.2精准确定资助方式

精准确定资助方式能够满足贫困生个性化资助需求,有利于解决资助育人不充分的问题,促进贫困生自身发展。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者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每位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主观期望、实际需要;其次要合理规划资助资金的分配,避免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少数贫困生手中和重复资助现象;最后要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模式,让贫困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资助模式,推行个性化资助方式,真正实现对资助方式的精准确定。

4.2.3精准评价资助效果

精准的效果评价对促进、改进、提高资助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资助效果评价范围包括资助对象、资助主体、资助范围、资助目标及满意度等。“资助工作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人’,对资助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不仅需要关注政策的执行情况,也要关注政策的助困育人效果。”[5]为做好精准评价资助效果,高校首先要制定各类测评指标,通过对各类数据分析,使得资助效果得以量化;其次要采取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动态跟踪等,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体验、座谈等方式评估资助效果;最后要通过对资助前和资助后的两个不同阶段对比,分析受助者接受资助前后的变化,从而对资助效果做出评价,推动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推行“五个统一”的资助工作模式

4.3.1物质资助与精神扶助、能力培养相统一

物质资助是指通过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精神扶助是指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引导,解决他们思想、心理等层面的困难,激发内心斗志,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来面对人生。能力培养指的是通过知识传授、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实现成长成人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表面上来看是经济困难问题,从深层次审视则更多涉及的是由此引发的其它问题,诸如心理缺失、人格缺陷、人际障碍、能力缺失等等。他们有特殊的成长境遇。”[6]在新时代的高校资助工作中,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只是工作的初级目标,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标。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物质资助是基础,精神扶助和能力培养是必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三者相统一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使命的重要措施。

4.3.2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统一

无偿资助是指将资助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生,基本上不要求贫困生有所付出,如各类奖助学金等。有偿资助是指在资助资金发放过程中设置一定条件,贫困生只有在完成一定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资助,如助学贷款需要在将来的一定时间内偿还。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下,无偿资助比例过大,是贫困生“等靠要”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要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并适当的扩大有偿资助的比例。如:合理确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无偿资助的比例,并将奖助等无偿资助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义工相结合,化无偿为有偿;加大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有偿资助的力度;积极开发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将资助工作中心由“鱼”向“渔”的转变,为实现新时代资助工作打下基础。

4.3.3个别性资助与普遍性资助相统一

“个别性”指的是少数人或者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普遍性”指的是多数人或者一个人的多个方面。“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统一是指在资助工作中既要抓住重点贫困生,又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在促进贫困生发展中,既强调每个贫困生的某个方面又着眼于他的综合面,更要注重全体贫困生的特点;真正实现抓住重点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教育公平的要求,是贫困大学生群体实现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新时代资助工作使命的需要。

4.3.4阶段性资助效果与持续性资助效果相统一

“阶段性资助效果”是指资助工作对贫困生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在高校中所产生的效应;“持续性资助效果”是指资助工作对贫困生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既要关注阶段性效果,更要关注持续性效果,要从贫困生的未来出发,从社会发展出发,既强调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的问题,更关注提升他们的持续发展能力,成功的实现成长成人成才,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推动高校贫困生资助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体现出新时代资助工作的优势。

4.3.5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统一

显性资助是指各种公开的资助形式,受助人是公开的,受助信息也是公开的,是目前资助工作的主要形式。隐性资助是指相对隐蔽的方式资助,受助人和受助信息都不公开。隐性资助在帮助贫困生的同时也避免了他们被标签化、污名化,呵护了他们的情感需要与精神诉求。

将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相统一,特别是大力提倡隐性资助既帮助了贫困生又切实地尊重了他们的隐私,保护了他们的尊严,对其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新时代资助工作一大亮点。

4.4 发挥政府、社会、贫困大学生三方作用,形成资助合力

4.4.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中,政府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是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是解决资助工作中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主要力量。

政府首先要做好资助工作的顶层制度设计,从宏观上把握资助的大方向;其次,提高资助资金预算比例,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奠定资助工作的物质基础;再次,创设各类条件,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提供必要的平台;最后,统筹协调各类社会关系,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创设一个相对公平和谐的环境。

4.4.2社会:发挥协助作用

在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下,社会力量所起到的作用很不充分,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实,社会力量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一极,是协助政府和高校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力量。

为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高校资助工作首先要大力开拓和挖掘社会资源,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其次要设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奖助项目,满足各种类型的贫困大学生需求;最后要规范社会力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实践平台,如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等。

4.4.3贫困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在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下,贫困生大学生要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等靠要”思维,要以资助为契机,发挥自我教育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人生,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优良品质,依靠勤奋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依靠自己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4.5 探索资助工作的新路径

4.5.1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

2.PPP项目税收风险解析。PPP项目的收益有三种途径: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和使用者付费,其运作模式也分为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和服务外包类,其实施周期过长,而与PPP项目相关的税法尚未出台,根据不同收益途径和运作模式的税收计算显得相当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从贫困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高校要为他们每个人建立一个档案。在档案里面记载该生学习生活情况、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各类奖惩等。个人档案运行模式为加分和减分,高校事先确定一个基本分和加减分标准,每一学期统计一次分数,并且规定如果个人档案分数低于一定分数将无法获得奖助。同时,将个人档案分数作为各类奖助、评优、入党等的加分和减分项目,以此来督促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能够引导和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对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人有着重要作用。

4.5.2改变资助资金发放方式

在当前的资助模式下,大多数资助资金都是采取一次性发放形式,不利于实行动态管理,容易造成各类不合理现象,尤其是无偿资助方面。

因此,高校要改变资助资金一次性发放形式,采取分几个阶段发放形式。同时,高校在资助资金发放后,尽可能了解受助学生的更多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受助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决定是否继续发放及发放金额等,实现资助价值的最大化。

4.5.3扩展资助种类

在当前的资助模式下,学习成绩往往是获得资助的重要指标,结果容易造成资助资源向少数成绩好的贫困生集中。现实中有些贫困大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却在某一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成就,他们也应该获得相应的资助或奖励。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新时代资助工作下,高校应该扩展资助种类,可以设立如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进步奖、吉尼斯奖、特殊贡献奖、道德风尚奖、专项科研资助基金、专项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等奖项,让每个贫困生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够得到认可、奖励和资助。这对于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履行新时代资助工作使命都有着积极意义。

4.5.4创新资助实践形式,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1)创新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实践的基本形式,对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体力型和劳务性,如打扫卫生、整理材料等,工作相对机械单一,报酬也相对较低,对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素质能力有限。

在新时代下,为发挥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创新其内容和形式:勤工助学的范围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推广到社会,如社区、工厂、事业单位等,让贫困大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岗位锻炼;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设立具有特色的勤工助学项目,如设立实验室助理、行政办公室助理、后勤网络技术部助理等;可以将勤工助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在新的岗位上锻炼贫困大学生的能力。

通过创新勤工助学的形式和内容,拓宽了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领域,锻炼了贫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解决了单位人手不够的矛盾,为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增添了一条新途径。

(2)推行资助义工制度

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高校可以在无偿资助中推行资助义工制度,要求获得资助的贫困生以做义工的形式来报到社会。如,国家助学金获得者必须要完成一定时间的义工,不达标者不能获得。义工的形式应多样化,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敬老院等公益机构,内容可以是打扫卫生等体力活,也可以是知识讲解、政策宣传等公益广告。

资助义工制度在无偿资助中增加了必要条件,成功地化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它一方面让贫困生懂得了要想获得资助是需要一定的付出,对于克服他们的“等靠要”懒惰思想甚至杜绝伪贫困生都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义工制度让贫困大学生逐渐明白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劳动的美,对于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等都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