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海淀区 10008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光荣使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全社会办好继续教育的新使。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起源于二战前后的英、美两国,其本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扩展和延伸[1],通过大学后教育,满足个人工作需求和知识拓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知识型社会的构建[2]。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由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大类构成,而学历继续教育又可细分为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电大)、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四种形式。截至2017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已从1979年的86万人扩大到1 280.06万人[3]。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函授教育、业余教育)总体发展比较稳定,但近几年报考人数有所下滑;网络教育起步虽晚,但因其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很好地解决了在职人员的工学矛盾等突出优势而发展迅猛,招生规模紧追成人高等教育,甚至近几年有反超之势;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个人自学为主,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学历继续教育类型,入学门槛几乎为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创立之初就广受欢迎,但受普通高校扩招、网络教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自学考试的报考人数逐年缩减[4]。
尽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相对平稳,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传统“文凭至上”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重学历、轻能力”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不同办学形式之间存在生源的商业化竞争,教学环节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恶意放水,导致学生学无所获,学历认可度低。高等继续教育一度被沦为“文凭工厂”的代名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领域存在求学者终身学习的需要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个体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激发着全民终身学习的热情;而另一方面则是高等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学历、轻能力;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等问题而导致的不优质、不充分和不平衡[2]。因此,若想破解当下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重新定位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即应从单纯的学历提升逐步过渡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从“补偿性”向“发展性”方向的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型,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1.1社会需求减少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为3 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普通高等教育已基本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减少,教育代偿功能弱化。
2.1.2社会认可度不高
一方面,部分学生出于工作需要、职位晋升等功利性目的报考,过分看重学历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存在入学门槛过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环节监控不到位、考核标准过松等学历放水现象严重问题,导致学历继续教育被“矮化”、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2.2.1制度不健全、地方落实差异化
当前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层面的宏观指导,加之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认知、解读和落实存在差异,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办学环节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导向。
此次我院选取了6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开展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彩超诊断后,有21例不完全流产患者,有20例符合,准确率是95.24%;有15例滋养细胞病变患者,彩超检查出13例,准确率是86.67%;有19例异位妊娠患者,彩超检查出16例,准确率是84.21%;有5例宫腔内凝血患者,彩超检查出4例,准确率是80.00%,彩超结果和病理结果差异性不明显,因此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
2.2.2多种教育形式并存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均作为单独的教育形式而存在,四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学历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和转型发展。
(1)战略定位不高,过分追求规模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和品牌化建设,如部分高校将学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创收手段,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任意开设招生专业,招生规模与学校的支持服务体系严重不协调、不匹配。
(2)高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缺乏重视,管理力量薄弱、师资配备不足、经费投入有限,进而导致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共享性资源缺乏。
(3)开设课程与全日制本科课程同质化明显,缺乏实用性、层次性和灵活性,未能考虑成人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现实需求以及继续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差异,导致学生“学用脱节”、“学而无用”。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时代、大众化时代,现在正向普及化时代迈进[5],这意味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已完成了它最初教育补偿的使命,转而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服务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任务。面对求学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学历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理念,与时俱进,重新思考学历继续教育的未来走向,使其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出台国家层面的办学质量评估标准,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职能,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建立起覆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全流程的质量监控平台,实时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高校给与相应惩罚;高等院校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建立覆盖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安排、教学资源、学生参与教育活动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整个环节的评估体系,完善高校内部的自评和质量监控机制,以评促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明确继续教育工作定位,结合本校的建设目标,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整合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差异化继续教育品牌形象,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向以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6]。
在课程设置上,应聚焦社会需求,突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学科交叉性,以传播新技术、新理论为重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将目标对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政策,在教学环节上保障教学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18年6月21日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7],高等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同样需要响应政策和时代的号召,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在高校内部、各高校间以及国际领域加强合作,进而实现现代开放化的继续教育新格局[8]。
3.5.1统筹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推进本校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间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统筹二者均衡、协调发展。
各继续教育相关部门,应着重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继续教育学院与相关示范性企业紧密联系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去感受名企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和业务操作,以便其回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学以致用。
3.5.2加强高校间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网络课程体系
加强高校间合作,可通过校际联盟的形式统一学分认证、学习成果转换规则。在推进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函授、夜大、网络教育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融合的基础之上,将各高校的优质、特色课程开放共享,供本校和其它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学生选学,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喜好,扩宽学生对课程、对授课老师的选择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5.3拓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国际视角
开放共享,不仅需要在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学历继续教育主办高校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更需要我们走出国门,加强同世界各国继续教育相关组织的交流,如与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水准,提升培养层次,为学习者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