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城镇化、制度质量与区域经济增长

2019-03-23 07:23张玉强
关键词:城镇化程度效应

张玉强,杨 蕾

(1.昭通学院 图书馆, 云南 昭通657000; 2. 昭通学院 职教学院, 云南 昭通6570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新形势下, 城镇化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如何走“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现有的体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蔡昉等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户籍、土地、社会保障问题是制约城乡流动发展的核心[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陶然和徐志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2]。 也有学者从制度质量的视角探讨城镇化发展。 李强、徐康宁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是衡量制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3]。赵永平、徐盈之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提出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变迁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4]。制度变迁作为制度质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对制度质量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North 提出制度质量是决定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3]。 刘海平、宋一弘和魏玮认为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历史经历、要素禀赋与相关组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5]。 基于以上分析,把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制度质量纳入同一体系研究二者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这对促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变迁,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具有积极效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学界对城镇化发展、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各变量间关系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相关文献研究的焦点是关于对制度质量、城镇化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两两关系的研究,但在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引入制度质量理论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 制度质量究竟对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有没有影响? 如何产生影响?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之上,以制度理论为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我国2010—2015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以及制度质量在此之间发挥的积极效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数量,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口的增加、知识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共同推进了经济增长。 孙亚云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 康继军、吴鹏、傅蕴英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除了存在相关关系外,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 形的曲线关系[7]。 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城镇化发展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快。

(二)制度理论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落后的制度必然阻碍城镇化发展进程,切合实际的制度创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产权理论中,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诺斯提出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他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制度变迁是制度因素的重要组成内容。 李强、高楠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8]。在制度质量与区域贫困治理的相关关系上,段忠贤、黄其松发现,制度质量和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禀赋的交互作用具有积极的减贫效果[9]。总体而言,制度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相关的政策环境、规章制度的设置越完善、透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也越能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制度质量较高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快。

制度的僵化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与城镇化相关的各项制度应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我国城镇化程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因素。 李平、李颖的研究表明制度因素对城镇化的发展制约程度显著,创新制度安排、提升制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10]。 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城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H3:制度质量的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效应。

三、变量解释与模型设定

(一)模型设定

本文借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揭示城镇化发展程度、制度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 根据以上对相关变量解释和研究需要,构建出以下面板Logistic 模型:

上式中,i 为省级区域,t 为时间变量,β0为常数项,αi为地区固定(或随机)效应,uit为随机干扰项。 lnAGDPit是被解释变量,lnUrbit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变量,lnSQit表示制度质量,城镇化发展程度、制度质量为解释变量,Newx1x2是制度质量与城镇化发展程度构成的交乘项,X 为控制变量。

(二)相关变量解释

根据研究的目标,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化发展程度、制度质量为解释变量。按照谷成、曲红宝、王远林的研究结论,把财政自主程度、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失业率作为控制变量[11]。 按段忠贤、黄其松的研究成果,把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作为控制变量[9]。根据李强、高楠的研究成果,加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密度两个控制变量[8],各变量解释如表1 所示。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本文基于全国30 个省(市、区)2010—2015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实证方法探究城镇化程度、制度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个省的统计年鉴,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 所示。 经济增长变量中,人均GDP 的最大值、最小值相差不大,城镇化发展程度也同样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制度质量也不高。

表1 变量定义及其说明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2010—2015)

四、面板Logistic 回归

本文采用Stata 14 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 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其中模型(1)、(2)采用固定效应方法,模型(3)、(4)采用随机效应方法。在进行Hausman 检验时发现,卡方值均为正且对应的P 值为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此外,本文在实证检验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控制变量来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表3 的结果表明,lnUrb 对lnAGDP 在所有模型下都存在显著效应,假设H1 成立。 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显著效应,具体而言,城镇化发展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H1。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都不同程度加快了城镇化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3 同时也表明lnSQ 对lnAGDP 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制度质量在所有模型中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制度质量的提高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制度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度质量较高的地区,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好,相关的政策环境、规章制度的设置完善、透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也就得到有效提升。 这一检验结果与我们提出的假设H2 是相一致的。 制度质量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它们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 从各控制变量上看,人均财政收入、就业人数占总人数比、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的符合现实逻辑,人口增长越快,自然人均GDP 越低,这与现实是相吻合的。

表3 回归结果

五、调节效应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制度质量的增强都可能引起区域经济的增长。 如果制度质量的提高会增强城镇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则说明制度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为了反映制度质量、城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温忠麟等在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中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方法[12],文章对制度质量、城镇化发展指标进行中心化处理,形成新的交乘项lnUrb×lnSQ ,然后放入固定效应模型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城镇化发展与制度质量交互回归结果

表4 的实证检验表明,lnUrb×lnSQ 交互项并不显著。 这说明制度质量的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没有促进效应,假设H3 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的因素非常多,而城镇化发展只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影响因素,并且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较大,而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并不强烈。 制度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也是如此。 随着制度质量的提高,制度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即便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控制变量上,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三个控制变量在各模型中始终显著。 这表明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息息相关,这符合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制度质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中,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等集中于制度质量较高的区域,符合现实逻辑。制度质量提高、经济增长都需要技术、资本、劳动力的作用,所以三个要素在所有模型中均显著,符合事实规律。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失业率在模型中负显著,表明在模型中这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个结果符合事实逻辑,因为被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人口增长越快,自然人均GDP 就越低,失业率的增高自然阻碍区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密度、财政自主程度在模型中始终不显著,表明在模型中这两个变量并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六、研究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地方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司法等政策环境,减少政府内耗,平衡各方公共资源。 城镇化程度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效率和发展速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让城镇化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此外,发挥政府主导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外出打工青年逐渐增多,留住乡村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 对城镇化的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依附城镇化和制度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用城镇化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方式、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运用创新制度和管理方式逐渐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要明确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走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带动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统筹县乡村基础设施的发展道路,将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下移至县一级政府,县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以此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其次,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引导转移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化转变,充分发挥推进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用,使城镇化切实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发挥政府主导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最后,提高制度质量,加强制度创新改革,尤其是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司法等制度环境,提高制度质量减少政府内耗平衡各方公共资源,这都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然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也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在相关变量选择上比较单一、选择不够全面,制度质量的测量上,无法剔除政治、经济、法律等对制度质量的影响,在控制变量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给予完善。

猜你喜欢
城镇化程度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