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 李昌粼
摘 要:由于童声纤细,音量较小,共鸣处只有咽、口、鼻以及头腔部位。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声乐的能力,需要学好音乐中的发音以及音韵,需要在起音的时候重视声乐的准确性,学会更好的运用气息,同时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保护嗓子。在童声音乐的教学中,一定要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童声;演唱训练
1 前言
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是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音乐艺术活动,其中儿童的声音天然的不可方物,是最原始最纯碎的声音,就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白纸,需要音乐教师们细心绘画,填充最真实的印记。同时在教师对儿童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以系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鲜活的活力面对音乐,热爱音乐。
2 音乐教学中童声演唱训练策略研究
2.1 运用气息学会轻唱
在音乐教学中,要学会运用科学稳定的气息进行对于音乐的学习,同时要用科学稳定的气息来为歌唱提供支撑。在童声教学中,要让学习者认识到在唱歌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呼吸,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练习气息。第一是以深呼吸的方式把气吸到“底部”;之后再憋住气,控制好面部表情、嘴型以及吐字归韵的方面,张开嘴巴来唱,注意是唱而不是喊;最后就是在实际的演唱中快速的呼出气之后再循环各个步骤,在气息的训练中,以快速吸慢慢呼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气息。这样比较容易锻炼学生投入意境,使听觉、音准、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
2.2 正确的歌词吐字
声乐表演是声音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区别于器乐演奏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对于正在形成语言习惯的儿童尤为重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言稚嫩期的儿童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声乐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歌唱的语音及语言规范化、科学化。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吐字归韵问题,提高其语言流畅度。形成良好语感的同时,对学生的吐字咬字的力量均衡性进行评价。童声训练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将发声训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避免训练的枯燥与乏味。因为发声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唱歌,唱歌就要咬字吐字,所以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能与发声隔裂开来,更不能疏漏。我们平时说话时,声音位置较靠前,有些字音较尖利而扁平,而我们歌唱中的咬字要求位置高,相对来说,要求较松弛饱满,对声带的冲击小。在学生学会用流畅自如、圆润的发声方法时,发声练习应增加一些带有歌词的练习曲,也可以找一些短小的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曲,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只进行发声训练的单调、枯燥情绪,另一方面将学习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歌曲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咬字、吐字清晰,让别人听清楚唱歌中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只为了追求声音而满嘴呜呜,听不清楚,这样容易失去童声特有的甜美、清脆的音质,甚至于不像儿童在歌唱,这也是初学者容易犯得毛病。在“字”和“腔”发生矛盾时,往往是把“腔”让位于“字”这样处理,更适合于儿童,更适合于儿童歌曲。
2.3 科学用桑
童声尤其在未变声的情况下,声带尚未发育成熟,对于声音的开发要慎之又慎。遵循的原则,应是量力而行,不要追求音的高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童声的训练,秉持的原则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开发”。这里要说明的是,气息的支撑是童声训练中的一把“保护伞”,科学的气息支撑、共鸣腔体的打开无疑是对声带发声机能的一种保护。要告诉学生不能乱喊叫,否则对声带的保护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声带的伤害,有时候是不可逆转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像乐器可以更换。因此,声乐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对学生的保护,尤其是稚嫩的童声。
2.4 教学生学会有控制的歌唱
有控制的歌唱是极其重要的歌唱技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声音也会逐步成熟,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轻声唱法上。一首歌,总要让学生唱出强、中、弱等若干层次,能做出渐强、渐弱之类的处理,这样才能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要以轻声带假唱,以假声找头腔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寻找共鸣位置,逐步扩大音域、音量,强弱控制自如,为增强表现力打好基础。针对这一点,要经常让学生做“U”的发声练习,让学生模仿火车开来了和火车开走了的声音,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头声的感觉,另一方面教学生正确的呼吸,用气息控制音量大小。火车开来时要能够做出由弱到强,火车开走了,要能够做出由强到弱,从中仔细体会气息的控制。同时采用图片,展示火车进站和火车出站的图片,作辅助教学,这种练习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对此练习兴趣很高,掌握效果很好,然后在唱好“U”的前提下,再进行换元音的训练。
2.5 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
学生有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优美的音质后并不一定能唱出动人的歌曲来,因为“乐由情起”,也就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不能只强调声音,注重技巧,同样还要突出情感的表现,因为情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就相当于音乐的灵魂一樣,缺乏感情的歌唱,声音再美也无法打动人们的心灵。唱歌不能只靠嘴巴去唱,而应是一种全身心的活动。另外,有些歌曲的歌词写得很美,让学生动情地朗诵歌词,通过朗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带着感情填入歌词、演唱歌曲,这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 结束语
总之,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应遵循但不局限于以上所论述的几大原则。但是,声乐教学目的不限于演唱技能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少年儿童的长远发展,即通过学习声乐,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遇到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对童声训练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另一方面对发现和培养声乐人才的后备力量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歌,而且要让学生唱好歌,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能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童声训练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