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级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2019-03-22 02:16周建国
卷宗 2019年7期
关键词:县级社会教育

摘 要:河朔图书馆,一所县级图书馆。该馆位于豫北重镇新乡,由豫省社会名流倡办,整合当地社会教育资源,以“提倡社会教育、挽救文化衰颓”为目的,在河南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办过程具有标志性意义。然而一直以来,对其创办过程不清晰。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书馆的创办宗旨、筹备工作、总馆的设计建造以及藏书建设进行梳理,以图对县级图书馆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县级;河朔图书馆;社会教育;创办过程

1 河朔图书馆的初步工作

1.1 图书馆的创办宗旨

1933年4月26日《申报》“教育消息”一栏用“豫北筹设伟大之河朔图书馆”为标题,对河朔图书馆的筹办作了报道。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界”一栏中也对河朔图书进行关注。河朔图书馆的筹办引起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关注,足见其重要性。《申报》载:“豫省人士为提倡社会教育,挽救文化衰颓起见,因于去年秋季,拟办一规模宏大之河朔图书馆,设于豫北中心之新乡。”[1]归纳起来,创办河朔图书馆的目主要有:一、提倡社会教育;二、挽救文化衰颓。在另一篇报道中对河朔图书馆筹办的宗旨和原则描述地更加具体。“……河朔图书馆以图书馆之躯壳注入书院制之精神,藉以启迪文化,提高学术……该馆创办之意义在就普通图书馆之效用参合旧日书院制之优点,务期适应现代潮流,藉以提高学潮,培植人才,使图书馆对于学术有更宏大之贡献。”[2]

1.2 图书馆的筹备工作

1932年秋,豫省士绅开始倡议在新乡创办河朔图书馆。图书馆的发起人都是社会名流,集中豫省党、政、军、学、商各界领袖,共一百五十余人。[1]其中刘峙、张继、商震、张钫、郭仲隗、王宴卿、杨一峰、张天放、田小香等出力最多。1933年2月15日成立了筹备会作为该馆的最高机关,以便进行筹备工作。筹备会委员长由河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胡毓威担任(陕西榆林人,1932年11月27日到任新乡县长,1933年6月7日调任陕西省),筹备会下设募捐、征书和建设三委员会。募捐委员会以李文浩、王晏卿、胡毓威为常务委员;征书委员会以张继、李敏修、田小香为常务委员,建设委员会以李燕亭、王晏卿、冯翰飞为常务委员。1933年8月2日至1935年12月4日,唐肯调任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新乡县长和保安司令,[3]筹备会委员长由唐担任。以下分社教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筹集来看图书馆的筹备工作。

“新乡社教总汇集一地同一性质之机关,合则力集效宏,分则费多效寡,该馆成立之初,新乡县政府直辖之中山图书馆,新乡县党部合办之九一八图书馆,均移归该馆接收,河南教育厅复令将新乡民教馆移交该馆代办。”[2]从中可知河朔图书馆成立之初,整合了新乡地区现有社教资源。据记载河朔图书馆在车站有第一分馆,城内北街有第二分馆,在西街有民教馆,除总馆及民教馆尚未布置,其余均开放阅览。第一分馆即中山图书馆,是利用北关赌局的一部分罚款建造而成。北街的民众教育馆即第二分馆,由民众图书馆改组而来,1933年2月并入河朔图书馆,同年11月又独立出来,[4]西街民教馆也应独立出来或归入北街的民教馆。这样做可能是为避免图书馆变成大杂烩。因此,河朔图书馆只剩下中山图书馆作为其运行的力量,中山图书馆作为河朔图书馆的前身不成问题。

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刘峙对总馆的建设相当重视,积极倡导,首捐巨款。李文浩、王晏卿和胡毓威三人主持的募捐以及张钫、张继、李汉珍、郭培基、杨一峰等人通过他们的人际关系进行劝募。其中捐款较多的,有焦作中原公司(5000元)、新乡通丰公司(3000元)、河南农工银行(1000元)、汲县华新纱厂(1000元)、同和裕全体职员(1000元)。[2]除了募捐外,办彩票,向第四行政督察区所辖各县推销,凡中奖者,动员其将奖金拿出赞助河朔图书馆。此外还有常年经费,“……社会教育经费每年由教育局拨付四千七百零四元,财委拨付一千八百元,商会津贴三百元,房租一千四百二十元,共计八千两百二十四元,约占全县教育经费的百分之十六。……河朔图书馆占社会教育百分之三十二。”[4]从经费关系中,可知河朔图书馆是一所私倡公立的图书馆。

2 河朔图总馆的设计与建造

2.1 选址问题

据《第四行政督察区……概况》中记载河朔图总馆,“馆址在城与车站之间,卫河湾上,占地五十亩,环河成一洲形,擅风景之胜。”[5]而实际上关于馆址的选择,还是经过一番变动的。筹备委员会原先将馆址选定在新乡城内西大街旧马神庙,由于该地仅有三亩,过于狭小,如果购买民宅,则需要更多的费用且不容易点缀图书馆周围的风景。经过进一步的考虑,1933年6月,筹备委员会筹备会议议决,馆址“确定车站与城内中间之卫河湾上,该地三面临河,后段挖断,卫河即绕其四面成为一洲,洲上有地约六十亩,风景之胜,交通之便。”[2]对比前后两个馆址,其共同点在于靠近道清与平汉两铁路。“平汉、道清两铁路通车后,本县据其焦点,商业大见繁盛”,[5]人流量大,体现出“便人阅览”选址思想。卫河湾的选址优于马神庙,可以说经济又实用。卫河湾地价便宜,且面积大,占地约六十亩,实际用五十亩,有利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是交通便捷,便于建造时运输建筑材料。“卫河自西北来至县城北,越道清铁路折向东北,行两铁路之间,有帆船五百余支,直达天津。”[5]

2.2 圖纸设计

据曾在河朔图总馆旧址的工作人员说:“业界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河朔图书馆在设计时是出了两份图纸,后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建设条件等等,其中一份图纸变成了现在的河南大学图书馆,另一份图纸变成了河朔图书馆。”[6]这说法有一定可信度,当时报道图书馆图纸“俟工程专家冯翰飞氏,将图测验完竣,即行登报悬赏,征求设计”,[2]所以会产生多份图纸。但变成现在的河南大学图书馆不可能,因为图纸要求仿北平国立图书馆。北平国立图书馆,1931年建成,造型设计上仿故宫文渊阁。又据《华年》记载:“现在正在动工建大礼堂和二座楼房宿舍。……行将兴工的还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图书馆。”[7]这个即将兴工的“河大图书馆”很可能采用河朔图总馆的另一份设计图纸,但该馆是否建成就不得而知了。

王峰、岳彩平推测总馆设计出自杨廷宝之手。[8]杨廷宝,字仁辉,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学生,1915年考入清华,后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对西方建筑有系统的认识并且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也深为熟谙,尤其是明清式建筑,回国后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这与馆舍图纸由天津基泰工程司设计的记载相符。有说图书馆原来设计为工字型对称的楼阁式建筑,工程分为两期,只建成一期。[9]由于无法找到设计图纸,只能从现存建筑去反观。据记载:“建筑为三层宫殿式楼房,内有大阅览室、普通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新闻杂志室、古物陈列室、讲演室暨其他办公室等,可容纳三百余人。”[5]

2.3 图书馆建造

图书馆由天津祥记工厂承建。施工负责人董伯川,获嘉县邓庄著名工匠邓海峰为领工。为确保施工质量,天津基泰工程司派总工程师胡伯奎、罗好隆驻新乡监督指导。[9]1935年落成,楼门两侧有两块石刻,分别刻有:“河朔图书馆落成奠基,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唐肯题”和“大厦连云秘笈累箧,李培基题”。总馆落成后,三万余元预定建筑费用完,经费异常拮据,无法进行馆内装饰和设备购置,通往图书馆的桥也无法建造。据报道:“爰将募捐得三万余元之捐款,先建图书馆于卫河湾上,并将依次建筑博物馆、体育场,乃图书馆工程甫竣后,款即用罄,不特原定计划,不克实现,即图书馆前之桥工,馆内庋藏设备,亦因无款未能蒇事。”眼看工程进行不下去,事情又有了转机,“刘主任现复慨捐二千元,商主席自动捐助三千元。”[10]得到五千元的巨款后,圖书馆立刻修桥,进行馆内装饰和采购书橱桌椅,预计1937年春天全部完工。

3 河朔图藏书建设

河朔图藏书总计达五万余册,分原中山图书馆藏书五千余册以及征集、采购和捐献来的图书典籍,以及从外地采购一万三千余册各类图书,向各大印书馆订购新出版的各种图书。[9]其中最重要是征书委员会征集来的图书典籍。征书委员会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一直在进行图书征集。

征书委员会以张继为委员长,李敏修和田小香为常务委员。张继,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员;李敏修与田小香豫省名流,其中李敏修曾被聘为清代中州文献征辑处总编辑,有丰富的征书经验。征书委员会遵循着河朔图的创办初衷,致力于征集各类图书典籍。田小香、杨一峰、郭仲隗等人捐出私人藏书共计数千册左右,新乡教育局捐赠五千余册明版佛经、北京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上海国际贸易局和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捐其所有出版刊物。[3]

其中张继值得注意。张继身为中监委,理应在南京,为何会出现在新乡呢?张继在回忆录中写道:“二十二(1933年)年二月,中央任余为本党华北办事处主任,驻新乡,视察河北三府。……五月二十七日,由新乡返南京……”[11]于是,张继赶上了河朔图的建设。据载:“张继由京返新,公暇即分函国内文化团体、中央各部院暨各出版界,请其尽量捐助。”[1]以张继国民党员老、中监委的身份,由其出面,征书步伐加快。同时,河朔图征书活动的影响力也增强,海军部积极响应。如《海军公报》载:“迳复者准四月十七日,贵会函征各种刊物一节兹照检《海军杂志》、《海军公报》、《海军週刊》等三种计一十二本随函寄请。”[12]海军部随后几年陆续向河朔图赠送刊物。

1935年,总馆工程基本完工。原中山图书馆馆长杨耀武改任河朔图书馆馆长并兼任筹备会主任。河朔图更专心于丰富藏书,关注政府官书和各地地方文献资料。杨耀武说:“图书馆刻已全部竣工,然内部庋藏,必须丰富,方可广收宏效。在建筑期间,虽曾征书两万余册,而关于各省市政府之官书图籍,以及各县之文献资料,多付缺如,均应积极搜罗,以资充实,而便于研讨。”[13]河朔图对于官书和各地地方文献征集,运用政府力量,由河南省政府向各省政府发函。函文中附有图书征集办法七条。征集范围如下:[13]

在《江西省政府公报》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4月,这时向全省开始征书。由于目前没找到这类资料,无法判断这项征书计划的实际效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河朔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建筑建造也全部停下来。

4 结语

通过对河朔图书馆整个创办过程的梳理勾画,该图馆的创办呈现如下特点:一、创办立意高,“提倡社会教育,挽救文化衰颓”,以期建设为一个藏书丰富,建筑宏大的公共图书馆,一面发挥普通图书馆的效用,普及知识与文化;一面,提高学人学术水平,造就社会人才。二、创办时间长,时间长是指河朔图总馆的建造时间长以及藏书建设的时间长。三、范围广,征书范围广以及影响广,除河南本省还向全国其他省市征书,并且引起众多报刊的关注和报导;四、人数众,参与人员众多,集中豫省各界社会名流的力量。故河朔图书馆的创办过程中,政府支持与鼓励,社会名流积极参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有利县级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豫北筹设伟大之河朔图书馆》,《申报》,1933年4月26日,第三版。

[2]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云南民众教育》第1卷第2期,1933年。

[3]政协高邮县文史委员会编:《高邮文史资料》(第9辑),1989年印,第14页。

[4]王春元:《新乡县教育视察报告》,《河南教育月刊》第4卷第7期,1934年。

[5]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省志卷47》,大象出版社,2016年。

[6]朱文君:《河朔图书馆:阅读光阴见证历史》,2016年,http://blog.sina.com.cn/yuxianjiao。

[7]《谈谈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图书馆》,《华年》第2卷第10期,1933年。

[8]王峰、岳彩平:《文物建筑修缮设计的应用性研究——河朔图书馆维修设计实例》,《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24卷第3期。

[9]任芳伦:《新乡河朔图书馆》,参见政协新乡市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选编》上卷,2006印,第290页。

[10]《河朔图书馆全部即将落成》,《浙江省民众教育辅导半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

[11]张继:《张溥泉先生回忆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辑),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18页。

[12]海军部编:《海军公报》,1933年第49期,第456页。

[13]《江西省政府训令:秘陆2第2789号》,《江西省政府公报》第486期,1936年。

作者简介

周建国(1994-),男,浙江杭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县级社会教育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浅谈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困境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