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吴德君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300)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事业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高素养、好品德、强创新意识,方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假如培养出的学生仅能应付工作,便只能是职业的工具,应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故该文提出构建创新创业背景下机电专业技术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及教育管理中,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同时设有关于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课,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1]。
传统机电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迎合市场,存在着重专业、轻素养、重职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现象,使得少部分学生思想觉悟不高、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差等。故急需建立一套适应创新创业背景的新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方法、途径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外界环境的支持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也必不可少,本文针对现有高职学生在 “个人素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等有关综合素质的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新问题,从机电类学生的文化素养、技术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构建“专业技能 +综合素质”的培养定位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机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大量涌入国内,我国对高职教育要求逐步提高。国家需要大量能够掌握新技能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对口的单招迅速发展。施行单招的意图是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机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积极引导高中、中职毕业生向高职院校分流,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自身素质提供机遇。然而,单招的学生,不经过高考直接录取,进校门槛相较统招生低,自身基础更薄弱,自制力更差,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个人素养以及协作交流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1 认知能力不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择业时总将工资待遇摆在第一位,将能获得的经济收入作为就业的首要标准,只考虑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待遇,而对于自己所适合的工作和将来在什么领域发展并未做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找工作,预先分析自身条件与工作的环境是否相适应,只看到眼前利益,不思考未来发展。
2.1.2 实践能力不强
大多数企业反映:很多高职毕业生都具有英语等级证、技能证和奖学金等各种各样的荣誉,学业成绩也很好,但到工作实践中能力太弱,很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
2.2.1 看重物质利益、个性自我
部分学生个性自我,集体奉献精神较差,受社会上功利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向“功利化”有所转移,看重物质利益,推崇个人主义。
2.2.2 上进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上进心差,成才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人生目标追求不高,心理空虚、抗挫折能力差。
2.2.3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对校纪校规及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深入,行为上没有约束,动机与行为效果相违背,做事欠缺考虑,莽撞盲目。
2.2.4 择友标准不明
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过大,甚至在交往中掺杂了金钱利益,男女交往关系随意,追求小团体利益,甚至有同学拉帮结派。
2.2.5 行为上的多样性
经济上过于依赖父母,部分学生欠缺自理能力,学习自觉性不高,心理上不够成熟,办事犹豫不决,不能独立处理。自我评价不符合实际,人生目标设计过高,行为能力却有限,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够等。
现阶段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自以为是,个性鲜明,干事情我行我素,不太注意他人感受。不懂得团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合作精神对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还有学生自信心不强,缺乏基本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机电专业教育中不断渗入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内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提升[3]。
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关心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增强意志,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情感,发展才智,增强身体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神圣使命。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理念,创新培养机制,准确把握培养规律。加强组织领导,教学部门统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将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强化师资力量,引进一批拥有企业背景的专家或创业者传授创业之道从而授人以渔;重视创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共建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使其包含有创业理念、创业思路、创业项目等内容;注重教学手段,专家讲座、企业座谈、热点分析、实操演练、实践锻炼等创新性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弹性学制,可变为“学习+带薪实习+创业实践+学习”等方式;注重质量保障,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并处理信息、团队协作、职业技能与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建立考核体系;丰富拓展条件,建设创新创业基地,经常举办相关活动,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和能力。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准确把握培养规律,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