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7)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华诞上给学生的回信中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伴随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我国高校中所占比例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管理者群体,要积极提出符合时代与现实要求的高校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维护祖国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经受祖辈熏陶和民族传统传承,与人为善、处事大度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标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融合甚至可以追溯至学龄初期,幼年时期接受汉族等外来民族文化的熏陶,其与汉族学生相处起来也更趋容易化与和谐化[2]。其在步入大学阶段,也较容易释放自身文化底蕴中散发出来的豪放、热情等人格魅力,在与汉族学生相处过程中,能够更快与他人和睦相处,较为迅速地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化解因离家远离亲人等产生的孤独感与寂寞感,较好地规避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在遭遇意见分歧与情感矛盾时,他们有更加强烈的解决冲突与隔阂的意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双方的矛盾、促进了情感与友谊的升华,对于维护好高校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团结至关重要[3]。
基于回报社会与报效国家等愿望,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更愿意将精力投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充自身知识储备这个主要任务上。一方面,进入高校在与汉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为缩小学习差距甚至超越他们,他们更趋向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课外时间刻苦练习,以此在普通话沟通能力与英语等交流能力上略胜一筹。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山区、高原,地域条件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步入高校校园后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热情。
在地域、风俗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生活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民族团结与协作精神。首先是较早融入汉族学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会在与汉族同学交往之余,选择与自己民族相同、习惯相似、语言一致的同民族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并在开展活动等过程中逐步建立较为深厚的友谊、形成较为团结和谐的关系。在遇到现实问题与矛盾时,他们也会有更加强有力的支撑来应对。其次,是大学阶段才开始与汉族学生产生交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的时间较晚,也就在另一层面上更多与本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感情较为深厚、交往也更趋于频繁。对于一些任务的完成,他们表现出更多民族友好、团结、协作的特点,也显现出更多的协作产生共赢的效果。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中的豪放爽朗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基于潜意识中的民族习惯与民族思想,他们更愿意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这个由于共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语言等筑就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也具备自己特有的制度等。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方面限制了自己与圈子以外同学的交流沟通,制约了与汉族学生的接触、融合进程。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学生的眼界开阔与能力提升也会受到相应程度地制约,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这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格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都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步入大学校门能够较快地将自身精力投入到学习理论知识与夯实技能基础中去,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较为显著的一种现实表现是学业水平低。以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为例,只有少数的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效果,剩余的大部分受地方教学资源匮乏等影响,较多表现出使用外语交流胆怯、运用计算机学习不自信等情况。这些学业上不良情境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业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继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4]。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习惯。高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要完善校内管理制度。各级高校要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少数民族人才体系完善的配套制度,兼顾少数民族学生个性成长与后续发展,搭建集管理、教育于一体的高校多维制度体系[5]。二是要完善年级管理制度。高校各年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适宜高校低、中、高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制度与规范,做到制度与人员、管理与服务的高度统一。三是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高校各班级作为高校校内学生自治与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要制定出本班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并以条例、班规等形式固定下来,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进一步规范。
(2)建立高校协调机制,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益诉求。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建立适应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与学习需要的协调机制,妥善利用国家扶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好政策,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生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投身学习的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生活的自信。其次是要做好人文关怀工作。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服务与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发动全校教职工队伍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满足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诉求。
(3)健全高校激励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效率。一是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干部成长机制,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体系。对于在政治思想、学习成绩、业务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要出台相应激励制度,为这部分学生搭建更多成长、发展、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激励机制。对于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其中学习优秀、能力突出的这部分学生除了学校的精神鼓励外,更需要学校在物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这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发展成社会的栋梁人才作用不可小觑。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九大以后,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责任更加巨大。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培育工作既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强化高校育人服务功能的根本所在,又是催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依托。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国家繁荣与稳定,理性剖析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系统认知高校大学生培养培育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高校大学生培养效率的路径任重且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