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2019-03-22 21:21王小路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面人面塑艺术

王小路

(亳州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面塑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对民众日常审美经验、情感与智慧的立体化反映。这一民间艺术经过历史漫长的雕琢,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期,面塑艺术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已到达失传危境。为了有效促进面塑艺术的长久发展,有必要对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究,在不断创新中促进面塑发展。

1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有很多地方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使用面粉制作“面羊”“面鱼”“月糕”“枣花”“饽饽”等蕴含祝福意义的面食,或者将此类面食当作祭祀贡品。这些“果实花样”不仅好吃好看,还有求吉纳福之意,广受人们喜爱。在这一风俗带领下,民间逐渐出现一些专业师傅以手工或者模子捏制一些面人,并摆到街市上叫卖。长此以往,也出现很多彩色面人,这些面人具备了更加突出的欣赏价值,成为一种专门的民间工艺。

面塑艺术的起源年代已经不可考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出土的唐代永徽四年面制男佣上半身像、女佣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古代面人。捏面人这一艺术到了宋代,已经发展成为民间节令流传比较广泛的习俗。《东京梦华录》中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的记录。那个时期的面点有戏曲人物、甲胄人物、飞燕形状、孩儿鸟兽等,可以说是奇巧百端[1]。面塑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面塑艺人也成为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生计方式。据相关记录,清代咸丰三年(1853)有泥塑艺人以染色糯米粉为原材料捏面人,广受当地民众喜爱。光绪年间,有一位天津捏面人被称作“面人张”,他的面塑艺术非常精湛,只是其技艺到了晚年逐渐失传。除此以外,“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粉人潘”“面人赵”等都是清代比较出名的面塑艺人,其中一些艺人制作的面塑作品目前在故宫博物馆也有所珍藏。

面塑原材料是白面粉和糯米粉的混合物,其中白面占七成,糯米粉占三成。捏面人的时候需要加入适量的甘油、蜂蜜等,避免面塑发生腐裂。原材料经过调色、揉匀,被制作成颜色各异的面。捏面人使用的面有一定粘性,所以面塑艺人在捏面前需要通过黄蜡来润手。为了促使面人更加生动和形象,通常还会使用棉花、丝线、羊毛以及羽毛等材料,对面人的冠顶、头发、胡须等进行制作。捏面人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比较常见和简单,一般有剪子、篦子、梳子、拨子。其中拨子有树脂的、角质的,还有竹制的,一般都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我国面塑艺术形象大多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四大名著以及传统戏曲中的人物,还有十二生肖以及其他种类的动物等。后来出现了一些儿童卡通人物形象,如奥特曼、葫芦娃、小丸子以及蜡笔小新等。另外,很多与时代元素有关的面塑形象也不断被创作出来,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2 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为了有效传承与创新面塑艺术,需要对面塑艺术有深刻认知,并结合新时代特点与发展要求,有机地创新面塑艺术,保持面塑艺术的民俗性和时代性。

2.1 对面塑艺术内在文化意蕴加以继承与发扬

要有效创新面塑艺术,首先要对面塑艺术内在文化意蕴进行充分了解和挖掘,在继承并发扬艺术文化内涵基础上合理创新面塑艺术。我国民族文化在情感表现方面具有突出的内敛性,人们在不愿意直观表达情感的时候通常会利用一些实物进行情感表达,而面塑就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面塑艺术会通过寓意手法,将某种情感或者意义寄托在面塑中,也就是通过塑造某种物体形象,对人们的内在情感进行表达和传递。如蝙蝠和云纹造型的面塑蕴含着百福不断的涵义,松树与鹤造型的面塑蕴含着志节高尚、延年益寿的涵义,鸳鸯造型的面塑象征着爱情,牡丹和孔雀造型的面塑象征着吉祥富贵等[2]。其次,面塑会通过谐音手法,以音象形地进行情感表达。如柿子造型的面塑有”事事如意”的涵义,瓶子中插如意造型的面塑有“平安如有意”的涵义,鲤鱼造型的面塑有“年年有余”的涵义等。最后,面塑会通过象征手法,利用某一个物象对一个概念加以表达,促使观看者产生相应联想。如在新房起架的时候,亲戚邻居会送来桃花馍作为庆贺,蕴含着千年永固、金梁玉柱的美好祝愿。基于此,在面塑艺术创新过程中,要对面塑造型中蕴含的内在文化意蕴进行传承。

2.2 创新面塑艺术传承与推广方式

目前面塑艺术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与其它民俗艺术相似,基本上以师徒相传以及祖辈相传等传统形式进行。这种作坊式传承很难扩大面塑艺术推广范围,也容易造成艺术失传。为了有效传承与创新面塑艺术,需要对其传承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和改良。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和宣传,加强重点培养和培训,及时拓展面塑创作空间,满足新时期人们对面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面塑艺术的蓬勃发展[3]。如可以将面塑艺术引入幼儿教育中,在幼儿园开设面塑班,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还可在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中引入民间面塑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多地培养面塑艺术人才,促进面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利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等宣传面塑艺术,使更多人了解面塑艺术的价值和文化内涵[4]。另外,还可组织大型的面塑比赛或者面塑展览活动等,提高大众对面塑艺术的认知度。

2.3 创新面塑艺术题材

面塑艺术是在一定民俗基础上诞生的。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民俗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塑艺术要及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面塑内容加以更新,以促进面塑艺术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面塑艺术可以纳入名人字画、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新民俗题材,还可融入都市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素材。如可以展现一些西方外来节庆元素,像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等;情人节的玫瑰、恋人等[5]。

2.4 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面塑艺术形式

面塑艺术要跟着时代变化,基于人们休闲生活、时尚生活等需求,创作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面塑造型。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面塑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造型和颜色两个方面。

传统面塑造型比较稚拙和淳朴,其蕴含的象征寓意比较突出,主要是对传统审美趣味以及文化心理的体现。在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化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所以面塑造型可以对新时期动漫文化、卡通文化加以吸收,通过更加幽默、夸张的手法创造更多动漫造型,使面塑作品更具娱乐性和诙谐感。同时,在传统面塑表达的寓意和观念方面,可借鉴现代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使现代面塑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6]。

传统面塑的颜色主要是纯色,并且大多是对比强烈、较为浓郁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豪放、粗犷之感。在新时期,面塑艺术的创新可以从色彩层面入手,对多样化色彩加以利用,并关注颜色层次感,突出面塑造型色彩的统一感和和谐感。在现代面塑艺术创作中,可以基于作品特点、应用情境与氛围等,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作色彩,保证面塑作品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

2.5 创新面塑原料和技艺,延长面塑作品保存时间

传统面塑原材料主要是食用原料,包括面粉、蜂蜜等。面塑艺人精心制作的色彩斑斓、形象生动的面塑作品在长期保存之后,很容易出现变色、虫蛀、变形、发霉以及干裂等问题,严重降低了面塑艺术作品的收藏价值,不利于面塑艺术长久发展。几代面塑艺人在不懈努力与探索过程中,对面塑制作配方培养进行了有效创新,在原先的配方中掺入了一定量的苯甲酸钠乙酸钠,以抑制原料发生霉变,同时在其中加入甘油、香油以及精盐,使面团有更强的筋力,避免面团发生开裂现象[7]。另外,新时期的面塑艺人对面塑制作技法也进行了创新,对面塑比例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控制。如创作复杂性较高的人物形象,先对人物躯干部分加以创作,制作好之后利用尖锐的工具缓慢挑出底部多余的面,使面塑作品的内部水分不会轻易出现挥发不均匀的现象,避免面塑作品发生崩裂。作品完成之后,人们利用防尘罩对其加以保护,受到保护的面塑作品保存时间可以达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

3 结语

为了有效传承与发展我国面塑艺术,需要对面塑艺术内在意蕴实现深度挖掘,并在其文化意蕴基础上寻找和创新艺术发展载体,促使我国面塑艺术得到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发展。在面塑艺术研究与发展中,要基于面塑艺术传统文化意蕴,对其造型、原料、技艺、题材、形式等加以创新,并创新面塑艺术传承与推广方式,促进面塑艺术在新时期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面人面塑艺术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纸的艺术
孙空空 捏面人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