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解构”一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涌现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用全新的价值观对原作品注入再创作者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表达。《大圣归来》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与英雄主义的故事情节,对传统的《西游记》题材进行了全新的解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唐僧的仁厚博爱、有着慈悲的胸怀与深厚的佛家知识,猪八戒的贪图美色、好吃懒做,但憨厚可爱,沙僧的忠厚老实、与世无争……每一个人物形象的设定都深入人心,赢得大众的喜爱。《大圣归来》的全新改变重塑,却并没有引起反感,反而获得了高的票房与大众的口碑。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圣归来》找到了全新的大众喜爱的文化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超高的现代化精神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新方式。
《大圣归来》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生着较大的突破,比如孙悟空,整体依然保持着猴性的身体特征,光着脚,裸着手臂。并且在整部影片中都弱化人性,使其更具有真实性,贴近大众心理,在影片中多次大石头冲向孙悟空的危险场景,孙悟空所表现出来的多是猴子本真的体现,其外在形象是一只可以与人类正常沟通具有语言能力的猴子。猪八戒一改传统影片中干净臭美的猪哥形象,更多是猪八戒的动物野性,短短的上衣露出了肥胖的身体,使人物更加具有鲜明性。除此之外还有唐僧,《大圣归来》中把唐僧塑造为一个7岁的小孩,因为误打误撞把孙悟空的封印解开,从此开始了一段熊孩子江流儿与我行我素的孙悟空的崎岖流浪故事,更多的刻画出了江流儿的真善美形象,也构建出在幼年时代,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与白龙的纯洁友情。这些大尺度的形象变化,使观众从中收获了不同的观影乐趣。
从影片对于原著整体精神的表达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大圣归来》颇为用心,除了对原著进行文本上整体的解构与继承外,同时也与大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情感共鸣感,成功的完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与开发。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大圣归来》中加入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说:在孙悟空具有毛脸的雷公嘴型,同时在身后还披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红袍披风,与原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保持着极具相似的特征,在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应是《山海经》中的原型混沌巨兽,但在影片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的脸谱元素,加以现代元素的融入,被塑造成古代书生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大量加入“小刀会序曲”“闯将令”等中国的传统音乐,并且将中国的皮影戏,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加入中间,使得《大圣归来》整部作品都赋有东方神韵的姿态。同时在整部影片之中加入很多丰富多彩的人文场景,比如在影片中大雨来临时众人奔跑的石拱桥,街头玩耍的皮影戏,标志的长安城建筑物等等,每一幅景物,每一帧画面,都是对中国山水意境的完美体现。
在21世纪后,中国的文化产业极速发展,使人们对于动画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一个方向,国内的很多媒体制作者开始论述如何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的动画影片之中。另一方向,如何把国产动画影片的质量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大圣归来》中人物对话加入了现代元素,并对传统《西游记》情节进行了创新,比如:影片中江流儿一直追问孙悟空,“哪吒是男是女?四大天王是兄弟吗?”这些类似的问题不仅是江流儿的疑惑,更是生活中同龄小朋友的好奇之问,连续的问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了整体影片的幽默氛围。
与此同时,《大圣归来》还把好莱坞成功的动画制作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实现创新性的发展,成功塑造了一部具有中国味道的动画电影作品。它致力于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动画影片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加以创新,同时加入富有时代特征与价值的现代元素,最终形成“中国风”的动画电影。比如:在影片中把唐僧江流儿塑造成了一个刚刚入道的小孩,将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另一个时空之中的叔叔,没有超高的武功,不会七十二变,一切的人物塑造都与传统的西游记不是那么的相符,观影效果却奇佳。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创新,才收获了《大圣归来》的成功呈现。
《大圣归来》这部动画影片,让中国观影人与影视创作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解构与重塑之间,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希望和曙光。“大圣”以其全新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并赢得响亮的掌声,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一次新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也预示了动画电影新的生命绽放,“幼稚,缺乏内涵”这样的标签将在国产动画电影中丢弃,观影年龄的壁垒将被逐渐打破,国产动画电影将以全新的技术和崭新的内容收到不同观影群体的喜爱,迎接属于自己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