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基于教师角度

2019-03-22 19:24王晓庆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互联网+

王晓庆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当前处于“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推动用户创新,社会创新,大众创新,经济创新等经济形势。“互联网+”是一个集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对高校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养成教育,有助于与时代同步,适配社会、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素养,推进大众创业工作;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进高校就业工作。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能够高效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学资源,使用便利的移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工具,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优化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教育的效率和成功率。

1 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已经走过一段历程,也取得较大成绩,但依然存在动手能力弱、知识面窄、创新意识不足、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等问题。我国高校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课程、实践平台、激励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还有待深化调整,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产业界保持同步。

1.1 目前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现状和不足

大学生创新氛围不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要切入点。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教育的成败。当前,大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目的为了考试,尤其很多专业老师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因此,高校需要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以素质教育和创新素养培育为最终目标。

1.2 教学内容新颖性和丰富性不够

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实践的基础,也决定创新实践的成败。因此,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前提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学教学内容还相对比较陈旧,不能完全跟上“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不够,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因此,高校需要大力优化教学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大学课程体系,保持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

1.3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当前,高校教学过程基本还是以填鸭式为主,老师主动讲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缺乏交互和讨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按部就班、等待指令,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还需要考虑教学过程,怎么样让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问方式,或者以游戏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

1.4 大学学生与外界沟通不足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内资源来了解世界前沿科技发展和外界产业界需求,如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等。但这内资源还是非常有限,且学生体验效果不好,主动参与度不高,很多只是被动参加,不能真实理解外界实际情况。

也有部分大学学生会主动寻找机会,到企业单位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这类实习机会也是有限的,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因此,高校要从整体出发,研究一套机制,构建实践平台,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传授知识层面,还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将“互联网+”创新素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思考和行动中。

2 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途径

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现状和不足,基于高校教师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2.1 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前提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技能。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具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获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扩展创新实践通道。

高校应该建立教师的培训体系,对校内教师进行“互联网+”培训,并进行考核。教师应该了解互联网理论知识,强化使用互联网工具。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教师锻炼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实地了解企业运行状况。

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创业导师、技术专家兼职授课,作为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聘请的专家可以教授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也可以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2.2 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

教师应该在课堂课外提倡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贯彻,将创新实践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融入课外生活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创新实践的快乐和收获。教师也应该进行新实践激励,对参与课堂互动、专题讨论的同学给予奖励。

2.3 建设创新知识体系

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人格特征。掌握合理结构的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合理结构的知识是创新实践的基础,决定创新实践的成败。

2.3.1 专业课程

“互联网+”背景下,海量的、多源的教学资源是可以获得,这些资源可以为大学教学所用,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高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去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和工具,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虚拟化、移动化和远程访问等模式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互动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多学科交叉,在设计专题讲座的时候,可将多门学科内容融合进来,有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单一专业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今创业就业需要,很多工作都会涉及多种专业学科,如人工智能就涉及计算机、数学、图像、语音、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课程的合理设计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3.2 创业指导课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机遇,开展适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方向、创业工具、创业流程等知识。

创业指导导师决定了创业指导工作的成败,因此高校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指导导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创业指导导师队伍应该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相关培训,达到上岗要求;以外聘导师为辅,紧密结合产业需求。

2.4 指导学生掌握互联网技能和信息化技能

在“互联网+”背景下,已经形成用户创新,社会创新,大众创新,经济创新的经济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拥抱互联网生态,了解各类信息,掌握相关技能,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才能有立足之本。

高校学生应该了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也应该了解共享经济、电商平台、移动办公的经济模式;学习各类办公软件、移动终端APP、电商客户端的使用,掌握资料查询和搜索的技能,这些对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提高有巨大帮助。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互联网及信息化技能。应该把互联网工具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搜索检索等操作流程纳入平时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无形之中就掌握这些技能。这对高校教师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得自己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搭建学生的学习平台的能力。

2.5 建立创新实践机制

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知识只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实践才是创新实现的关键。因此,高校和教师应该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实践工作。

2.5.1 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

目前,高校学术活动的资源还是比较缺乏,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创新比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但是活动的举办频率不高,时间间隔较长;学术领域较少,覆盖面不够,邀请的专家层次不高;学生参与人数较少,积极性不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

高校需要大力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除了邀请本校教授之外,更应该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提高学术活动的级别,覆盖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增加学术活动的次数。同时,高校也应该开展各类创新比赛,尤其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高校也应该营造学术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创业比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5.2 加强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

教师需要提高对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课程实验的分数占比,课程实验不过关则该门课程不及格。教师要加强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大纲、格式、评分标准,能够量化整个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工作。

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一般都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运用专业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是学生第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去参与创新实践,为后续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2.5.3 建设学生实习平台

大学校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资源,但是远远不够,同时这些实践资源与社会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容易与实际需求脱节。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与外部通力合作,建设校企创新实践的渠道和平台,帮助学生有效利用社会和产业的平台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可以与外部合作,或者向政府申请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针对社会和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教师需要梳理课题任务,罗列问题清单。设立联合攻关小组,由多种类型人才组成,包括大学生。让大学生参与,技术大拿指导,一起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了解问题解决流程,掌握技术技能,掌握工具的使用。

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的学生实习机制,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大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承担部分简单工作,了解项目开发过程,掌握开发工具的运用,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实习平台是大学生通向创新之路的关键。高校和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整合资源,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铺平道路。

3 结语

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高校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极其迫切,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成败。高校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技能和工具。其次规划设计好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再就是灌输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最后需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的创新之路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互联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