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将成为新时代最直接的全程见证者、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力的奋斗者”。当前,大学生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网络、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时代,作为新媒体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需要更全面的媒介素养来应对新媒体的发展与挑战。
当下,大学生已然成为新媒体平台应用与发展的主力军。通过调研总结,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信息获取来源广泛,内容多元。目前,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平台涉猎极为广泛,关注内容较为多元。新媒体平台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融为一体进行传播,大学生可以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内容,同时,新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广度和丰富度。新时代新媒体的这一特点极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他们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获取学习资料、阅读新闻、收发邮件、获取影音等内容。
新媒体海量信息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取多角度信息资源,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拓思维,另一方面也将他们置于纷乱复杂的信息源下,容易被新奇的信息所吸引,对于缺乏批判思维和独立理性思考的大学生而言极为不利。
其次,新媒体信息接收移动化,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势头迅猛,移动智能终端与4G网络的普及度不断提高,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固定电脑等设备,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也主攻移动设备。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普及,基本处于“人手一机”的状态,便于随时随地接收最新鲜的新媒体资讯。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上网的首要终端,使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跨屏连续观看视频的需求得到满足。信息接收的移动化,使大学生线上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各种资讯和朋友圈动态。进而,在此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引导下,新媒体平台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关注热点资讯、分享信息的主要途径。
再次,新媒体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及时反馈的渠道,同时各类自媒体平台也使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对新发布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扩大信息的传播效果。大学生一方面作为新媒体平台信息的接收者,利用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发布的信息进行评价反馈,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利用新媒体个性化的新型传播方式,广泛活跃在各类社交新媒体平台,如大学生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活跃程度较高,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物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新常态。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更是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影音展示平台。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通过调研总结,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过度依赖新媒体内容。新媒体平台提供来源广泛、内容多元的信息内容,获取信息高效便捷。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内容应接不暇,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此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交互性较强的特点,吸引大学生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满足其好奇心与参与度。基于本校的调查了解,有近六成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3-4小时,更长的甚至达到6小时左右。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易于沉迷,对新媒体平台内容过度依赖。
二是媒介批判能力有待提升。媒介批判能力是指受众对所接受的传播内容能够有正确、清晰、科学的认识。目前,大学生存在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甄别、分析能力欠缺的问题。新媒体平台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信息,更是附带良莠不齐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对新媒体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将新媒体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可能会根据新媒体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据调查,部分大学生完全认可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对媒介的信任度、对新闻报道和媒体报道于公众的影响缺少判断,不善于辨别信息的逻辑性、真伪性。
三是媒介知识与技能有待加强。了解基本的媒介知识与具备一定的媒介使用能力是最基本的媒介素养,目前,一方面,大学生缺少新媒体的基本媒介知识,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不清楚媒介内容制作的过程与规律,对新媒体的认知比较被动。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利用媒介为个人成才提供信息服务的意识,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进行休闲娱乐,极少关注专业知识、时事政治等,对丰富的媒介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缺少对媒介内容获取与检索的能力,无法利用媒介资源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发展,暴露出媒介信息的制作和媒介工具使用能力不强等问题。
4.媒介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媒介道德法律意识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媒介道德观念是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流态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网络道德认知存在偏差,对于不道德网络行为,缺乏全面正确的辨析,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比较模糊。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对于盗版侵权、知识产权、网络违规等方面的知识虽有了解但自律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对于我国新出台的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于网络上的盗版侵权行为,虽有主观上的认知,但由于网络媒介的匿名性以及媒介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低俗化、商业化、娱乐性等因素对其占有欲、享乐欲的刺激,使得他们在面对盗版媒介产品时往往表现出实用性、功利化倾向。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应对新时代新媒体语境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挑战,明确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批判性地看待传播内容,积极参与新媒体互动,善用新媒体的总目标。高校可以从大力帮扶官方新媒体管理、运营团队,完善健全新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媒介素养三方面入手。
首先,大力帮扶官方新媒体管理、运营团队。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内部校院二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此外,高校大多设有新媒体中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在校大学生负责日常的运营和内容维护,发挥着教育、舆论引导的独特功能。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都离不开运营团队良好媒介素养的支撑,为广大学生群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学校与学院应给予高度关注,一方面,为负责平台管理与运营的学生提供新媒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大力支持学生外出参与新媒体学习培训,鼓励官方新媒体平台内容创新,努力贴近师生学习生活,传递正能量,重视内容的原创性,赢得关注度,获取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媒介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加强校园媒介素养宣传,形成全方位的校园舆论环境,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媒介教育氛围,让广大的学生群体获取更完善的媒介素养。
其次,完善健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育人的载体、依据,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相关课程的建设。结合时代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已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但课程内容方面不够系统化。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更新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合理设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将新媒介素养所要求的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内容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引。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专门开设结合多元理论性教育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再次,全面提高师资媒介素养。在现代通信、交通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媒介知识与技能已经超过教师。因此,高校在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教师队伍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部门教师,为进一步发挥好管理育人的作用,应有意识地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逐步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此外,高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方式强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意识,逐步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