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三全育人”资助体系的构建

2019-03-22 16:10肖红霞竺正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肖红霞,竺正海

(1.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 434000;2.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扶贫必先扶智,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逐步受到重视,资助工作的目标也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各地各校要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 ”[1]

1 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与目标

综合而言,资助工作既包含了帮助受助者完成学业的经济帮扶,也包括培养受助者健全、独立人格所进行的一系列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德才合一”的目的。

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求“各地各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2]。

2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困境

协同理论的核心在于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和能力。 2007年以来,新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了奖、助、贷、补、勤、减、免等七位一体的资助形式,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资助育人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

(1)育人资金来源不均衡。 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主要来源包括财政投入530.31 亿元,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325.54 亿元,学校资助资金278.55 亿元,社会资助资金15.90 亿元。 财政资金、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资助资金、社会资助资金分别占当年高校资助资金比例为46.10%、28.30%、24.22%和1.38%,可见,社会资助资金严重缺乏。 这种以政府财政和事业单位投入为主的单一格局,造成经费有限,资助工作在量与质上难以完成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

(2)育人机构主体局限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涉及学生工作部(处)、二级院(系)、计划财务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育发展基金会、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需政府、 企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模式由学生工作部(处)统筹,各二级院(系)负责资助管理工作的人员实施具体工作,由于资助工作审核时间短、工作量大及缺乏相关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造成资助育人工作仅由学校相关资助管理人员完成,工作职能局限于经费的发放和管理,忽视对资助对象持续关注和管理。

(3)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偏重资助形式的多样,而忽视育人功能。从学生来看,少数学生未能将助学金更好地应用于个人能力、 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上,而是将其补贴家用。 资助形式方面,他们更愿意接受奖助学金等“物质资助”,而对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能力资助”兴趣不大,如社交礼仪、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存在偏重物质帮助而淡漠个人能力培养的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存在学习、就业、发展能力方面的困扰。 同时,社会大环境对资助育人效果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 基于协同理论的“三全育人”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三全育人”协同资助育人体系就是根据资助育人目标,通过合理分工与沟通协调,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学生“协同资助育人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1)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全过程资助育人。 政府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必须且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不断强化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政策引领,完善了资助政策,强化育人导向。 2017年4月,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教财科〔2017〕21 号),提出了,确保资助政策覆盖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提高资助精准度。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 号),精准认定机制完善有了新进展。2018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财〔2018〕12 号),强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政府部门整体设计好资助育人工作,如学生入校前做到“五个工作前移”:资助预警前移、宣传时间前移、热线电话开通时间前移、助学贷款办理窗口前移、“绿色通道”前移等。 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项目,细化资助育人内容和形式。学生毕业后,仍然对其进行关注和帮扶,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始终。 另外,党和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资助投入的同时,要督促高校足额落实学校事业经费资助配比,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保障各项资助政策及时落实。同时,加强对高校资助经费进行项目绩效考核的力度,要将育人创新和育人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2)以学校为主体,协调全员资助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作为资助工作主体的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宣传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育人政策。 鼓励社会、企业及校友、爱心人士加入到资助育人的行列,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积极投身于资助育人工作中。 利用专业教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发挥资助育人工作者队伍引导作用,按要求配齐工作人员,优化队伍结构,重点关注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发展,着力培养一批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知识渊博、宽以待人的教师,保障资助育人顺利进行。大力发挥校内学生社团组织作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进步,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拓资助育人新领域,进行资助工作的宣传、管理、教育,合理有效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3]。

(3)以学生为主角,践行全方位资助育人。 作为受助者的学生要树立主角意识,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主动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个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实际行动。 其次,要加强个人专业能力的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寻找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以阳光、乐观的态度完成学业。 优秀的学生可以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和培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个人要在学校德育引领设计下健康成长,诚信地参加各类资助活动。在学校的道德观教育、义利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等浓厚育人氛围下,组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社团组织活动等,励志成长,自立自强,实现由“受助”向“自助”,再向“助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素质,回馈感恩社会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