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2018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我校积极响应《意见》精神,多措并举构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师自主式专业化成长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有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增强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力,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为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摆在优先实施的战略地位。学校成立了“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课程管理中心主任——教研组长——教师”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明确各环节职责,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了加强专业引导,学校主动把专家“请进来”。学校经常邀请外聘专家小组的各位专家以及国家、省、市知名专家,如桂贤娣、赵耿等来校为全校教师作报告,打开教师视野,解放教师心灵,最大限度地利用专家资源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同时,为了提升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教育智慧,我们还特聘了武汉市语文、数学特级教师每周分别来校开展为期一天的集中培训。结合每周定期开展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议课、集中报告、集体备课等活动的开展,促教师日常教学观念的改变,让教师在实践中践行培训的收获,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反思。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获得了不断的成长。
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课程开发提升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意见》《关于规范学术管理岗位设置及津贴的意见》等制度,实行教师培训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学校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固定了学科组教研活动时间、地点,规定了教师开展研修活动形式,明确了研修要求。学校建有一整套的经费保障措施,将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列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保障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所需经费。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各项校本研修制度,从组织管理到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形成了校本研修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提升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学校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以“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理论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打造教师间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将教师发展与校本研训相结合,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反思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合作力,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为实现学校整体工作和谐发展提供强大推力。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集研、训、教于一体,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做到将教学工作科研化,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我们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专家团队合作,与他们共同开展研究活动,如:我校一大批骨干教师都参与了潘海燕教授的“习明纳”教学实践研修和“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师徒结对、小组研讨、教学观摩、专题讲座、课题带动的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上升到研究层面。学校特别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微问题”“微课题”,鼓励教师成为一线教育研究者。学校每月坚持出校刊《足迹》,鼓励教师撰写每周反思和教学案例,在让全体教师养成“自主探究”习惯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科研成果的积累和物化。为了使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学习、交流制度,努力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展示的舞台。例如,邀请特级教师、教研员来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现场观摩;组织区域校本培训,与周边兄弟学校开展研训合作;每周定期由骨干教师开展新教师培训活动,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学习沙龙等。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能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既是学校文化创造、重建的过程,也是教师重建自己文化结构、形成先进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创设“健康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学校广泛征集师生及家长建议,开发了三个板块,包括基础性课程板块、选择性课程板块、综合性课程板块共17个系列的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拥有校本课程《小时候——十个传统游戏》《轻羽飞扬》的独家版权,校本课程《环保科技》《礼仪》《心理健康》等彰显了我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生活化、序列化、多元化的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让教师们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与学生、与课程共同成长。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学校教师只有抱团发展,才能更好地相互补充,互相成就,获得共同发展。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学科教研组共同体、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青蓝工程协作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等教师群体,呈现出了跨学科自主研修和教师共同发展的态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科教研组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加强学校12个学科教研组的管理,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不断完善教研组管理制度,如构建有序的教研网络,合理配备各种资源,积极创建组内成长档案,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等。为了切实履行“激发师生潜能,成就健康人生”的课程开发核心理念,课程管理中心倡导各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实行教研“三统一”,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在日常教研管理中,我们注重强化教研组的职能,使教研组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序列,扎实有效。每学期,要求每一个教研组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主题,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专题;此外,学校每一学年都要确定一个公共教研课题,由所有教师参与研究。这样不同层面教研课题的确定,促使教师直面教学问题,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使教师逐步成为教学的主动研究者。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大力开展青蓝工程,建立互听互评的听评课制度,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新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帮带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情怀、工作态度与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正向有效的引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通过青蓝工程手册以及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跟踪式评价,记录青年教师在不断实践、交流与反思中得到的成长。同时,学校将青年教师与师傅进行捆绑式评价,确保青蓝工程的实效性。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反思,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反思也帮助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我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制定了《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自主生长专业发展教师反思制度》。反思制度贯穿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通过“回忆式反思”、“撰写式反思”、教育叙事、观看录课视频反思,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寻策略;通过一次次的研究教材和学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师的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使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为了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的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着力构建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有效激励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教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表现。此评价体系遵循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性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本,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注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自身的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做出评价,并将评价与改进、提高相结合,真正体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初衷。教师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帮助教师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我校为了帮助优秀教师实现自我突破,聘请了专家、特级教师督导跟进,引领教师团队向纵深发展。
为了展示教师才华,学校合理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为教师搭建了多种展示平台,争取了各种展示机会。在校外,学校鼓励骨干教师开展引领示范活动,为他们争取市区各级组织开展的优秀教师团队送教下乡的机会;积极组织开展片区备课组展示,作为东道主在实战中边做边总结,边借鉴边提高,促进和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校内,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潜能杯”课内比教学活动、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五项全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赛等基本功竞赛活动。活动注重参赛过程中集体备课、观摩、评议、交流反思的过程,要求学校青年教师全部参赛,力求让他们在竞赛过程中既展现出才华,又能得到历练。丰富的竞赛活动让大量新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校长邱运山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之余,参加学校教师社团,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天地。学校在2016年成立了6个教师社团,即羽毛球、生活素养、云端技术、读书、手工及新进教师五项全能社团。社团活动内容多彩,形式活泼,有固定活动时间和地点,有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一年的实践,教师专业社团打破了教师学习的孤立状态,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营造了教师合作氛围,提高了教师自我效能与集体效能;促进了教师自我反思,激发了教师的探究能力;引领了教师分享实务,提升了教师实践性智慧。
多年来,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诸多举措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仅丰富了教师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也不断激发出了教师的发展潜能,使教师个体生命呈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也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