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19-07-01 01:22:26
成才 2019年6期
关键词:记叙文技能文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常常把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放在首位,似乎阅读的目的仅仅只是借助所读文本教授新单词、词组和句型,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限于理解文本浅层涵义和掌握主旨大意。但这显然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

许多教师拿到阅读材料进行备课时,首先浏览大意,然后就开始圈语言点。这样备课不能说不认真,但这种肤浅的材料解读带来的是浅层次的材料处理;如此一来,学生没有接收到任何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互动,思维能力仅停留在获取字面上显而易见的信息。这种英语课堂,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

出现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错误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备课时仅停留在文章大意,单词和词组,分析句子结构,设计的任务也局限于看大意、找细节、做推理。这种不到位的解读,完全抛弃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语言的魅力,错失了一次次阅读教学的良机。

一、丰富阅读教学的视角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将单一的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目标转化为适应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语言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深入地专业地解读文本,学会处理英语阅读材料。简而言之,就是要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即多视角解读。每个阅读文本都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教师可从语言知识、体裁特征、阅读技能、写作技巧、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这六个层面,最大程度的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侧重于其中几个视角,制定合适确切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评价、创造。通过这样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劳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更多元,更立体,更丰富,更有效。

1.语言知识视角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要学习材料中蕴含着的语言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基于此,我们要以文本为载体,以能力为宗旨,把这些知识渗透于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语篇中理解句意,在运用中提高语用能力。

2.体裁分析视角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英语阅读文本体裁丰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新闻报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体裁分析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熟悉不同形式的文本,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技能视角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它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技能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发展他们查找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写作技能视角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写作技能视角解读文本,关注经典文本的立意、结构、修辞、衔接等精彩之处,把文本阅读和写作技巧相结合,可以实现迁移内化,读写相长,综合提升。

5.文化意识视角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从而提供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同时,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读者对篇章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阅读。

6.情感态度视角

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基于不同视角教学的设计示范

下面笔者选取2014年武汉市中考英语试卷C篇阅读作为阅读教学文本,详细说明如何侧重于不同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记叙文依照时间顺序,先叙述了几件父亲为“我”做的小事,“我”一直把父亲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直到父亲突然病重,“我”没赶上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才悲痛悔恨,感到父爱如山,无以为报。此文章篇幅较长,360词左右,语言真实自然,较为口语化,而作者的情感先似涓涓细流,后入滚滚洪流,掩藏在平实的叙述之下,值得细细品味。

多角度解读文本的示例(★的颗数体现笔者个人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

生词:p a i n t b r u s h;l a u n d r y;v o w;短语:a l a w p r a c t i c e;a s w i n g s e t; c u t… s h o r t;m a k e u p; p a s s e d a w a y; g e t t o k n o w体裁分析★★★语言知识★记叙文。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章按时间顺序发展,可分为四个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阅读技能★★★★★识别文体;掌握记叙文的发展脉络(时间顺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学会略读把握大意,扫读获取信息;根据表层信息进行推测,读懂言下之意;推断写作意图写作技能★★ 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写一个段落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母之爱,学会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文化意识 虽然语言不同,但父母之爱一样无私伟大

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1 Pre-reading

1.Autonomic lear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paintbrush;a law practice;a swing set; cut… short;laundry;vow;make up; passed away; get to know

分析: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并开展组内互查掌握情况,这一活动侧重于语言知识视角,为接下来的教学扫清词汇障碍。

2.Lead-in

Watch some video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did the parents do for the children?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what parents have done for them.Then make a giving tree.

分析:读前活动侧重情感态度的引导。让学生观看视频,捕捉视频中父母为孩子们所做的小事。然后自由讨论并书写“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并贴在黑板上,形成一棵“奉献树”(Giving Tree)。 两项活动由人及己,从外而内感知父母之爱,引出阅读教学的文本,水到渠成。

Step2 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

(1) What type of writing does the passage belong to?

(2)In what order is the passage written?

(3)Divide the passage into 4 parts.

分析:本部分从文本体裁出发,要求学生判断文体为记叙文,略读每段第一句分析出文章按时间顺序发展,了解记叙文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然后让学生依照这个模式将文章分段,概括段意,训练概括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的体裁模式,强化学生对这些体裁的阅读驾驭能力。

2.Detailed reading

(1)Guess the meanings of“night out with the boys”,“bobbies” in Paragraph 1.

分析:两个猜词义的练习将语言知识与阅读技能结合起来。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词义,而不是将单词孤立起来进行单纯的词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的能力。

(2)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2—4,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What did the father do for the daughter?What did the daughter do for the father?

Why did the father do so many things for his daughter?

What did the father really ask for in Paragraph 3 and 4?

Why didn’t the daughter do anything for her father?

(3)The teacher asks them to read Paragraph 6—8,and discuss:

What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she heard that her father was sent to hospital?

What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her father had passed away when she arrived?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分析:该环节侧重于阅读技能和情感态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寻读,找出表层问题的答案,准确理解具体细节。然后让学生依次细读各个段落,根据文本进行合理推断,揣测言外之意,探讨文中父亲和女儿行为背后的情感和心理,逐步揭示父爱的伟大深沉,女儿由冷漠到悔恨的情感变化。最后学生给文章命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取的题目有平实准确的“Father and I”,有比喻形象的“Father’s Love is Like a Mountain”, 有值得品味的“The Silent Love”,有使人警醒的“Serve Your Father While You Can”。

整个读中活动问题设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推断,分析写作意图,从而达到文本理解的全面化和深层化。与此同时,随着对文本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文章里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深沉无言的父爱,也从故事的起承转合中感受到了女儿的心路历程。从而实现了这节阅读课的重要目标: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挑战与情感态度的震撼。

Step 3 Post-reading

1.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The students can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to thank their parents on the notes.Then change the“Giving Tree” into a“Thanks Giving Tree”.

分析:教师借助学生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与阅读文本相同话题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最后将写好文章的小卡片贴到黑板上,“奉献树”(Giving Tree) 变成了“感恩树”(Thanks Giving Tree)。板书设计巧妙,教学设计首尾呼应。

通过长期坚持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教师自身的阅读教学水平将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记叙文技能文本
高级技能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