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机制探索与实践

2019-03-22 12:27于洪杰任峰张超周昕刘福格北京化工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第二课堂专业化

于洪杰 任峰 张超 周昕 刘福格 北京化工大学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工科”建设理念对大学生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本文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和有效做法,对“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机制进行探索并实践,为在校大学生深度社会实践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

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第一课堂分属的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认识及生产专业实习等。另一部分是第二课堂分属的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考察调研、科技文化服务、学校社团活动等,形式丰富。

例如,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实践常态。近些年我国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及赛事,如2014年北京APEC 峰会、2017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都有广大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身影,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完美结合。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奉献了社会,磨练了品格,锻炼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我国青年志愿事业发展进入有序、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常态形式。此外,考察调研、科技文化服务、学校社团活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更是形式丰富,为大学生成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研究和探索是比较重视的,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够稳定持久、良性发展、深入有效的保障。尽管社会发展中有众多可变因素会动态影响社会实践的实施,但30年来不断总结并形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仍然为我们作为育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复旦大学冯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深入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基地化、实体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服务社会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等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的主要机制。“以教学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科研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产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教学、科研、生产三足鼎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都属于“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基地化、实体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引入社会企业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经济支持,吸纳社会资源,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稳定与深化。“服务社会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更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把“实践与就业相结合”、“实践与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践与学生骨干培养相结合”等等,从解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需求着手,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动性。

无论怎样的运行机制,主要目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深入、持久、健康、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因此各种运行机制之间相互产生交集运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实践的机制也在不断的具有新的形式,越来越能够既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兼顾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知道,随着大学功能的不断丰富,文明传承与创新和文化创新势必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之一,那么,在社会实践机制中,将进一步构建起能够既完成前三项高校功能,又能够实现文明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中的不足

具有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实践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泛度,强化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与教育的有效性,弥补高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针对我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等不同各类型的一年级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经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学生视角看社会实践开展中的不足。

首先,“社会实践体系不完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主要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大部分。编入课程体系中的实习环节,是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和当学期的教学执行计划进行实施和考核,要求严格,考核规范,对毕业资格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但对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相比之下缺乏相应的应形的考核与管理,往往造成学生主管认识的偏颇。尽管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1 学分的社会实践环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评,造成部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没有真正达到在实践成长与服务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有效的指导不够广泛”。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加大,到目前为止,以每年毕业生数为基准,2019年毕业生达到830 多万人,庞大的学生人数,造成学校有效的实践指导不到位,无法实现系统化的指导全覆盖。第二课堂主导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精英实践”为主要形式,其构成往往是以学生干部、党员及特长生为主,团委或学生工作教师的指导工作多集中于这些团体行指导,较难覆盖全部学生群体。

第三,“学科专业实践活动程度低”。社会实践的开展往往与教学内容不对口的现象,即便部分对口,也往往得不到专业教师指导,没有发挥专业实践的应有作用和实效。

三、“内容专业化”社会实践机制探索

如何构建完善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和机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个人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和共同努力。针对上述“学科专业实践活动程度低”、“有效的指导不够广泛”、“社会实践体系不完善”等不足,对“内容专业化”的实践模式进行探索性的实践,以期为今后科学合理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一)合理定位“内容专业化”社会实践目标

“内容专业化”社会实践是以学科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实践形式,与第一课堂的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等相对应。因此,将“内容专业化”社会实践纳入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是有效弥补因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造成第一课堂实习实践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有效渠道。因而,尝试把“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由第二课堂,移植到第一课堂的实践环节,可以部分缓解第一课堂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纳入第一课堂育人体系,可以得到指导上、资金上、政策等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支持。

(二)加强“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科学指导

建立团体整体性指导与化整为零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即,在团委及学工老师进行团体指导基础之上,以“化整为零”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作为补充,实现两种模式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实现社会实践指导全覆盖。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借助本科生导师制,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深度社会实践化整为零的指导形式。在此过程中,每一名老师可以指导8-10 名左右的本科生,主要指导同学们学业规划,帮助获得专业认知,关注其思想成长等。这些教师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德博学的品格在指导学生学业过程中,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主要利用教师自身在科研和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与企业关系,为学生搭建起实践桥梁,并参与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指导,同时更能获得实践单位的更全面的支持。

可见,在团体指导基础上,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和本科生导师资源,实施整体指导与化整为零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可以实现大学生“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更广泛的有效指导。

(三)建立丰富的实践基地

基地建设是学生获得持续稳定的“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各高校、各类专业要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和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企业资源,和就业过程所建立起来的企业资源库,建立起丰富的“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可持续深度实践的保障。目前,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驱动下,提出了产学协同育人新要求,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发布能够参与高校和专业建设的企业名录供学校和专业及教师对接,这些都从平台及政策层面为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此外,随着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模式也得到不断升级,这些都为高校建立稳定健康发展的实习实践基地提供了保障。

(四)改革对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第一课堂分属的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另一部分是第二课堂分属的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目前仍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尽管参加该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业集中实习一至一个半月的实习,但以目前教学培养方案及教学管理模式而言,还不能将该实践经历与专业实习进行等价评价,即不能认定为是专业实习。因此,为了实现“内容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移植,真正发挥该类社会实践在学校育人中更大的效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深化改革,合理改革实习与实践考核机制。

四、结语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的实际需要,希望探索一种对高校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其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的就业和深造相结合,与其成长过程中人文素养提升与个人全面发展需求相结合,探索新时期“内容专业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解决当前“学科专业实践活动程度低”的问题。创新第一课堂学生实践考核形式,将“内容专业化实践模式”向第一课堂移植,以缓解第一课堂专业实习压力。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第二课堂专业化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