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淡秀逸”
——评江西音乐广播何莉玲广播文艺作品的创作特点

2019-03-22 12:27许宁万爽江西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散文化语态德彪西

许宁 万爽 江西广播电视台

创作代际间的差异与创作特点,可窥见不同时代的受众在审美趣味上的变化,把握广播文艺创作审美的变迁。何莉玲是江西音乐广播资深女主持人,播音名牧风,2001年考入江西音乐广播从事编辑、播音工作。她屡获大奖,累计获国家级一等奖1 次、二等奖2 次、三等奖2 次,江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8 次、二等奖16 次,被评为江西电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列入“省直文艺新闻优秀年轻人才”名单。业绩上看,她是江西广播文艺创作领域“70 后”一代中的佼佼者。笔者认为她在广播文艺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创作特点为“散淡秀逸”——语言的“散文化”偏好、播讲的“恬淡”语态、构思的“雅秀”视角、创作的“飘逸”灵韵。

一、语言的“散文化”偏好

这里指的是文稿创作的文本语言,广播文艺作品的语言要具有文学的美感。何莉玲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语言“散文化”的创作偏好。

2015年创作的《半阙歌》是纪念好莱坞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音乐专题,作品运用随曲解说的手法解说霍纳作品中的隐喻性和指向性。对电影《勇敢的心》影片开头音乐的解读是这样写道“当爱尔兰肘风笛的声音奏响,电影《勇敢的心》的开场镜头象鸟的翅膀一样,掠过藏青色的山峦,白雾从苏格兰高地的小河上慢慢升起再缓缓散去,我们听到的这一段忧伤细碎的小提琴没有低音衬托,隐隐透出无奈和心酸。四支圆号有一个不祥的和声,这是音乐中非常典型的黑暗邪恶的象征。这是一段弦乐的过渡,也似乎是一种无力的挣扎,然后,管弦组慢慢的汇入音流,似乎在积聚力量。忽然独奏圆号吹出带有升腾力量的旋律,在音乐语汇中往往代表着一种期盼,或者一种光辉的诞生;然而我们听到大提琴冷漠的对答,似乎也预示了前路的坎坷与荆棘。”解说词是说明文体,旨在阐述清晰,音乐语汇是联想开放的“虚”,辅以主持人语言才能明晰的指向“实”,这是对音乐解说的难度所在,虚实之间的把握考验着创作者的编辑功力。经过多年的摸索,这段解说词中明显的感受到何莉玲以“散文化”语言具化了“虚”、柔化了“实”,与音乐相得益彰。

二、播讲的“恬淡”语态

语态就是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此处分析的是有声语言播讲。广播文艺创作通常是突出艺术素材的,主持人语言是为素材服务的。何莉玲的播讲语态“恬淡自然”、“不喧宾夺主”,用她的话说是“用力地小声唱”,用近乎于温柔的旁白语调进行创作。

在音乐专题《丝路》中,开头的播讲是“门外是睁不开眼的沙漠艳阳,窟门无声地打开,眼睛一时间还不能适应石窟里的黑暗,气质如兰的讲解员把小手电的光打在墙上:当那些穿越千年的色彩和线条跳入眼眶,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插图,余秋雨《文化苦旅》里的文字,大唐王国曾经的优雅从容,黄沙下一场延续千年的繁盛与没落,全都呼得一下塞到我的喉头,几乎要逼下我的眼泪。”以自我的感受开场,容易给人深刻的个人化印记,文稿中又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描写,因此在播讲中她克制自我表现的成分,由感性进而理性。

三、构思的“雅秀”视角

好的文艺作品离不开构思,构思离不开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人生经历、文化知识等。何莉玲追求“雅”的视角,在作品中善于“雅”中寓“秀”进行创作。

个人代表作《从瞬间到永恒——聆听德彪西》,主题来自德彪西的音乐特点:不重视旋律,音乐线条让人难以记住。对音乐家作品的阐释本身就难度极高,需要心中有“雅”的智慧才能欣赏。节目的构思设计上有两条线条始终贯穿:一是对德彪西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二是对德彪西的再认识。节目欲扬先抑,引导听众的期待,然后结合德彪西的个人经历来介绍的“印象派音乐”,从德彪西的反叛传统,到知音甚少却坚持自己的创作和美学观点,然后再到师法自然、向东方音乐学习,终于自成一派,树立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流派。何莉玲用了不同于以往简单介绍人物作品的创作手法,时刻在听众的立场上制造和满足听众的期待,在德彪西的个人经历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坚持的力量,最后又将主题上升到:抓住每一个瞬间,就是抓住永恒。这些积极又正面的导向让这期节目既有欣赏价值又有社会意义。

四、创作的“飘逸”灵韵

灵韵是建立在与审美接受者交往过程中,建立在经验交流的基础上。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生产者,对美的理解不能超前或落后于受众。在多年的创作中,何莉玲习惯用“飘逸”的传播技巧来建构传与受之间的经验交流。

其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的作品《寻找牡丹亭》,在文中写道“等我到达古代南安府后花园的时候,正赶上牡丹亭公园改建工程,想象中‘朝飞暮卷,袅晴丝悬’的闲庭院一派繁忙。没有了地理空间的意象,杜丽娘初见园林时‘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便有些空中楼阁,那个古典少女的挣扎与释放也无处着力,不免让人嗒然若失。而与‘后花园’相对的西方爱情意象应该是‘阳台’吧,一个遮蔽、隐秘,一个则敞开、外露,虽然各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但却有着相似的文化隐喻。”其实“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很难用语言描述,与西方戏剧的具象不同,原著与戏曲都使用“虚拟性”的特点。她巧妙的将汤显祖的“后花园”与莎士比亚的“阳台”类比,寓虚于实,拓宽想象的空间,点明两位大师创作的共同点,可谓“一箭双雕”。

猜你喜欢
散文化语态德彪西
下水作文大家谈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