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9-03-22 11:46何难绝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技能型民办校企

何难绝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生的知识存在纸上谈兵,也存在学到的知识比较滞后,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生飞跃,人工智能占据了我们的生活,生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这些领域的转变速度远远高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修订的速度,育人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更新的速度,这是教育界的痛点,也是长期存在,一直困扰企业的用人成本问题,企业会存在高额的员工培训费,并且也存在极大的用人风险,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会落在教育上,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和存在模式是育人成效的直接原因。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做好高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势在必行,并且根据各个行业的动态发展,合作的模式也应是多样化,多层次,多结构的。只有企业才是最快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学校和企业合作,才能确保动态的市场需求,带动静态的高校育人,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及时调整,并且学生也可以超前将理论转换实践。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是为了解决培养人和使用人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育人主体分析

校企合作的育人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政府。企业分私企和国企,高校分公办和民办,政府对私企和国企的调控力度有所不同,政府对公办和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私企和民办高校的行政管控相对宽松,国企和公办高校的行政管控较为严格导致体制不够灵活,这就意味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民办高校和私企的合作最容易达到校企合作的成效,他们的校企合作模式更能达到合作共赢。当前社会大环境和政策一片大好,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更是有利推动民办高校和私企的合作来引领校企合作创新新模式,发挥人才培养实效。经济市场需要自由贸易,在自由贸易中会形成经济规律,校企合作是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更是对育人成效提出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的政策已经推出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显,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谁能探索出有一条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呢,这个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用事实来论证,也需要有人来研究,来分析,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便是本研究的重大意义。综合所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主体是民办高校、私企、政府。

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重在实践环节和实训教学,针对现在企业不积极,高校无资源的问题,可以委托第三方即教育服务业务,作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的桥梁平台。拓展教育服务业务,是国家政策大环节,有商机,有市场。企业之所以在校企合作模式没有预需的积极,那是因为企业在需要人才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更倾向于现时的经济利益,这是校企合作的痛点,教育服务业务模块,解决了这一大矛盾点,企业可以获得既得利益,第三方产生于一类做企业服务的企业,拓展教育服务业务,例如:给企业提供技能型设备的企业,给企业提供技能所需软件的企业,等等这类企业,这类企业都是在给产业做服务,最知道现在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设备,设备又需要什么标准的技能型才人去操作,是最能率先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既开展了服务企业业务,又开展教育服务业务,这才是真正能够打通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通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倡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样的第三方企业,也已成功拓展培训就业业务,并且发展速度很快,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集中性短期培训后,立即推进上岗,并且就业跟踪服务也很到位,这是把与院校的合作,作为企业业务在拓展,积极性自然而然就很高,并且会比院校更加的关注深度合作的成效和质量,直接会影响后续合作和企业效益。校企合作需要树立典型,树立培养精英试点,第三方企业服务企业同时也服务教育,这样就可以让企业到院校挑选一些相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奖学金资助的形式进行定向就业培训,给予这些学生更深一步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计划,学生的培养合格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试点成功后,可以慢慢的推广,探索一条可行性的模式,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更多的企业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育人使命中来,以解决人才使用和培养人才两张皮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教育界的痛点问题。

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实现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理念的实现,就会积极推进。

三、校企合作策略

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分层次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才能决定精准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层次目前以专科、本科层次为主,研究生层次已经开始延伸、未来甚至会延伸到博士、博士后。

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责任主体是学校,相关主体是政府和企业,学校应该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以此为纲,推动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的用人标准,人力资源市场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认识要随着发展不断更新,不能落后于时代,新时代,各个行业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明确研究主体民办院校和民营企业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对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相对放权,加大院校的自主权,但是要加大对培养结果的访谈和调查力度。只有在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市场竞争机制中,才能产生适者生存者,沉淀出生存法则,试点成功后,便可进行完善推广,形成制度。同时政府需要有相对优惠和自由的政策环境,来鼓励拓展教育服务业务,只有企业拓展了教育服务业务,才能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当作生意,当作项目,从中能获得利润的,才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的主体分类分层次推进,利用高等数学的4 个数字的自由组合,民办高职、民办本科、公办高职、公办本科、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可以自由组合民办高职+民营企业,民办高职+国营企业,民办本科+民营企业。办学性质和企业性质不一样,合作模式、合作条件、合作程度都会有所不同,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民办高校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为主。主体确定,根据主体特有的企业性质和主管单位,机制灵活,可以超越和跳出很多限制,不冲突不违背便可执行,市场因为灵活,才能形成突破,才会有创新成果。第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深入。第二步推进民办本科高校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深入。

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层次不一样,就决定着育人层次也应有所针对性,不同层次的高校教育,就必定有适合且针对性的人才需求的教育,就好比培养博士、研究生不是为了去让他们去卖猪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个命题是每个层次的高校,必须要确定的办学定位,民办高职和民营企业的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的具体指标体系,具体人才市场需求的标准,都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点因素。

四、结语

校企合作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合作,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推动学校提高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究竟应该如何“共同育人”,目前全国职业院校都在探索。建议考虑“十共”做法:共招学生员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行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训在岗员工、共促技术革新、共评培养质量、共促学生就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也决定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与毕业后的用是否“两张皮”,是否“学非所需”。确保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市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适应,就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猜你喜欢
技能型民办校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