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悦嘉 郑 雄 赵 云
RFID是物联网技术最基础、最重要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其具有非接触式的自动快速识别、精确高效识别低成本低功耗以及具备一定计算和存储能力等特点[2]。它实现了把“智能”嵌入到物理对象当中,让物理对象被唯一的识别,并且能让物理对象在无源的环境下实现“被动智能”,从而为实现物联网中的“物-物相联”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因此,《RFID原理与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科技革命,被誉为第三次信息科技浪潮,并且被我国“十二五”规划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我国政策的支持下,物联网技术已经大量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物资管理等方面[3],但由于某些水平达不到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以至于物联网技术协议得不到统一,阻碍了物联网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渐进成熟、5G网络的出现将为物联网接近网络提供强大的骨干网络,促进物联网产业标准形成、协议的统一,这促使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助使未来物联网工程专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培养优秀的物联网人才也是独立院校所必要的。同时《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也是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所以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理论课中,主要是采取“板书+PPT”模式,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RFID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知识涉及区域较广的技术性课程,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讲课,学生会感觉到抽象以及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逐渐放弃学习本门课程。譬如教师在对RFID技术特点及工作原理的讲解中,通常只能采取板书讲解,而缺少实物,使学生无法从理解中去牢记其各种特点及参透其工作原理,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达标。
在实验课中,普遍的实验工具都只有一个RFID实验箱、一台电脑及两张不同频率的电子标签。这些实验器材非常的简陋、单一,学生也只能借助这些器材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譬如,电子标签的读取、加密等。但由于实验课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在短时间内参透不了这些实验的工作原理及对RFID的其它特性进行简单的验证。实验后,学生对RFID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只是有那么一点皮毛的了解,课后也不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一门技术。这不利于学院培养物联网专业方面的人才。
目前的《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中,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板书+PPT”讲课方式,学生尚没接触到RFID的实物,这让学生学起来特别抽象,不利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程。若能够引进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及数个电子标签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勤,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把个人信息录入电子标签中,以用于课程的考勤,这样可以省去传统式的考勤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系统给学生做一个关于RFID详细的讲解,学生也可以接触到RFID的实物并能进行现场实操,能从实操中去参透RFID各种特点及其原理。通过实行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讲RFID某些难理解的特点或是工作的原理时,可以随时借助这套RFID系统进行实操的讲解,使学生课上就能弄清楚明白,无需课后再进行验证,这可以省去另行安排的实训课,也更利于学生对《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譬如,直接在课堂上验证RFID的可重复使用及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等特点,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特点的记忆和理解。当这届学生学完《RFID原理与应用》后,可以凭借RFID电子标签的可重复利用的特点留给下一届学生用,完全可以不担心经济的问题。
若各高校引进RFID系统作为《RFID原理与应用》的考勤工具,能让学生密切地接触RFID实物并进行实操,使他们更好地去了解RFID各项特点及原理,解决了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抽象化的困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助于培养物联网专业方面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RFID系统应用到课堂考勤时,可以解决人工考勤的费时、费力及喊错学生名字的尴尬等问题。而且RFID电子标签可以重复利用,可以防止资源浪费等现象。通过应用实践,可以考虑是否广泛性地应用于全校,并添加学生请假、物资借用等事物到电子标签中,解决学生请假事宜的麻烦等问题,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物联网人才缺失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关键工作。《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作为整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剖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认为为了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利用理论与实操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来改变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不足模式,是高校的首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