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英
(三明市第三中学,福建三明 365001)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当中, 入选课本的文言作品可以说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其中包含的文言知识、人文情感和辩证思维都是非常丰富的,虽然初中生在一开始的学习中可能存在很多的学习障碍,但是其学习价值和育人功能是非常显著的。
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具备古典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这是因为基于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初中生读懂“文”要以理解“言”为前提,欣赏“文”又会促进学生对“言”的把握与记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文”与“言”的教学割裂开来,避免出现有“言”无“文”、有“文”无“言”等情况,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做到字字理解、句句明白,然后再进行整体上的文章教学, 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文”和“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生相融,这样才能促进初中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 科学的诵读常常是第一步,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达到预习的目标,找出文中不明白和难以理解的“言”,实现在诵读中找“言”带“文”的学习效果。 之所以强调科学诵读和以言带文,是因为文言文课程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作品文本内容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文学精华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文言文作品能够流传千年、影响深远的根基。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并不是要教给学生翻译之后的内容,而是要更多地保留文言文固有的气韵、格调,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让学生的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尤其是“读出语气”,是由“言”过渡到“文”的关键环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对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一经典语句,现代人的诵读基本都是强调原汁原味,很少会翻译后进行应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科学诵读、以言带文的过程,既是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的过程,也是知识整合处理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与升华,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如在诵读《爱莲说》时,对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味,尤其是“出……不染,濯……不妖”中,“染”和“妖”要一扬一抑,认真体会,这样有助于以言带文,实现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之所以有时强调学生要融入经验、赏文习言,是因为凝练、传神是文言文语言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辨析、比较、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融入经验并展开想象, 既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求知活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住文本内容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词汇,引导学生尝试循文习言、潜文会情,巧妙地实现了读、写、话训练,促进了文言融合与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在融入经验、赏文习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组织一些重点品评、想象、仿写活动,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对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诵读、想象、体验与创造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全文内容和故事情节,在赏文习言中更好地感知文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树立起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 由于一开始对文中词汇的不认识、不理解,或者对历史背景的不熟悉,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学习障碍, 这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文言融合是相对不利的。对此,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在循文悟言思想的指导下,做到以文率言,进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即在学习文意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对“文意”分析中带起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而学生对“言”的正确理解,又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意、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出师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影视资料来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再依据文本特点带动字词教学,体会诸葛亮为国、为君、为民的真挚情感和赤胆忠心, 并结合全文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语气、不借助于华丽辞藻的表述手法、不引用古老的典故的写作风格,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言词”进行学习和理解,实现“文”与“言”之间的相互促进。
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做到了“言文合一”,基本也就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理想状态, 是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各层次的文言文学习需求的。 这是因为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言”是为了让学生扫除障碍,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文”意,同时学生对整篇“文”意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言”的更深层把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基本都包括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道德评价、审美趣味等元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如果只是割裂开来学“言”显然是不正确的,也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分角色诵读、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赋予课堂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与“言”进行有效的品读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各抒己见,最终实现言文合一。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教学中,对于妻、妾、客的“三答”,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到言文合一,如妻子的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中,“君美甚”是极度赞誉之辞,表达了妻子对他的偏高,后面语句的发问语气,也代表十分肯定和不用怀疑的情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字,但仍用反问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敬畏之情和胆怯心理;客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回答,则是比较平淡,多了应酬、奉迎的态度。 在“文言合一” 的教学中,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人的不同心理,在吃透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辩证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学习魅力。
综上所述, 基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来说,“文”与“言”的融合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整篇文章的理解, 增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教学,而是要通过科学诵读、融入经验、创设情境、鼓励实践等教学促进手段,达到以言带文、赏文习言、循文悟言、文言合一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初中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更为有趣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