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策略与途径

2019-03-22 09:26张方瑾田明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美的素养

张方瑾,田明明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1)

社会发展经历了文字时代、原典时代及今天的视像时代。在当今以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时代语义下,传播媒介呈多元化,拓展了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始融入视像时代的因子中,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向视像时代靠近。但同时,视像信息的爆炸式更迭让人们在接受、掌握信息时越来越依赖于对视像化的外在形式的客观认知[1]。人们在被动接受文化知识、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地显示出消极的状态,如对文化、信息、知识的思考研究不足、应用融合不够深入,体现出“快餐式”的概念模式。

社会审美定位与取向、引导与拓展也体现出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意味。如何积极提倡和引导大学生在百花齐放的视觉时代中能动地划分良莠、拒绝低俗、吸收精华,做一个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大发展的优质因子,培养其较高的审美素养,是一个必须重视的人文课题与社会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普遍蕴含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修养。在当下社会文化、审美取向等出现两极表现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应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遵循基本的科学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的原则

首先,要符合大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育者的启迪与引导作用。大学生经过义务教育知识的积累,具备一定观察力、鉴赏力。教育者在进行审美教育、审美素养培养行为活动时,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启引、激发其对社会美、生活美的感知与兴趣,提升其审美素养。

(二)坚持“有教无类”原则

在理工科的部分大学生中出现重技能、轻美育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的矛盾性、特殊性及复杂性,教育者应大力发展审美教育,加大审美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审美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审美教育,使审美教育突破学生分类局限,真正面向所有大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三)坚持实践性原则

审美是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只有广泛地深入到审美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并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塑造美的心灵,构建美的认知,全面提升审美素养。所以,实践性原则是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审美素养培养的途径

审美教育以对审美知识的体验、感知、探索与理解为主,以教育者传播、教授审美理论知识为辅。

(一)加强显式的课堂美育

审美教育的开展离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对审美知识的掌握是构建审美素养的基础。从美的世界里发现美、感知美、解析美、表现美,才能懂得美的原则、美的范畴,理解美的表现形态。美融会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全过程,美育是实现审美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深受大众文化、媒介的影响,在认知观念、意识概念、价值取向、品格形成等层面上出现模糊、偏差、混淆等情况,也恰恰论证了美育实施与开展的必要性。教育者在传授美育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塑造、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信念,引导大学生知美、懂美、审美。

(二)开展“润物无声”隐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感传递、校园文化的熏陶体现着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求知信念、治学理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沉淀与释放,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式与提升发挥着隐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隐式教育与显式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过程中崇尚高雅与真实,构建内涵与气质。所以,要注重校园文化、教育精神、榜样力量、学习品格的塑造与提升,注重大学校园隐式教育的功能,构建科学、和谐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三)加强校内外实践性学习

要科学引导、有效组织当代大学生融入到审美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中提升对美的理解与参悟,夯实审美修养的根基;要启发鼓励大学生积极灵活地运用课堂上的美学知识去发现美、研究美、汲取美,也应大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倡导大学生积极地投入校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与文化媒体单位积极交流,充当地方文化传播的志愿者。通过校内外的审美实践,可以使学生积累美的知识,树立美的目标,形成审美理念,养成审美行为习惯,激发创造美的灵感与欲望。

三、审美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学习与感悟

审美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系统化的长效学习行为。不能以固步自封的思想,从一成不变的视角来鉴赏时代的美。社会和教育机构要提供学习资源和场所,营造艺术氛围,引导大学生在美的领悟和实践的环节中学会美的知识,掌握表现美的技能。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的审美活动日益增多,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机构抓好网络文化建设,科学管理网络学习资源,打造健康、纯净的网络学习园地,在耳濡目染、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学生学会辨析艺术门类、艺术风格,感悟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的来源、要义、本质,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联系生活本源去感悟思想深处的美。

(二)研究与表现

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洞察力与联想力。美来源于生活,形成于个体对美的认识和态度。历史上无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在证明美是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表现,不是个人的主观臆造和凭空想象。日月星辰、秀丽江河、高山名川都是美的源头,都是我们所共识的美的对象。要让学生善于以生活为师,以自然为师,拓展想象空间,领悟美的所在,培养积极的审美兴趣。美的表现可以驱使大学生走进人文思考的空间,展现对自然、生活、社会的主观情感与想象,强化审美意识,获得审美经验。“欣赏者在广阔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背景下,以经验之间的某种从属、因果、相似所形成的联想为基础,激发灵感,并在经过传授、分解、重组和情感灌注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之后,描述出更高于个性的心理意象”。[2]美的表现是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又一次感知和理解。大学生要致力于美的表现,收获审美、表现美的能力,在美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审美修养。

(三)欣赏与积累

大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首先是对各种媒介与形式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主旨、情感、技巧手法的领悟与学习,在欣赏的过程中推动情感的升华、审美经验的愉悦获得。大学生要学会欣赏美,判断何为美、何为丑,让欣赏向鉴赏的高度与深度过渡。当代大学生在审美实践的环节中,不仅要对艺术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更要善于从文化内涵、知识架构、审美常识等方面进行评判与鉴别,从而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提升与服务

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勇于传播美(美文、美景、美言、美行、美德),提升自我审美素养,做美的实践者和传递人,服务于社会。

四、结语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形式的涌现,文化快餐式传播逐渐走进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领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素养产生着影响。审美素养是个人综合能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端正审美教育态度,健全个人素质,积淀良好品格,注重情操陶冶,实现青春梦想。

猜你喜欢
教育者美的素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