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慧英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快速发展的一种文化思潮,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否定、超越近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1]1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破坏与人性异化的焦虑,它反对中心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全球性和建构性。生态哲学是建立在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基础上的新兴哲学,是人类面对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的结果。生态批评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后现代主义文艺观中的绿化,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除莎士比亚之外被研究最多的一位作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研究劳伦斯的作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研究分别从劳伦斯的小说、生平传记、散文等方面探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在作品中,劳伦斯极为关注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建立一种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这一主题与后来出现的生态主义精神高度契合。机械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同时扼杀了人的自然天性,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抗现代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异化,是劳伦斯不断探索的一个主题。为此,他提出了“血的意识”理论和“星际平衡”理论,希望恢复人与自然的本性和勃勃生机。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它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哲学等领域。[1]1后现代主义不仅渗透在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流派众多、内容纷杂,是现当代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在意识观念上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反对中心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全球性和交互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基于解构的一种建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反思,如个人主义、二元论、机械论等。他们认为产生于17世纪的现代世界观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割裂了人与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有机联系。这种一切为我所用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又导致了环境污染、人性异化,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分裂、虚无主义和毁灭的产生。基于这些认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自己的世界观,强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内在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和父权制。[1]128
生态哲学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幡然醒悟。生态哲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生态运动;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环境保护运;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运动进入更深入的政治和文化层面。[2]10根据关注内容的不同,生态哲学分为浅层生态主义和深层生态主义。浅层生态主义主要反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掠夺;深层生态主义是一种生态伦理学,一种生态中心论的世界观[3]40,它呼吁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的生态意识,要求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后现代理论被认为是生态批评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论思想资源,同时,生态世界观又被认为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种精神。[4]294二者在研究方法、关注内容、基本特征等方面高度契合。一方面,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多元文化,鼓励跨学科研究,这些都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生态哲学的兴起充实和丰富了后现代哲学的内容和内涵,赋予后现代哲学建构的特点。1971年,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伊哈伯·哈桑认为生态主义思潮关注的是“地球的非自然化和人类的终结”。1986年,美国学者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世界观承认“全球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生态学观点。1989年,美国学者史蒂文·康纳更加坚定地将生态思想定位为后现代思想。[4]503
劳伦斯是一个有着高度人文情怀的作家,他不仅敏锐地感觉到了机械文明、理性主义和战争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揭示了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异化以及导致的虚无和毁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现代人觉醒;他提出“血的意识”和“星际平衡”理论,希望以此来拯救英国社会以至全人类;他倡导人类回归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依靠本能、直觉和最原始的力量来恢复自然与人的勃勃生机。劳伦斯的这些认识对今天的生态哲学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劳伦斯的大多数小说以矿区为背景。如《儿子与情人》的故事发生在英格兰诺丁汉郡一个名叫贝斯伍德的煤城;《虹》的故事发生在马斯庄,在诺丁汉郡的边上,附近有新开的煤矿;《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故事发生在拉格比,有特沃希尔煤矿和美丽古老的橡树园。在这些作品中,劳伦斯不惜笔墨地描写了煤矿开采之前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煤矿开采后的肮脏与死气沉沉。
在《虹》的开篇,劳伦斯描写了布朗温一家祖祖辈辈在马斯庄的生活:春耕秋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他们与土地、天空、野兽和青青树木之间有那么深的交情;他们的日子过得既红火又沉重。他们感到满足后,总是面对着血性的天地,他们凝视着太阳,这传宗接代的源泉,凝视着,不能自已。”[5]在这里,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自然养育着人类,人类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并对自然怀着深厚的感情。与此同时,劳伦斯还描写了以煤矿为代表的机械文明的入侵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她们走下大街,走过一片黑糊糊的菜园子。地里飞满煤灰的卷心菜根还不知羞愧地截在那儿。”[6]5“姐妹俩走在一条黑糊糊的小路上,穿过一片黝黑肮脏的天地……对面山坡上是麦田和林地,远处望上去黑色尽染,像是罩上了黑色面纱。”[6]5劳伦斯通过对煤矿开采前后自然环境变化的描写,深刻批评了机械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面对被工业科技污染和摧毁的生存环境,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保留了一片梦想的土地。《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橡树园便是这样一个地方。“早开的蒲公英像一个个小太阳,新开的雏菊白得耀眼……勿忘我草蓬松地繁生着,耧斗菜绽开了它们紫色的花苞,一堆矮树丛下,还有些蓝色的鸟蛋壳。处处都是蓓蕾,处处都是生命的跳跃!”[7]180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橡树园是没有被工业文明浸染的最后一片净土,麦勒斯就是这片净土的守护人。在纯净的自然的怀抱,康妮的生命得以再生。劳伦斯一生热爱自然、书写自然,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态关怀和生态意识。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了机械文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更表达了工业科技、理性和战争对人性的异化与摧毁,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劳伦斯不仅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拯救英国社会,拯救英国人甚至全人类,让人与自然恢复勃勃生机。
1.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人性异化是劳伦斯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导致这种异化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劳伦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病态现代人。《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无法挣脱畸形母爱的羁绊,不管是与米丽安的精神之恋还是与克拉拉的肉体之恋都是恋母情结影响的结果,而产生这种畸形母爱的直接原因就是莫瑞尔夫妇情感上的隔阂。《木马赢家》中,保罗的母亲对金钱无止境的渴望让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并导致了保罗的死亡。《虹》中描写了疲于劳作、幽灵般的矿工,“这地方有一种奇怪的败落了的荒凉。矿工们三五成群地游荡,或迈着沉重的脚步沿着沥青路面人行道去上班。他们看上去不像活人,像幽灵,使人联想到的是死亡,而不是生气。”[5]310“每个男人都为矿井所占……矿工们只是一台下了班的机器,人的肉体和生命隶属于煤矿这个魔鬼”[5]314。《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克里福德是被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战争的牺牲品,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是传统观念的卫道士,是残暴的资本家。战争夺去了他的双腿,使他失去了性的能力;他管理着煤矿,对矿工冷漠、敌对;他热衷于自己的写作,然而作品空洞,没有内容;他控制着康妮,用他的空洞和虚无消耗着她的生命。“克里福德身上人性已经不复存在,象征着现代西方世界中人性已濒于死亡。”[8]92
在这些作品中,劳伦斯严厉抨击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它们耗尽了工人的精力。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让资本家丧失了人性的温情。与经济发展同时出现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可逃避的虚无。导致人性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文明中的理性主义。理性、文明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虚无,脱离自然。正如劳伦斯所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这个时代更矫情,更缺乏真情实感,更夸大虚伪的感情。”[9]278劳伦斯作品中这些反对理性、反对工业科技、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学主题与后来出现的深层生态主义思想高度契合。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描写了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指出工业文明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如何建立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两性关系,一直是劳伦斯作品探讨的主题。《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夫人对丈夫的失望使她对儿子们的爱变得畸形。这种畸形的母爱毁掉了她的儿子们,让他们无法与其他女性建立和谐、完美的两性关系。“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毁了男人,男人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儿子们,而儿子们被母亲所软化,重又毁了自己的女人。”[8]110
劳伦斯在《虹》《恋爱中的女人》两部作品中,集中探讨了如何建立和谐的男女两性关系问题。对于汤姆父母亲的关系,劳伦斯是这样描写的:“两口子性格迥异,却又难舍难离,就像同根的连理,紧紧地相连却又互不相知。”[5]7汤姆和莉迪亚的关系和他的父母的关系相似,莉迪亚身上的异国情调和陌生感对汤姆有深深的吸引力。尽管他们相互不了解,但是有一种真实的东西把他们连在一起。这种婚姻的联系就是性的联系,是一种朴素的、真实的、本能的东西,是一种血液的交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力量。安娜和威尔比他们的父辈更有独立的个性,都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他们之间依然有强烈的性吸引力,但是这种争斗让他们的关系不如他们父辈的关系那么紧密相连。他们各自退回自己的世界,安娜疯狂地生孩子,一共生了九个,而威尔忙于教堂的事和木雕。厄休拉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人物,她接受过较高的教育,有自己的职业,追求理想的爱情。在《恋爱中的女人》里,厄休拉和伯金的爱情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两性关系,既有性的吸引,又有思想上的默契。劳伦斯通过伯金之口表达了他的这种理想:“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的一种奇妙的结合,两者既不相遇,也不相混合,而是一种均衡,是两个单独的人之间的纯粹平衡,就像星辰间的平衡一样。”[6]152
劳伦斯关于和谐两性关系的思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他高度肯定了男女两性之间性的吸引与和谐的重要性,劳伦斯把之称作为“血的意识”,并作为自己的宗教。劳伦斯强调本能、直觉和性的重要性,并以此对抗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和虚无。劳伦斯通过伯金之口提出的“星际平衡”理论,有更深刻的哲学涵义,它强调了个体人格完整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遵循宇宙万物存在和运行的规律。
3.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在后期创作中,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发展,即建立一种人与宇宙和谐平衡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整体主义。为了实现人性的解放和完善,建立和谐的男女两性关系,营造平衡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劳伦斯提出两大策略:一是反对理性主义,实行性拯救策略;二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与人同时摆在主体的位置。
劳伦斯认为,“性是宇宙中阴阳间的平衡物……性随着四季的节奏在男人和女人体内不断变幻其节奏,它是太阳和大地之间关系变幻的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斩断了与太阳与大地的和谐,那是怎样的灾难啊!”[10]150在劳伦斯看来,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朴素的、真实的、美的,是应对人性异化和虚无的武器,是拯救英国社会的力量。劳伦斯因为其作品中大胆的性描写和对“性是纯洁美好的”看法的坚持,受到大量的质疑、批评,其作品也被长时间禁售。他在致皮恩女士的信里写道:“我始终苦心孤诣地在做同一件事,就是使人们在提到性关系时,应感到正当和珍贵的,而不是羞愧。在我看来,性是美好的、温柔的,但又如赤裸着的人体那样脆弱。”[11]462
建立人与自然平衡关系的另一个途径是“星际平衡”理论。星际平衡,既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吸引,又指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这正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听从血液的呼唤,听从自然的规律,遵循宇宙的节奏,是实现人性完善、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平衡共存的准则。劳伦斯的这些哲学思考正是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劳伦斯反对机械文明和理性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想要恢复自然的勃勃生机和人的自然本性,劳伦斯主张人与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人的行为活动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和节奏。在创作后期,劳伦斯四处游走,希望找到一种原始文明,从中汲取力量以拯救人类社会。他在给卡斯韦尔的一封信里写道:“她告诉我们那些印第安人很有意思,他们崇拜太阳、求雨,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11]442劳伦斯到了新墨西哥,寻求印第安人与大地之间的那种本能和天然的联系,以获得救赎的力量。可惜劳伦斯没有接触到中国古典哲学,并不知道中国的道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主要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所倡导和推崇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与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道家思想在哲学层面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则是深层生态学未曾涉及且遥不可及的。”[2]49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指人类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无为”的思想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顺应自然节奏;“回到婴儿状态”,就是要抵制文明的侵蚀,保持无知、无欲、纯静、真实。[12]21孔子把“天”视作自然界,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的“天道”和老子的“道”都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过度宣扬人的力量,肆意掠夺自然资源,人为改变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
劳伦斯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关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尝试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劳伦斯也是一位极为敏感和有前瞻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同时,劳伦斯是一位斗士,他在给科特连斯基的信里说:“这部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太‘淫秽’了,靠通常渠道永远不能出版,但是我绝不删节……总有一天,这部小说会公开出版的。”[11]553当然,劳伦斯的“血的意识”和“星际平衡”理论也有其缺陷和抽象性,但其作品体现出来的丰富哲学思考和永久的文学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
进入21世纪,生态批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引导作用。今天,我们面临着温室效应、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以及与生态危机相伴的精神生态危机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读劳伦斯的作品,系统研究他作品中的生态主义思想,理解他从哲学层面提出的人性解放、男女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平衡的思想,对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发展生态文学,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