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英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待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如何运用现有条件不断延伸教育教学空间,成为思政课教师一直探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社团是一群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愿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将学生社团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各种方式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高校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何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备受关注。纵观各高校的做法,大多是从理论课中划出一定的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内外实践活动完成相关调研报告或成果展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将讲授形式转变为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演讲辩论等;或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社会调研;更有甚者,仅让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将其视为完成全部实践教学活动。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不能激发大学生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积极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是否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能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社会和人生。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以调研报告为主,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学生上交成果进行打分。如此一来,文字功底好的甚至是抄袭的作品便有可能拿到高分。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采取分组方式,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但真正参与的人不多,无法公平地体现学生成绩。
任课教师少、授课班级学生多是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的问题,使得思政课教师指导开展实践教学难度大,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此外,学生参与的动力较小。在学校,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活动的途径很多,学工部、团委、社团、学院都会组织一些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相较其它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够,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应付了事。师生的参与热情度都不高,必然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难以取得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社会和人生。团中央和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生社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二者都希望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基于此,社团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可以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二者可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要作用于实践,并且受到实践的检验。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其全部意义最终要到实践中去检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性和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性强调的是主体能动性,强调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物质形态,从而创造出原先不存在的事物。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都强调亲身体验,从策划、执行过程到成果展示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展示自我,在策划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与成员合作交流,与学校老师沟通,甚至走出校门与外界交流沟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通常缺乏整体策划,缺乏教师指导,参与人数不多,活动层次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经验,各方面不够成熟,资源有限。由任课教师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站位高、内涵丰富,但不可能只是教师“一厢情愿”,还需要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师为社团活动把握方向,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和较高的活动层次;社团可以利用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保证吸引力和感染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还需要学校的鼓励政策,如学生社团实行双重导师制,在思想和业务上齐头并进。除了团委选派的业务指导教师外,还可以配备思政课指导教师。思政课指导教师通过给予社团专业性指导意见,提高社团活动层次。在职称评定时,可以把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和学生实践活动作为必要条件,或者把参与指导的思政课教师纳入“双师型”教师认定范围。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融合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活动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课外实践、课堂展示”就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流行话语体系和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在策划活动计划时,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学生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相较于传统的直接灌输,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各种社团活动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不应当仅体现在书面上,更要表现在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上。所以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改革,不应仅看书面分数,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养成方面的考察和评定,真正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类社团包括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中共党史读书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等。这类社团组织成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和发展脉络,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以及情感认同,自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化为实际行动。社团成员成为校园中先进思想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在更高层面上激发了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一平台以点带面,积极扩大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