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长春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吉林长春 130032)
大学生作为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其是否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是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发展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水平。在当前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根基,使其坚定文化自信,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引来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推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良好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中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大众化的文化形式能够满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个性化需求,巩固和扩大文化自信的影响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内容,除了要把握大学生文化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规律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能够激发大学生文化发展积极性的深层次内容,将其融入日常的大学生培养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在3 个方面。
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其中所蕴含的优秀精神文化品质是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资源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重点吸收和借鉴的内容。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过度崇拜一些非主流文化,导致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功能弱化甚至缺失。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冷漠的态度,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识度和认同感下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和传承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受大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个性化差异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避免传统一刀切的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培育。例如既可以通过阅读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来深化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和认同,也可以通过到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实地参观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丰富自己文化学习的阅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使文化自信的培育变得更加自由、灵活。
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发展的持久性力量,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质量。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寻求解决之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策略加以实现。就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实现有赖于以下3方面的实践探索。
文化多元化发展为大学生接触文化、学习文化创造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彰显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主体性,却也提高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要求和难度。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需要重点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实际需求,以需求为参考来发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功能。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进行的培育。主流文化是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导向功能的文化内容,只有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培育,才能确保培育方向的准确。为了巩固主流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丰富主流文化的内容,满足大学生主流文化学习的需求。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决定性影响。针对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的不稳定性,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引导其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大学生既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对象,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其对待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文化自信培育的结果。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
调动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为文化自信的创新性培育提供了现实性的条件,因此,要通过开放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来为学生创建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机会。例如,高校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文化创新的主动性。
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活跃性虽然能够丰富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思路和结果,但也容易造成理解方面的偏差。为确保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培育文化自信,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避免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开展而言,最主要的是要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其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文化财富。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大学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其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看法直接决定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要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的同时,借助成果展示活动来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实用性的认识,使其真正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逐步形成文化自信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良好的文化传播路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可靠的文化学习条件,使其领悟文化中的深层次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机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搭建相应的文化交流学习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支持。在当前深入探索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的过程中,除了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积极功能以外,还要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规律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的实践和积极的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