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学校教育探析①

2019-03-22 05:47杨段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心理

李 娅,杨段生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3次)表明,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占比98.6%。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高[1],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前所未有。随着时代发展,网络媒介在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摄人心魄的网络游戏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会让有的大学生雾里看花而失去人生方向;摄人心魄的网络游戏会让有的大学生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各种广告宣传和虚假诱惑会使有的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而超越道德界限。在社会交往里,出现角色缺失,不能很好地走出狭窄的虚拟世界;有害视频和资源会侵蚀不成熟的心灵,甚至会使有的人误入歧途。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切实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并采取相应的灵活丰富的教育形式、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与不足

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体现在了解网络知识进而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服务于其生存发展。我国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起步比较晚,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略显不足。本文作者借助《问卷星》网络平台,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云南省内高校当前在校的部分大学生开展了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发现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没有在学校上过网络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调查发现,56.13%的学生不太清楚“媒介素养”的含义,23.43%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很模糊”,13.74%的学生群体大致知道什么意思,只有6.69%的学生很清楚地知道含义。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常常自我约束力不够,容易受到网络的干扰和诱惑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经历,但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于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还不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沉迷网络而荒废了学业。调查发现,在“您每天上网的时间”一题中,37.4%的大学生选择了1至3小时,34.3%的大学生选择了3至6小时,25.8%的大学生选择了6小时以上,只有2.5%的大学生选择了小于1小时。说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的程度较高,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APP的兴盛,强有力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在“您使用网络媒介的目的”一题中,40.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游戏”,31.7%的大学生选择“聊天交往”,10.6%的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9.1%大学生选择“查阅学习资料”,8.3%的大学生选择“了解新闻及其他”。可见,七成以上大学生使用网络来满足娱乐,可谓是因戏而废、因友而乱,继而出现大学生因通宵上网打游戏、经常旷课、多门挂科等违反校规被开除事件。《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文中写道:“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2]与此同时,国内多所高校不断出现大学生因考试不合格而被开除、本科转专科等情况,究其原因,多数人因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资讯使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而过多的抉择牵绊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不利于优秀个性心理的培养。网络媒介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益,有时会使各种不健康的娱乐文化大量涌现以博取眼球,多数大学生难以抵抗这种无孔不入的传播方式,甚至他们会对这些糟粕娱乐趋之若鹜而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现实中,被网络媒介信息包围的大学生们,常常是走马观花,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深入思考,不能理性地对待各种网络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大学生一方面追求具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另一方面因独立性和自制力不强而导致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调查发现,在“你为什么选择上网”一题中,28.5%的大学生选择“看到别人上网自己也跟着上”。大学生活空暇较多,课余时间很多人用来上网,彼此相互影响。在“你如何判断新闻资讯的真实性”一题中,32.2%的大学生选择“多方比较,自己判断”,30.5%的大学生选择“官方网站的消息公布”,21.5%的大学生选择“主流媒体的报道”,15.8%的大学生选择“大众评论的风向”。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明智的大学生,他们喜欢独立思考钻研,总是将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能看到事物真实而深刻的一面。[3](P231―238)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不能洞穿事物本质,独立和多维度的思考能力、评判能力也就随之弱化。大学生们对于网络信息没有过滤信息的意识,总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置可否,如此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被动获取知识,网络媒介信息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日趋强大,独立思考能力也会受其影响,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遭其削弱,严重影响了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和生存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容易导致网络行为失范

网络媒介信息在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隐患:一是表现出道德意识上的个人主义盛行。在互联网已覆盖人们生活的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前所未有,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媒体的主人,似乎谁都有发言权,网络成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于是有的大学生常常忽视道德、法律,导致网络行为失范。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想法,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具体表现为信息攻击和破坏,侵犯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4]例如,2016年11月19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接到市民报警,称江宁区秣陵街道庄排路一网吧疑似被人攻击。接警后,民警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嫌疑人是当地一所高校在校学生顾某。这个案件告诉大学生们,不要因为你掌握网络技术而肆意伤害别人,违反法律,而要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去造福社会。二是关于大学生自身信息等安全隐患。调查发现,非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对于网络隐私安全、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交友安全的认知”一题中,21.7%的大学生选择“很了解”,68.1%的大学生选择“知道一点”,10.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清楚”。在“是否经常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一题中,69.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信息”,22.2%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信息”,8.2%的大学生选择“从不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信息”。可见,非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学校开设的课程还是自学的内容,涉及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知识甚少,对网络安全技术一知半解,对网络信息的传输方式也了解不多。加之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法律意识的淡薄和道德观念的模糊,在开放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漠视了他人感受,常有“掩耳盗铃”的现象出现,网络引发的安全问题和道德违法事件频发。所以,学校教育需要更深层次地增加大学生对网络法规条律和网络安全知识的储备量,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5]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学校教育探析

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使他们能够科学地运用网络媒介,努力提高自制力和思辨力,面对繁杂的资讯时,更加从容理性,不盲目,对已有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和适当取舍。这些努力和探索在学校教育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教授其他课程时,适当地将课程内容与网络媒介素养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两者紧密融合,既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拓展了网络媒介素养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形式来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在新形势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进步,也是网络媒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了解人的需要为基础,然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给人以思想上的动力和行动上的引导,最终使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强制生硬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必须换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需要帮助大学生加强学习网络媒介知识,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教会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观点;其次需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敢于质疑媒体观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进一步规范他们的网络认知与活动,进而使其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例如,教师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辨识网络信息、评判网络行为。通过学习,大学生们在辨识网络信息时,能够认识到网络信息虽然源于现实,但是在反映现实时有正确和扭曲之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使大学生提高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而不至于在是非面前,辨识不清、误入歧途。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丰富和增长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知识。网络媒介知识和网络媒介素养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网络媒介生产的知识方面,更体现在网络媒介日常内容方面,比如热门话题等,前者可能大家平时关注不多,后者却比较关注。大学生只有熟悉媒介生产知识后,才能深入本质进而解开疑惑。例如,媒介的商业利益和它的观点报道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因为网络媒介知识能够掀开网络媒介的神秘面纱。例如,分析网络诈骗案件,引导学生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到网络犯罪虽形式隐蔽,但一样可以揭穿其本质。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量和社会经验,要避免盲目而单纯地讲网络媒介知识,而是要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给他们讲解网络媒介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理性认识,同时思想教育还要着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运用于网络媒介就是要明确划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避免将两者弄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这种思维很重要,现在网络媒介的功能强大,现实生活的事物很容易被加以复制,从而使他们失去判断力,当看到各种各样的资讯时,就容易弄混。如果稍不留神,网络媒介素养不够的人就会被这种混乱弄得失去方向,分不清哪个是现实世界,哪个是虚拟生活。网络媒介会捕捉现实特点并通过一些方式模仿出来,大学生看到这些资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认识,而这中间很容易产生信息的误导。所以,有效划分现实与网络虚拟的界限就需要灵活运用网络媒介知识和网络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培养大学生敢于和善于对网络媒介观点提出质疑的能力。网络媒介的一些观点有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有很多资讯是由企业付费宣传出来的,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些消息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终究是有着背后的经营者,他们掌管着这些平台的运营和消息发布。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时,很有必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对于网络媒介信息不能全盘皆信,而要始终坚持审慎求真的态度,全方位了解一个信息的经过、始终,多了解不同的思想、见解,敢于、善于对网络媒介观点提出质疑。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相结合

网络世界既是一个有序的世界,也是一个无序的世界,当人的心理有序,网络就为人所利用,给人带来知识。如今网络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其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网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但是也不能忽视它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社会道德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的发展期,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或攀比心理,甚至有的人沉迷网络,具体表现为对网络关系、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网络资讯等,过多投入时间、感情和精力,而使自己远离现实社会交往,远离大学生活。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导致生理方面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严重紊乱,例如:头疼、失眠等。心理方面出现孤独症、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社会适应不强,社会交往能力缺失、人际交往障碍等。[6](P88―102)社会道德方面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丧失人格与自尊,甚至出现网络违法行为。为此,学校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建康教育与网络媒介教育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大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有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心态的平和,预防一些网络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

面对我国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关系越发紧密,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网络心理健康上。首先,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主要包括对网络运用的正确认知、在网络运用中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在网络和现实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对网络信息有辨别真伪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在网络媒介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和理智。因为大学生尚处于个性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总是凭着自己的感性和热情去做事情,网络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大学生对娱乐化、恶搞化的信息乐此不疲,无法自拔。根据调查,在有网瘾的人群中,他们的性格或多或少地有相似性,这就需要适时完善和培养其个性心理,从心理上鼓励他们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融入丰富而多彩的大学生活,通过广泛参与群体活动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其次,大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由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的自由才能实现更加完美的自己。大学生要学会不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行事,要更加具有理性,学会与孤独相处,学会谨慎行事。大学生生活在网络世界里,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形形色色的观念,心理和思想产生着各种矛盾和碰撞。网络媒介通常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对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虽然,我们无法决定他人的言行,但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美德。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上网计划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培养健全的网络自我意识;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宜的人际交往,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提高自己的网络心理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心理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水平,以缓解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三)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每个大学生都是心存美好进入大学,然而大学生活的现状却让有的人感到迷茫彷徨、无所适从,紧张、单调、无聊的心理驱使有的人到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寻找乐趣。网络便捷、灵活、低价的消费方式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选择,这里没有严厉的长辈管教,也没有纷扰的人际交往,于是一些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将网络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考虑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大学阶段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可以考虑纳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来传播网络安全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认知度,进一步明确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的特性,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和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例如利用《学法网》进行网络法律法规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答题。可以与当地法律部门联合,开设校园模拟法庭,为大学生网络犯罪打下预防针。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需求,不断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记者站、读书社、辩论社等,大学生们通过众多的活动参与、社团实践,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极大改善了之前空虚无聊、迷茫彷徨、无所适从的不良生活状态。

总之,学校教育运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和活动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丰富网络知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促使大学生积极地使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引领新时代的网络文化,促使大学生做到网上网下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道德文明的践行者。

三、结语

目前网络媒介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网络媒介素养应该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和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他们积极地使用网络资源、制作网络产品,有利于利用网络媒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健康网络心理,增强网络方面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正确掌握网络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明理守法地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推进网络媒介传播事业发展,促进全民族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素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心理感受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