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课程中枢链接之教学举措①

2019-03-22 05:47闫亚平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谐音语法语音

闫亚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言

正如修辞是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字诸要素的综合运用,“修辞学”课程也不同于语音课、词汇课、语法课、文字课这些单一类语言课程,而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且这种综合性,使其成为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素养的核心课程。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学界共识。如濮侃强调指出,“修辞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重要性决不在其他语文学科之下”。[1]陈汝东则明确提出“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知识和能力为最终指向的学科体系,建立以修辞为纲的语言教学体系,使语言结构知识的教学服务于语言运用,服务于修辞教学。修辞学应该成为核心课程”。[2]那么,“修辞学”课程的这种综合性赖以生成的机制是什么?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其综合性的实现?

吴礼权在谈到“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时,曾着重指出“应清醒地认识到‘修辞’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中枢链接作用,有意识地将‘修辞’与‘语法’等四大区块进行协同融合,即紧扣语言的三大要素及文字讲修辞,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有效链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3]这一论点给我们解决上述疑问以重要启迪。即“修辞学”课程之所以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在语言类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枢链接作用。它能有效链接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的知识,并进而实现这些知识的灵活与综合运用。当然,扩大范围,从整个教学体系考察,“修辞学”课程的中枢链接作用,不仅在于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还在于其可以链接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乃至汉文化的深层次解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确保“修辞学”课程的综合性,关键在于采取得当的教学举措,以实现其链接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乃至古代汉语、文学作品、汉文化之中枢作用。本文试在总结自身“修辞学”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实现其中枢链接作用的具体教学举措作一探讨。

二、语音修辞教学之举措

汉语语音修辞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为音节匀称、平仄相间、押韵和谐以及注重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得体使用。对此,在汉语语音修辞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这些语音修辞上的显著特点,有意识地链接学生已学过的语音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复习语音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化知识为能力,切实升华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在讲解音节匀称这一语音修辞特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音节的定义和汉语音节的特点;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平仄相间,就必须带领学生复习声调的定义、古代汉语声调的调类、现代汉语声调的调类及其调值;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押韵和谐,就必须带领学生复习韵母的定义、结构(韵头、韵腹、韵尾)以及“四呼”的分类,明白表达思想情感时押什么韵与韵母开口度的大小紧密相关。无疑地,要得体使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也必须先带领学生复习叠音和双声叠韵的界定。最终,在链接语音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同时,在汉语语音修辞教学的过程中,也可通过这些语音修辞上的显著特点,有意识地链接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就在于其擅于进行语音修辞。五字对五字,七字对七字,平仄相间,韵脚和谐,叠音词、双声叠韵词得体穿插其间。仅以李清照《声声慢》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不仅平仄相对,抑扬顿挫,一系列叠音的使用也有力增强了这首词的音声律动之美,同时把词人孤寂、徘恻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无遗。可见,语音修辞教学,也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解读。

汉语语音修辞的显著特点,其次是非常注重谐音的巧妙运用。大到奥运会这样盛大的场合,把吉祥物有意地取名为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以此谐音“北京欢迎你”。小到日常生活中民间广受喜爱的“年年有鱼”年画,是因为其谐音“年年有余”;不小心打碎了碗,会说“碎碎(岁岁)平安”,以“碎”谐音“岁”;数字上不喜欢4,而喜爱8,是因为“4”谐音“死”,而“8”谐音“发”。可以说,谐音遍布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潘文国指出的:“从民间的歇后语、俏皮话、双关语,到古代庙堂隆重的‘避讳’文化,从人名、地名、商标名的起名艺术,到巧用、慎用译音用字,从数字谐音到各种口彩,从文人的风雅游戏到江湖术士的算命星相,几乎‘有中国人处就有谐音’。”[4](P241)可见,汉语在语音修辞上对谐音的偏爱与重视。

对此,在语音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汉语语音修辞上谐音的偏好,链接古代汉语有关字词的正确解读之法。比如,杨树达在《中国修辞学:老清华讲义》的序言中曾指出,对《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中“鹿”的理解,《张晏注》曰:“以鹿喻帝位”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也。于是,他指出之所以“以鹿喻帝位”,是因为鹿禄同音,以“鹿”谐音双关禄位的“禄”。[5](P1)可见,通过谐音修辞的教学,可以大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语音修辞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汉语语音修辞上谐音的广泛使用,链接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解读。比如,要深入理解《红楼梦》的内容,就不得不关注作者对谐音的巧妙使用。仅以章目为例,第4回的章目为“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如果了解汉语语音修辞上谐音的特色,就不难看出,这里的“葫芦”表面上指的是葫芦庙,其实又通过谐音修辞谐音“糊涂”之意,从而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这里所暗含的讥讽之意。还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质朴刚健的北朝民歌迥然不同的南朝民歌,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赖以生成的机制就是更擅于谐音修辞手段的使用。以“丝”谐音“思”、以“棋”谐音“期”、以“藕”谐音“偶”、以“篱”谐音“离”等等,从而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再次,在语音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汉语语音修辞上谐音的普遍使用,链接汉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谐音对人们生活的广泛影响,使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李晋荃、王希杰指出,“谐音,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手段,不但是修辞现象,而且也属于汉文化范畴。汉语的谐音文化,首先表现为由谐音所创造的社会习俗、礼仪风尚”“其次表现为民间的和文人的艺术创作”“再次是语言本身的变异和创新”“总之,谐音存在于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是,在谐音的影响、制约之下,形成了事物的汉语言文化价值系统”。[6]可见,谐音已成为汉民族人民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的反映。

三、词汇修辞教学之举措

汉语词汇修辞的基本要求是用词规范、准确。对此,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在词汇课程已学过的语素和词的定义,并结合具体语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只有词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而语素只是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不能自由运用。其次,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在词汇课程已学过的词义的定义、性质和构成等问题。并结合具体语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词义的社会性和民族性,真正把握词义除了理性意义之外,还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色彩义。如果只注意理性义,忽视了色彩义,忽视了词义的社会性和民族性,极有可能会造成用词不当。再次,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在词汇课程已学过的多义词和同音词的相关知识,增强它们之间区别的辨析意识与能力,并结合具体语例,使学生真正明白虽然写下来字相同,有时是一个词即多义词,有时却是两个不同的词,即同音词。最后,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比如,鲁迅《故乡》中“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通过动词“拖”和“贴”的准确使用,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和刻画出了一个贫苦农民孩子在陌生“老爷”面前的畏怯心理与形象。

汉语词汇修辞的第二层级要求是用词要富于变化。而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同义词的择选问题。对此,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在词汇课程已学过的同义词的定义、类型及其辨析视角等相关知识,并结合具体语例,把这些关于同义词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升华学生对同义词的重新认知与重视,使其语言表达用词多样而富于变化。其次,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比如,朱自清《匆匆》中“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前面用“何处”,后面变化改用“哪里”,而不是一个词重复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单调,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错综变化灵动之美。

汉语词汇修辞的第三层级要求是用词要有艺术性。也就是要根据题旨情境,择取最恰当、最得体的词语。对此,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在语法课程已学过的词的分类。在复习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语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语例,使学生把词类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实词和虚词的表达效果。其次,在这一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文学作品的深入赏析与解读。为什么“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更好,就是因为通过“敲”的使用,可以引起读者声音的想象,从而更加衬托出夜的静谧。同时,也使得全诗于沉静中带着生动,超然而富有生机。

可见,在词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只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得当,就不仅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词汇知识,且能化知识为能力,把词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有效链接文学作品的深入赏析与解读,使学生各方面的所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四、语法修辞教学之举措

基本语法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语法修辞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法修辞教学之前,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汉语语法特点、句法成分及病句修改等相关知识,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法修辞能力奠定坚实的语法知识基础。为此,首先,可通过对比具体语例展示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方面使学生对汉语语法缺乏形态变化、注重语序和虚词、词法和句法具有一致性、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汉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注重汉语语法的特点、语序的斟酌及各类虚词、实词的准确运用。同时,通过汉语语法特点的复习与巩固,也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对汉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解读。“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7](P41)语言是人类思维成果的贮存所,是反映人类思维模式的一面镜子。汉语语法不重形态变化而重语序和虚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人民不重分析而重整体把握、不重形式推理而长于直觉体悟的文化心理。汉语语法词法和句法之间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人民以简驭繁、循环往复的整体综合思维方式。其次,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各类句法成分及病句修改的复习,在使学生巩固已学语法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句法成分完整、搭配得当及句义明确、通顺的语言运用能力。

汉语语法修辞的典型表现,首先莫过于各种句类、句型和句式的得体使用与有机搭配。对此,在这一汉语语法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通过各种句类的得体使用与有机搭配的讲解,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句类语法知识。在复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定义、分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句类的得体使用与有机搭配。其次,可通过各种句型的得体使用与有机搭配的讲解,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句型语法知识。在复习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复句等相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语例,升华学生的已有认识,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再次,可以通过各种句式的得体使用与有机搭配的讲解,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句式语法知识。在复习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相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有机配搭使用。

汉语语法修辞的典型表现,其次为语篇的有机衔接与连贯。对此,在这一汉语语法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相关知识。在复习什么是语篇、什么是衔接及衔接手段、什么是连贯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把握语篇的内涵和汉语语篇衔接手段的主要形式——零形回指和词语重复,从而在升华其已学语篇知识的同时,也为提升其语篇修辞能力奠定坚实的语法知识基础。同时,通过语篇衔接与连贯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解读。汉语语篇不重形式而重意合,即注重词语和句子语义上的连贯,反映了汉民族人民不重分析思维而重整体式思维模式的思维倾向。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上省略与名词重复的有机搭配,反映了汉民族人民注重均衡、和谐的辩证思维特点。其次,在这一汉语语法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关联词语的相关知识。在语法课上,学生只知道关联词语的基本作用,并依靠关联词语来划分多重复句的语法关系,却不知道关联词语也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对此,通过语法修辞教学的这一中枢链接举措,在升华学生已学关联词语相关知识的同时,化知识为能力,把关于关联词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语篇修辞能力。

五、汉字修辞教学之举措

汉字基本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汉字修辞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在汉字修辞教学之前,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文字及汉字相关知识,并进而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化知识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汉字修辞能力。对此,首先,可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文字及汉字性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字是记录语言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文字依赖于语言而获得“音”和“义”的基础上,明白古人所说的“炼字”,应科学地说是“炼词”。于是,进一步地,在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语素和词方面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汉字、语素和词的辨析能力。同时,通过具体语例的展示和对比,在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和汉字特点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掌握单音节方块汉字的性质与特点,并为提升其汉字修辞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可有效链接学生已学过的汉字造字法和结构方面的知识。在巩固学生已学“六书”、汉字组织结构和部首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领会汉字的造字理据、部首的可拆解性和结构方式,从而为汉字修辞如析字、借字、字谜和隐语等奠定知识基础。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何九盈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8](P42)就我们使用的汉字来说,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展现了中国的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房屋、车辆、道路、船舶等,还表现了中国人的劳动、风俗、习惯、思想、情感等”。[9](P1―2)对此,在汉字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对汉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解读。比如,在巩固学生已学部首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汉字构形,解读汉字形体承载的汉文化。“纸”从“系”,说明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使用丝絮来造纸。《说文解字》中,竹部的汉字将近150个,反映出我国竹子的富饶。和钱币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部,可以推知我国古代曾用贝壳当做交易的货币。

可见,汉字修辞教学中采取得当的教学举措,不仅可以有效链接学生文字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有效链接学生对汉文化的深入解读。在把知识转换成现实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文字的兴趣。

六、结语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就将修辞学定义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语言类课程体系中,人们也把“修辞学”定义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而这种综合性赖以生成的机制就在于其有效链接语音课、词汇课、语法课、文字课乃至古代汉语、文学作品、文化的中枢作用。对此,要确保“修辞学”课程综合性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在语音修辞教学、词汇修辞教学、语法修辞教学和汉字修辞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得当的教学举措,在链接学生已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巩固、升华已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换成现实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和对文化的深入解读。可见,只有教学举措得当,才能充分体现“修辞学”课程的综合性性质,才能充分发挥“修辞学”课程的中枢链接作用,才能在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把语言知识切实升华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谐音语法语音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跟踪导练(二)4
对方正在输入……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