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北京语言大学韩庆玲老师的《现代汉语修辞教程》在多年试教的基础上写成,现即将付印,作者寄来书稿邀我作序。20年前,庆玲曾在复旦大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未中断联系。她在学业、科研上的勤奋与刻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仔细披读书稿后,我深感这是一部以外国汉语学习者(含留学生)为对象,颇为系统,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好教材。
这部教材在目前形势下出版,意义尤为重大。随着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正在由社会主义大国迈向社会主义强国,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全世界学汉语的人数激增,“汉语热”不断升温。据《人民日报》报道,“汉语热的升温和以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为职能的孔子学院的发展紧密相关,自2004年创办以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学员210万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新覆盖34个空白国家,新增116所孔子学院,54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国家汉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年轻一代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调研显示,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8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作用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国培养外国留学生为主的重镇——北京语言大学,能捧出这样一部比较系统地讲解汉语运用常识并揭示运用基本规律、以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为宗旨的实用性强的修辞学教材,不仅能满足本校留学生的教学需要,同时也与上述大形势的要求正相契合。因此我乐于为此书作推荐,期望本教材发挥更大作用。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简明扼要、比较系统地向留学生传授汉语修辞知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共九章,由“修辞概说”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式修辞”“段落和篇章修辞”“辞格”“修辞策略”“语体”“修辞的理解与接受”各章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P54)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修辞和修辞学都各自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本书正是根据这一理念构成了系统。系统由层次组成,本书的大、小层次均能各自组成系统。例如“句式修辞”一章由各种不同句式分成七节组成系统,而“辞格”一章由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七个常用辞格组成了系统。“语体”一章由“语体概说”、口语、演讲、文艺、新闻、公文事务、科技等七节组成了系统。以下位层次“新闻语体”为例,该节由语体特点:时效性、叙事性和语言特点,追求简洁凝练、平实的风格和词语选用、句式特点、辞格选用等构成一个小系统。其余各节均能各自构成系统。即使是篇幅较短的各个章节,也均独立形成系统。尤为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于每一章的章末均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思考与练习”,它们各自又能组成自己的系统。有的侧重点是启发留学生动脑筋思考,有的侧重点是让留学生多多练习,有的又两者兼而有之。而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关注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本书独具的亮点之一。为此,作者在《前言》中昭示:本书“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汉语运用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各章正文的讲解、阐释中,也贯穿在各章形式多样的“思考与练习”里,由此也组成了不同的独立系统。
针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专设“修辞的理解与接受”一章,这“不仅因为修辞接受是修辞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使修辞表达落到实处,更是因为对每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留学生来说,修辞接受的偏差,往往会导致修辞追求的有效性无法实现,增加这个部分可以说完全必要。”[注]作者2017年10月3日给我的信。本书明确昭示:“修辞是追求表达有效性的语言运用活动,所谓有效性,就是对接受者产生有效的影响,达到表达者的目的。修辞效果的最终评定,是从接受者的理解与反馈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成功的修辞,是建立在接受者认可的基础上的。因此,修辞接受理应受到重视。”[注]文中所引韩庆玲语均出自韩庆玲《现代汉语修辞教程》。该章不仅探讨了修辞理解与接受在修辞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修辞接受的三要素:语境、话语、接受者;还探索了修辞接受的过程与结果,并且特别论述了修辞接受三要素及接受者要素中,无论哪一方面出现偏差,即可能导致误解。并从“由话语本身导致的误解”(含同音、多音或多义造成的误解)、“由语境错位导致的误解”及“由接受者个人因素(如自身心理、知识背景、文化素养等)导致的误解”等三方面作了深入论析。所有这些,均结合留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
(二)作者还“针对留学生语体意识不强,语体偏误较多的问题,增加了语体能力的培养和语体偏误的章节。”①该节一开头即揭示了语体能力的培养对留学生十分重要:“表达者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就是修辞能力。所谓修辞能力集中体现为语体能力,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地表达思想意图的能力。具备语体能力,是学习第二语言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学习者掌握某种语言的语体种类越多,在各种场合下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就越强。”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指出:越是到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留学生“面对的交际类型更多元,语体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越是凸显出来”“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口语与书面语)语体混用。”具体表现为:或是口语中掺杂了书面语成分,或是书面语体中出现口语化倾向。对于后者,本书作者又概括出留学生易犯的以下错误:⑴书面语体词汇量缺乏;⑵对典雅的、带有文言色彩的书面语体表达方式比较陌生,理解困难,使用更难;⑶书面词汇搭配不准确,混杂搭配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书面语句式的掌握尚显不足;⑷根据语体组织篇章的意识比较淡薄,对不同语体篇章的结构方式、内在逻辑缺乏了解。比如留学生的毕业论文常常出现以下语体偏误:或者在该用书面语词汇表达时,选用了口语化表达;或者是语气词使用不当;或者是过度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过分强化了作者的显现度;或者是第二人称复数使用过于频繁,从而过分突出了听读者的显现度等等。教材中还列举了正、反面的例句。
(三)“针对留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难点和常见语用偏误编排教学内容、设计练习。”让“思考与练习”遍布各章,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作者明确昭示了两点:一是“编排教学内容”时既考虑到较为系统地讲授修辞知识,又考虑到各国留学生汉语表达和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难点这一重要因素,这从教材中许多有针对性的例句即可看出;二是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思考与练习”,更是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先看第一点,如本书“词语修辞”一章“词语修辞概说”里讲到“词语修辞的原则”中词语运用必须“富于变化”时,既举了如果在语段中词语缺少变化,读者读了一定会枯燥乏味的例子:“在这篇论文里,我要研究中国龙文化的产生、发展,也要研究龙文化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还要研究龙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教材提出:“反复使用‘研究’这个词语,显得贫乏无趣,如果能适当地运用同义词替代,使表达更加丰富,就更能吸引听读者了。”接着又举茅盾《白杨礼赞》的范例:“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同义词交替使用后,为了避免用词的单调,还使其正、反变化,摇曳多姿。全书类似情况颇为多见。
与此同时,针对留学生由于不熟悉中国文化,易在词语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中,犯有悖于中国文化的偏误,作者在有关章节通过具体实例,加强中华文化内涵的分析,说服力很强。例如全书专辟一小节论述汉语词语的文化色彩及其修辞功能,列举了龙、凤、莲花、梅花等动植物词语及众多色彩词中丰富的文化含义。作者所举由于不了解汉语所附文化意义引发民事纠纷的实例,说服力很强。如天津曾有两家经营日本电脑的公司,分别取名“共存公司”和“共荣公司”,此事经新闻曝光后,舆论哗然,公众愤慨。有人认为“中国字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用这样的名称来经商,分明是别有用心。”《天津青年报》还发表文章提出了“什么‘共存’,‘共荣’什么”的质疑。为什么两个企业的名称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呢?主要原因在于“共存”“共荣”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汉民族的心理相抵触,它们很容易引起人们对那场民族灾难和耻辱的痛苦回忆。主要因为“共存”“共荣”这些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用过的词,使人联想到日本鼓吹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激起众愤。可见重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
再看品种多样、琳琅满目、置于各章最后的“思考与练习”。首先是这种练习题五花八门、种繁类多,通过填空、选择、判断、分析、说明、对比、阐释、转换、排序等多种方式,不仅能促使留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主题加深思考,在不少章节还专加“思考题”若干组,促进留学生专题思考。例如“语音修辞”一章的“思考题”就有“汉语的语音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语音修辞有什么作用?”“汉语有哪些常用的语音手段?请举例说明”等,对帮助学习者抓住本章学习的要点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的“思考与练习”中还专门设计带有汉语文化内涵的实例,让留学生通过分析,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例如“修辞概说”中列有这样一道题,要学生“判断下列修辞行为效果的好坏,并说明原因”:“我们出口一种内衣,起个名字叫紫罗兰牌。我们自己很得意,因为紫罗兰是一种很漂亮的花。但出口后发现这个牌子销路不行,买的人很少。一了解,原来‘紫罗兰’某外语的旁义是同性恋和性变态者,人家当然不买了”。买商品者要讨个好口彩,看了商品的品牌,已经让人不愉快,谁还会掏钱去购买呢?通过这一失败的实例,让留学生提高学习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确实事半功倍!
在传授修辞知识时,既重视思想性,又尽量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成分,通过正确与谬误的分析比较,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些,共同体现了本书独特的实用性。
首先,通过对众多正、反面例句的对比和阐释,让受众加深印象,提升汉语交际的满意度。作者一方面在讲授中列举鲁迅、曹禺、舒婷等名家用语范例,分析他们为什么交际能成功;一方面在各章均指出语音、词语、句式、段落篇章修辞、辞格和语体运用中失误的例子,从反面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告诫他们不能用错。例如老师表扬马克:“你最近汉语口语水平进步很快。”马克答:“您别拍我马屁了。”这是马克不了解“拍马屁”是贬义词,更不能用在老师和长辈身上。教材中还要求学生必须说明“修辞不当”的原因。同样,赞扬老师讲课精彩时,也不能说:“老师在讲台上指手画脚,认真地讲着课”。“指手画脚”也是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作者收集了多年教学中各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许多病句、交际中的误用,将其精心安排在各章各节中,时时处处敲响警钟,让学习者少蹈覆辙,可谓用心良苦。与此同时,每一类“思考与练习题”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一般每一小类的题目少则六七个,多达二三十个。例如:“判断下列语段使用了哪种修辞方式”这一题中,作者连出了32道题目。有的选择题里,作者列出几种答案,学生回答时既可单选,也可多选,可谓视角多样。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确实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其次,教材各章在举例分析、阐释时,重视思想性、突出正能量。例如在论述“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时,通过修改留学生的习作,突出对待父母“要以孝与礼相待”这一主题,并以孔子的话为佐证,凸显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又如在要求学习者分析“段落的结构模式”时,既有歌颂中国社会和谐美好的例句,又有批判“黑心企业家”“污染道德的清泉”“破坏市场秩序、危害人们健康”,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子。末尾的话犹如警句,发人深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视道德的人,法律无法容忍。没有道德做支撑的事业大厦,在金钱之风的吹拂下,迟早会坍塌;没有道德做根基的千里长堤,最终会因为金钱之蚁的蛀蚀而千疮百孔、不堪入目。当金钱统治了心海,人们就会成为负重前行的奴隶。”再如在论析“整、散句的表达功能”时,例句的一段话同样掷地有声:“十亿神州,总不能人人佩紫怀黄,个个腰缠万贯,总还得靠绝大多数人老老实实种田,扎扎实实做工,踏踏实实授业!以中国之大,也自能容得一部分寒士布衣蔬食潜心学业,以‘迂腐’为美丽,以‘鲁直’为美妙,以‘憨戆’为美好”。这段话,作者在后文论述文艺语体时,不仅又一次引用,还将此文前面一段话也一并引上,并对“布衣穷居而不忧,草野泥途而不怨,见宵小以毛发丝粟之才青云直上而不羡”表示赞叹和欣赏。由此向学习者潜移默化地介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此外,以下一段话也在教材中前后两次被引用:“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赛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因此,‘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谈到这股潮流,著名养生大师洪昭光教授认为,‘慢’能从几个方面改善人们的健康。”教材在后文让学习者“画出语篇的结构树形图”时,还对此文接着从“慢”节奏对“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及“能让身体运转更正常”等三个方面作了全面引述。在快节奏地工作和生活已成为多年来各行各业人士常态时,从另一角度提出慢节奏十分重要的新思路,的确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再次,尽量挑选满含趣味性的各类描写或阐释的实例,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如教材列出的《好大一棵树》这一语篇,要求学习者找出文中使用谐音修辞之处,并要求指出这些谐音修辞现象表达什么意义。文章叙述的是三个子女分别打电话到电台,为庆祝父亲60岁生日点歌,分别留下的电话号码为8888518、8888158、8888918,谐音“发发发发我要发”“发发发发要我发”和“发发发发就要发”,以迎合某些人一心想“发财”“发家致富”的心理。这是汉语独特的谐音修辞。再如书中要求学习者分析“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时,所列胖嫂夜晚得知母亲生病,慌乱中抱起孩子就走,回到娘家发现抱的是一只西瓜。折回瓜田只找到一只枕头,慌忙从原路赶回家,发现孩子在床上睡得正香!通过描写一个粗心胖嫂的形象让读者哑然失笑!而《赌徒“十字令”》的汉语数词修辞的叙述,则对学习者别具魅力:“一心想赢钱,两眼熬红,三餐无味,四肢乏力,五业荒废,六亲不认,七窍生烟,八方借款,九(久)陷泥潭,十(实)成灾难”。这种修辞方式同样也能产生趣味津津的效果。更趣味横生的是以下一段文字:“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猪八戒的演员——马德华,原名叫“马芮”,一天,他病了,到一家医院看病,谁知挂号的护士和门诊医生称之为“马内”;化验室化验员呼之为“马苗”;药房的药剂师称之为“马丙”;更使马芮啼笑皆非的是,他走进注射室,护士拿着注射单就笑了:“哟,这个病号怎么叫马肉?”马芮只好将错就错,任其称呼,后来马芮参加了《西游记》的拍摄,他想,有些人不认识这个“芮”字,一上屏幕,还不知被人家念成啥呢!干脆,更名为马德华。”原来这个“芮”字应该念“瑞(ruì)”。题目要求留学生“分析下列语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句式,修辞效果如何”。汉语修辞形成的笑话本身,对学习者不是别具吸引力吗?
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未曾中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过许许多多历史典籍,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精神特质传承了下来。而众多的历史典籍无一不由充满多种多样魅力的修辞手法组成,它们记载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才得以流传千古的。虽然我国古代尽管修辞资源异常丰富,却存在着修辞学未能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缺陷,但源远流长、零珠碎玉的有关修辞的精辟论述,仍然能够找得到。20世纪初,在西方和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现代修辞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终于独立成学。1905年,我国最早涌现的两本现代修辞学著作之一,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就是上海南洋中学第四年级的国文讲本,由开明书店出版。之后,陆续涌现出来的修辞学教材,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占有较大的比例。接着,紧随其后涌现的两本修辞学著作,例如1908年问世的刘金第的《文法会通》,作者自称是“中学及师范研究国文的参考书”,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而1913年由中华书局印行的王梦曾的《中华中学文法要略·修辞编》,与汤振常一样不仅在署名上也在行文中标明为中学教科书。1926年问世的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的董鲁安的《修辞学讲义》,也明确昭示是在北京、天津等高等院校执教的讲义。同样商务印书馆的王易的《修辞学》,作者自称是高级中学的教材,也可供作高等院校的“参用”书。到了20世纪30年代,无论是薛祥绥的《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还是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均或在扉页内,或从书名上即标示是中学或大学的教材。被誉为我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作”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不仅是作者本人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教学讲义,还在《后记》中注明“曾蒙田汉、冯三昧、章铁民、熊昌翼诸先生拿去试教”。[注]以上均参见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专为高等院校撰写的修辞学教材就更多了。我就参加过宋振华、吴士文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和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的编写。以上众多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我国现代修辞学之所以能顺利发展,是与同时被列为教材,在大中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无数次的教学检验和修改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修辞学本身是探索言语交际规律的学科,只有通过无数次的教学检验和修改,才能促使它既实用、又趋科学化。
但是上述修辞学著作或教材,无不是主要以中国人民(包含中国学生)为对象的,而庆玲这部“教程”专以外国留学生(或扩大为外国学习汉语者)为对象的专著之一,与已出的几本相比,本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格外引人注目。这可是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开拓意义的领域。记得当年庆玲考取复旦博士之后,我与她有过一次谈话。我问她为什么要考博,她说,她愿意坐冷板凳,走刻苦研究汉语修辞学之路——这是我记得的大意。如今时光已流逝了20年,联系到她颇为欣赏地在教材中引用了不止一次的话语:“以中国之大,也自能容得一部分寒士布衣蔬食潜心学业,以‘迂腐’为美丽,以‘鲁直’为美妙,以‘憨戆’为美好。”这也是她的心声流露!这本《教程》正是她多年从事科研开拓的结晶,应该为之点赞。
据《文汇报》驻联合国记者袁博报道,2017年4月20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第八届中文日活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联合国系统内也不断掀起了‘中文热’”,《联合国宪章》规定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为联合国6种正式语言。“6种工作语言中,中文是唯一设有赴母语国学习活动的语种。工作人员赴华汉语培训作为联合国的特色语言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届。”来自荷兰的联合国职员马丁就对记者讲了他“亲身体会了‘中文热’”并且“体会到了中文的优美、简约、深邃和博大,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3]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联合国对中文的重视和影响,全世界的“汉语热”还会升温,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会更多,对于针对外国人写的、为外国人学汉语服务的高质量的修辞学教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