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萍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小说《风雨哈佛路》通过美国奇迹女孩的真人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女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被哈佛录取的励志故事。作者莉丝·默里出生于1980年9月23日,是一名美国励志演说家,她被称为感动全美的“奇迹女孩”。她出生于贫民窟,历经曲折考上哈佛的故事激励无数读者跨越困境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小说于2010年1月在英国出版发行,被《纽约时报》评为超级畅销书,2011年由曹植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来到中国。
小说中女主人公莉丝由于父母吸毒,童年笼罩在毒品、艾滋病、饥饿的阴影之下。尽管父母给了莉丝破碎的童年,但是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尽力照顾父母。15岁时母亲去世,莉丝下定决心改变命运,她边学习边打工,利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同时争取到了奖学金,并以全优成绩被哈佛录取。小说不仅是叙事的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载体。美国的社会文化、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在该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本文作者尝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帮助读者了解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并对美国文化及价值观产生更多的思考。
隐喻是源域通过映射方式对目标域的概念化表达。“隐喻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大量隐喻建立在常规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是对常规概念隐喻的扩展、细化、质疑、结合。准确把握隐喻表达的意义,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小说主题和内涵。”[1]转喻是指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转喻识别更加依赖于语境和百科背景知识,转喻的映现与一个认知域中的次认知域的心理凸显激活相关联,建立在源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复杂推理之上。”[2]转喻与隐喻也称为双喻,在创作中经常夹杂使用,既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也增加了读者和小说之间的互动。
在《风雨哈佛路》中,作者描绘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的场景,让主人公对美国贫穷社区的绝望一览无遗,为了解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在小说中,由于母亲拿走了家中仅剩的一百美金,莉丝和父亲追出家门,走过污水横流的街道,父亲告诉莉丝,政府已经不再修理这些管道了。这里污水转喻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污水反映的是该地区贫穷、混乱、吸毒的社会环境,令人作呕的环境既使人厌恶,又对居住在其中的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魔鬼般的污水已经控制了母亲,父亲的话语指代混乱的社会环境使母亲堕落,并且难以逃脱。父亲说政府已经不再修理这些管道,隐喻父亲等待政府对居住地环境的改善。政府真的放弃了对当地民众的帮助了吗?由于学校老师报告,很多社区帮扶人员来到莉丝的家,这说明政府并未放弃对他们的帮助,但是莉丝家中的情景让社工们大吃一惊。遍地垃圾,装满黑水的浴缸,每一个人都认为其他人应该负责清洁工作,家中脏乱的环境隐喻了这一家人的懒惰。正是他们的懒惰和自我放弃,才让这个家庭和社区没有希望。莉丝经常不洗澡,也不经常洗衣服,认为自己是个有味道的女孩,在学校里被同学们嫌弃。家里脏乱不堪,自己身体的清洁也熟视无睹,正是这样自我放弃的态度把莉丝一家推到了越来越悲惨的境地。由于莉丝经常不去学校,学校老师报告了社区救助人员,莉丝被送管教。虽然这个地方学生打架争斗不断,但是莉丝至少学会了每天洗澡、洗衣服,即使离开之后,莉丝也没有再次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孩,这标志着莉丝的生活向前迈进了一步。摆脱了又脏又臭的形象,莉丝赢回了自尊,干净整洁的模样让莉丝向普通人的生活靠近。在这里,干净隐喻了莉丝的新生,身体的洁净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丝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
在小说中,由于感染了艾滋病,莉丝的母亲和姐姐都瞎了。眼瞎既是两人的身体残疾,也反映了吸毒群体的整体状况,这是个体代表整体的一个转喻类型。1960年,美国发生了文化反叛,对美国传统的基督教价值文化进行否定,自由派主张逐渐发展壮大。自由派主张女性解放、男女平等,性解放,堕胎合法化,毒品和性成为可以在公共场合谈论的话题。虽然新思想使宗教精神得到淡化,但也摧毁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道德生活的完整性,使得价值危机凸现出来,人们并没有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980年,美国第一例艾滋病被报道,此时自由主义带来的种种危害被大家所认识,政府也开始着手解决。作品中母亲和姐姐因为艾滋病而瞎了的情节是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使人们目睹艾滋病的可怕后果,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里,眼瞎不仅代表了一群人的遭遇,也隐喻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漠不关心和熟视无睹。母亲沉迷于毒品,对家庭漠不关心,对家庭的悲惨境地视而不见;父亲能够准确回答电视中的各种知识问答说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也对女儿的辍学、饥饿不闻不问,认为这是女儿自己应该解决的事情,丝毫没有承担起父亲的责任。由于父母把自己置身于家庭之外,使莉丝和姐姐有了悲惨的童年。母亲不打算和父亲继续住在一起,想带领姐姐和莉丝回到她的爸爸——曾经给她带来巨大创伤的这个可怕人的家里。莉丝的母亲虽然接近失明,但是对自己父亲带给她的创伤仍然记忆犹新,却麻木不仁地带着姐姐回去。此时母亲不是眼睛瞎,而是脑子瞎、心瞎,把姐姐拖入了深渊。莉丝在学校中认识了好朋友格瑞斯,一个被母亲遗弃,与她同病相怜的女孩。莉丝找到可以改变她人生命运的学校后把格瑞斯也带到了学校,同时请求校长同意格瑞斯和她一起上学,校长热情邀请并且鼓励格瑞斯,说莉丝能够做到,她也能够做到,格瑞斯却拒绝了邀请,认为她不属于学校,美好的东西不属于她们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但莉丝“知道外面有一个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3](P211)通过书本,父亲、莉丝知道外面有一个不同的世界,那是不同于周围的人们都在谈论毒品和性的另一个社会。而格瑞斯只知道她所长大的地方,从未走出过纽约,最远只去过皇后区。格瑞斯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看不到外面有更好的世界,对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闭目塞听,对生活灰心丧气,把时间都浪费在绝望、愤怒里,对社会的整体视而不见,对于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视而不见,这注定了她和莉丝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群人因为艾滋病而身体受到摧残,也因为自身对于社会、世界缺乏认识而失去了改变的机会,毒品、艾滋病让他们瞎了眼睛、瞎了脑子,蒙蔽了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让他们的人生越来越窘困。
小说中学校帮助莉丝改变了命运,既是美国不公平教育资源的体现,也是教育改革的缩影,是对美国教育现实的隐喻和转喻。通过书籍、学校,莉丝认识到自己的不堪,认识到还有另外的不一样的世界,她必须选择,要么对一切屈服、得过且过,要么努力争取过上好日子。莉丝不能每天正常去上学,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同学们的嘲笑、家庭的困难,都没有让莉丝彻底放弃学习,她心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所以有任何机会都会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莉丝在垃圾桶中翻找食物,也会把翻到的书带回家,虽然上学的日子不多,但是由于课外阅读在考试中得到了100分,这让莉丝和妈妈喜出望外,也让老师发现莉丝仍然有机会走向光明,所以鼓励、督促莉丝坚持上学。母亲的去世让莉丝下定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不停地努力向前走。莉丝找到了一所和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的高中,告诉父亲这所学校和传统的公立学校不同,是一所很像私立学校的公立学校,这一所学校一定能帮助自己获得新生。莉丝和这所高中校长见面的第一天迟到了一个小时,她告诉校长助理,她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地铁,所以迟到了。被学校录取之后,莉丝每次坐四十分钟的地铁往返邻居老太太家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居住地遥远的距离隐喻了贫困社区落后的教育。在公立学校里,教室光线昏暗,同学们争吵打闹,这隐喻了糟糕的教学条件和混乱的教育活动,和莉丝之后就读的公立中学差距甚远。从幼儿园到大学,美国教育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即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用纳税人的税金支持运营,全部来自所在镇子住户的地产税。房价较高的社区交税较多,学校资金充沛,师资、学校环境、硬件、生源都较好;反之,像莉丝所住的贫穷社区交税较少,学校质量也就相应较差。贫穷社区的孩子要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面临种种困难,这有悖于美国公立教育理念——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作品通过莉丝就读学校与一般公立学校的巨大差异,隐喻了美国不公平的学校教育,呼吁提高落后社区的教育水平,给贫穷社区的孩子更好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莉丝就读的公立高中就是教育改革的缩影,所以,小说中的学校即转喻了美国的教育体系,也隐喻了机会、光明和新生。
“美国精神”是在欧洲进步文明的优化传承以及北美“大觉醒运动”作用催生下形成的,是一种“发展动力机制”与北美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社会性意识形态。2010年7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独立日演讲中说:“今天我们还要庆祝两个多世纪前产生的美国精神,正是这种顽强的美国精神,使得我们成为美国人,使得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美国目前正面临严峻挑战,国民需要重树美国精神。”[4]美国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独立、奋斗、公平。
在《风雨哈佛路》中,莉丝一家和邻居是美国贫困人群的转喻。莉丝的父亲能够正确回答电视机中的知识问答题目,表明他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吸毒而退学,滑到了社会的深渊,对自己、妻子、女儿毫不关心,放弃自己也放弃了家人。莉丝的母亲退学、吸毒,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对她们不管不顾。母亲和父亲吸毒、艾滋病、放纵和懒惰使两个女儿深受其害,两个女儿不同的选择使她们有了不同的命运。莉丝十六岁只有八年级的水平,她必须抓住唯一的机会进入高中,通过学习改变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命运。她想尽办法得到校长的认可,得到进入学校的机会;她在餐馆洗盘子赚取生活费,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坐公交车的时候也看书,后来成为全校第一名,得到了免费到波士顿旅游五天的奖励。在那里,她被哈佛的校园和学术氛围深深吸引。老师说:“他们(哈佛学生)也都是普通人。”[3](P253)莉丝备受鼓励,发奋读书,最终收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高昂的学费并没有让莉丝知难而退,她寻找各种奖学金,最终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顺利进入哈佛。勤奋、自律、学习让莉丝脱离了出生环境,走到了更好的世界;而姐姐选择依附祖父,最终也和母亲一样感染了艾滋病;莉丝的好朋友格瑞斯得到莉丝学校提供的入学机会,但她拒绝了,她认为像她一样的人只能生活在尘埃里,因此每天继续在大街上晃荡,最终被抓进了监狱。“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追求自由、财富和幸福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5]奋斗是获得自由、财富和幸福的途径,即使是滑落到了社会的最下层,但是通过辛苦工作、勤奋学习,莉丝仍然收获了幸福人生。而莉丝的父母、姐姐和朋友懒惰、放纵,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所以,只能永远陷于生活的泥沼,被苦难所吞没。
小说《风雨哈佛路》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手段,将美国社会生活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自由、平等、独立、奋斗的美国精神得到充分渲染,它鼓励身处逆境中的人“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残酷的现实面前你应勇往直前。”[3](P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