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璇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精细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不仅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公共管理领域,而且也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聚焦医学人才培养,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内涵和实现策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院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一直是衡量其办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这就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又站在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人才兴国、教育强国和质量建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诉求。医学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目标的需要,把握战略机遇,勇于乘势而上。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积极采取超常措施,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国家建设需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围绕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优化内部结构、发掘内部潜力的一种发展方式。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医学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既是医学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医学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可否认,经过长期建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系日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转变,教育改革持续升华,教学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幸福提供了有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是,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办校治学的理念还不够先进,教学质量管理比较薄弱,院校教育水平与社会需求还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医学院校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围绕人才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持续提升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破解这“两个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是医学院校教育满足国家发展目标需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背景。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类,不仅有高校教学管理的普遍特性,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性。相对而言,它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教学更为复杂。加之“大学组织的结构被多重分割,管理的系统性、统合性和学术自治的离散性同时存在,使管理活动的价值标准呈多样性。”[1]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教育要遵循质量管理规律,从认识、理念和实践层面,认真总结梳理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统筹质量目标和标准、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等诸方面,全面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
精细化管理诞生于科学管理理论。通常认为,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泰勒(Fredrick Taylor)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精细化管理产生的重要标志。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 (Peter F.Drucker)为人们描述了目标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目标管理理论(MBO),从而为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和费根堡姆(Armand V.Feigenbaum)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日本企业界迅速推广并获得巨大成功,推进了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工商界和学界开始大量引介发达国家的管理科学理论,陆续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思想。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是社会分工的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管理思想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和发展。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主张以法制化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使组织中的活动和过程始终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和精确规范的管理。它具有管理目标具体化、管理活动流程化、管理规程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效益最大化等明显特征。
精细化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历史必然性,也符合建设信息化医学院校的发展需求。它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必将对医学院校教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文化和管理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医学院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医学院校全面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促进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增强教学管理质量效益的必然途径。因此,医学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指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根本目标,以法规制度为基本依据,广泛运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医学院校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的定量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形成一个管理标准、职责、权限、制度和程序规范非常明确、准确、精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管理的有机整体。
一是体系化的教学管理目标设置。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相应的目标开展的,管理的实质就是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和控制客体以实现目标的过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由此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决定着院校全部教学活动的方向。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的体系化,既要求远期的教学发展规划与阶段性及年度的教学目标任务之间相匹配,使总目标牵引分目标,分目标支撑总目标,以阶段性的目标达成,确保教学管理总目标的实现;也要明晰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的具体的教学管理目标职责,使各级各类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学管理目标联系起来,了解自身的工作价值,从而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流程化的教学管理过程设计。流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资源和活动的集合,是连接起点与目标的逻辑通道和行动链条。精细化管理特别强调流程的简洁、集约、流畅,优化流程始终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流程贯穿于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始终,涵盖影响医学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其中,有大流程也有小流程,有核心流程,还有支持流程和基础流程,各种流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在具体管理环节上,落实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评价一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是否精细的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学管理流程是否系统、精细,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
三是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管理。标准化是对管理流程细化后的工作如何操作、操作到什么程度,做出的规定及要求,从而使流程的运行、转换、对接、起止都按照明确的、规范的、统一的标准来展开,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前提。标准化体现在医学教学精细化管理中,要求各项工作都有可衡量的标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标准。教学管理标准通常包括目标类、资源类、过程类、监控类和管理类等五个方面的标准内容。制定教学管理标准,既要体现可操作性,从教学工作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也要体现可控制性,使任何一个人一看标准就知道该怎么做,什么时间做,由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
四是持续性的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提升,是医学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需要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是准确的、及时的、经济的、灵活的和通俗的。它采用合理的标准,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强调例外的存在,并且能指明纠正错误的方向。”[2]从而对教学质量“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实施不间断、持续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反馈改进意见,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五是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文化再造。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教学精细化管理十分注重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献身医学教育事业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奋进的医学院校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它应该“渗透在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医学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教学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教学工作做到极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院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发展。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评价导向等因素的影响,院校为“声誉”而竞争,很多院校校长们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排名,而这些更多地取决于课题、论文及成果、经费指标的数量。至于人才质量,则习惯于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员的质量是否合格。在这种功利倾向的压力下,许多人采取的适应性行为往往是教学满足于常规任务,对教学过程、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细节则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天长日久,则必然导致仅满足于象牙塔中获得成功的惰性滋长,习惯于符合一般要求,而忘记了突破。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人人都要树立不断突破进取的、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激励和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勇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使卓越的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和具体行事准则真正渗透到院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在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经验管理、概略管理等粗放型管理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强调必须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达到管理效益的最优化。一是要精细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逻辑结构、先后次序、具体步骤及其要求,力求全面周到、统筹兼顾、环环相扣,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二是要精细明晰职责权限。按照“一项业务一个规范、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制定严密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作业程序、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落实有标准、整改有依据、考核有遵循,确保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做实。三是精细构建监督机制。建立与决策、计划、执行相对分离的集信息监控、采集、反馈、改进于一体的教学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保证教学管理质量持续提升、不断改进。
精细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建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一是要整合电子技术,实现管理对象的实时可视;二是要借助智能技术,实现管理活动实时可控;三是要依托网络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实时可用。[4]这样就可以全程实时跟踪、反馈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教学组织、资源利用、教学检查、数据采集、效果评估的网络化、可视化、精确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
精细化管理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事”是可以量化的,而“人”只能贴近和解读。“真正的质量来自心灵……来自对所做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如果你相信只要写了ISO 程序或是作业指导书,人们就能像机器那样自动服从,那么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很难奏效。”[5]换言之,高效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服务和激励。控制导致的服从是被迫的,很难产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行为。这就是说,一个全员参与、真正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既要有严格的标准,也必须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员工主观上的内心认同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因此,医学院校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建立有利于激发主体能动性的制度机制和文化氛围,唤醒他们真心实意参与精细化管理的主观意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