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李森认为,“导入”是“导”和“入”,又叫“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角度,“导”就是引导、指导,“入”就是进入学习的状态。导入是正式教学活动的启动,指教学开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的通称,是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唤醒。
孙菊荣等人提出,教学导入是指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进入新课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即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他们认为导入实施的程序是: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引入学习课题。
郭芬云将导入看作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简短的言语和行为,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系统谋划,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刘云艳认为,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幼儿进入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其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笔者认为,导入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原有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RichardI.Arends(1998)对导入的作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兴趣,唤起好奇心,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obertE.Slavin(2004)认为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欲望。
郭芬云(2010)认为导入的作用,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建立知识联系,为后继学习服务;四是明确学习目标;五是创设良好氛围,沟通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李如密(2000)认为,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伊始,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效果显著。
刘云艳(2007)认为,设计并组织好导入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为整个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是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二是使其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三是激活思维,启发其积极思考。
笔者认为,导入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入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开拓思维、吸引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许多学者(刘丽,2004;郭芬云,2010;苏强,2010;黄育才,2000;文志渊,2001)对导入原则进行了探讨。
目的针对原则——有的放矢。教学活动不同于讲评书、说相声,它的目的性很强。教师在导入时要做到“有的放矢”,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教学对象和自身特点,确定不同的导入策略。首先,要将教学目的和内容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是“空中楼阁”无据可依;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等方面都不同,且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教学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导入策略。
激发兴趣原则——妙趣横生。兴趣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积极动脑思考、深入探求真相的强大内在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是教学的起点。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导入环节妙趣横生原则的具体体现。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学实践也证明,趣味性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轻松愉快地探求,自觉排除外界环境和负面心理的干扰,心无旁骛投入学习中。
思想科学原则——德才兼备。导入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应符合思想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要求导入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杜绝一切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科学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使其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教学内容。
形象直观原则——一目了然。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考一般来自声音、色彩、形象和触觉。导入环节应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其进入教育情境之中,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一是运用实物导入教学;二是开门见山,简洁直观。教师语言简洁、提纲挈领地点明主题,介绍教学内容。
情感原则——以情动人。导入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开始。研究表明,学生在积极、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激发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景交融。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时,教学效率会相应提高。
灵活引导性原则——自然过渡。由于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导入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灵活选择导入方法。反对固守成规,虽要预先设计但也应注重生成,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情境中的契机,使导入过程无痕过渡,自然亲切。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导语要有一定的引导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整个教学活动创设和谐氛围。
关联原则——承前启后。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教师在导入环节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并用有效方式引入新内容的学习,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导入环节以旧引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提问、演示等方式,对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知识获得直接感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一些学者(杨玉东,1997;龚奕轩,2005;高利芬,2006)对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
主题明确,有的放矢。一方面,导入要针对教学实际、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从众多的导入方法中择优而用,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导入效能要通过学生来体现。
主次分明,简练精悍。导入要切题、简短、精练,要有合理的结构,做到疏密有致,先后有序,收展得当。恰当的导入方法应做到两点:一是消除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陌生感,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对新知识充满向往;二是减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导入顺利进行。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熟知的人和事。教师的导入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所提问题的进程也应从不理解(notknow)到理解一半(halfknow)再到完全了解(totallyknow),帮助学生消除对问题的恐惧,通过设置悬念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热情活泼。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愉快的心情进入导入环节,语言要富有激情、热情奔放,尽量与学生多做情感交流,营造欢乐活跃的教学活动氛围,有助于学生思考,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换位思考。导入环节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他们的认识水平去思考问题。语言要有亲和力,要适合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状况。简洁、易懂,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这样整个导入环节才能顺利开展,达到理想的效果,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换位思考会给师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更多思想的火花。
可控制性。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状况,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做好“预设”,想好应对措施。但做好预设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能掌控全局,注意控制与恰当引导,尽量避免尴尬和冷场。
20世纪80年代,RogerGower及Steve Walters(1983)认为教学活动“Staringthelesson”应采取多种方法,要Socializing(使教学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如festivals(节日)、cars(车)、friends(朋友)等,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Leadingthestudentsinductively认为,通过恰当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合适的导入语简单明了地说明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C.Turney(1975)等人对导入方法也做了深入研究,强调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灵活运用符合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让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学者(郭芬云,2010;刘丽,2004;孙远芹,2007等)对导入方法也做了大量研究。
日常话题导入法。日常话题指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朋友、家人、新闻、玩具、动物、节日等。这些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紧张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适当增加新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直接导入法。又称作开门见山导入法。即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直接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让他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其特点是“短、频、快”,比较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即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
衔接导入法。又叫“过渡导入”或“承上启下”导入法。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这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教师要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巧设契机,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构建产生新知的平台。
问题导入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使用频率较高。一是设问,自问自答;二是提问,由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又可分为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两种。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只要有利于引入正文讲授均可。
材料导入法。根据导入资源的不同,分为文外材料导入与文内材料导入。前者是以教材作为设计导入策略的主要依据和材料,为了提高导入的效率,选择课文之外的资源,寻找出其与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引出新课,可供选择的材料包括对联、诗歌、歇后语、笑话等;后者是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作为新课的导入,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等。
故事导入法。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可以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有效性最大化。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表情,恰当地使用肢体动作,语速要适当,语音要准确,语言应简洁,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将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
音乐导入法。音乐可以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意境中,更好地体验新课的要义。如播放歌曲,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气氛,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
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主要是用声音、图画、文字来展现信息,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知觉器官去体验“活生生”的场面。这样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有情有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教师借机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感受和见解,可以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自然地过渡到文本本身。
演示导入法。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先让学生观察,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提出问题及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他们直接进入寻求新知识的活动。
猜谜导入。把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于教学活动,通过谜语形象化的描述和教师的提示语,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兴趣盎然地猜出谜底,揭示教学内容的主题,愉快地进入学习中。
悬念导入法。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学记》中指出教师要“善问”并“善待问”,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悬念,同时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题目,给予恰当的引导,做到悬而促思,思而能解,扣人心弦,引导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中。
幽默导入法。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品,运用到教学导入环节也会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机敏、幽默的话语或是笑话导入,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上。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地积极发言,主动参与。比单纯直白的语言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情境导入法。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包括演讲、小品、歌曲、幻灯、音像等)等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角色”的导入方式。这种“未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入方式,创设情境要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要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之产生深入体验教材内涵的动力,不能为景布景。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觉不是在上课,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游戏导入。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方法很适合在幼儿园和小学应用。在教学活动伊始,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游戏情境中,在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游戏会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培养观察力、判断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表演导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导入方法,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学生在表演中亲身参与、亲自体验,积极思维,展示自己的才华,在锻炼能力的同时理解教学内容。分到角色的学生会尽力扮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促使他们思维的活跃。
这15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中,直接、悬念、故事、游戏、表演、音乐等比较适合幼儿园教学活动。如何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导入方法,是幼儿园小班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