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兰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山西 朔州03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社会现实中提取,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理论依据,也是实现教育实践创新与突破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早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于一体,自提出以来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纲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人道德三个层面,体现了对个体各层次、各领域实践活动中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1]。
当代大学生年龄多为二十岁左右,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出生和成长,普遍面临着价值迷失的问题,亟待形塑个人价值观念。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互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适用于社会,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整合点”,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模块的内容,使各模块教育化零为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新点”,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体系,使传统的教育风格为之一新。高校身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从有助于取得教育实效的目标出发,探寻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育环境与教育自身的形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成为教育的关键难点。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进入第五个十年,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在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背景下,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随之浮现,社会大众以消费和享乐行为填补精神空间[2]。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文化现象发生于校园周边,甚至校园内部,大学生置身其间、耳闻目睹,将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冲击。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学生普遍存在求职焦虑,间接地促使学生更为重视有助于技能习得的专业课学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成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缺少主动的学习态度,先入为主地存在偏见。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有在主体具备学习心向的前提下,有意义学习才能够实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心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教育并非封闭、自足的体系,应与社会共同发展。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僵化,急需开展行之有效的供给侧改革,以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较为严重,整套观念体系陈旧,落后于时代。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括“法治”“诚信”“敬业”等现代社会基本价值要素,以上要素在教育中并未完全突显出来。除时代性不足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囿于书本和口号,未作用于实践层面,久而久之,令大学生产生倦怠感。第二是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一成不变,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惯性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更为生动、灵活的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单向式宣讲还较为普遍。部分思想政治课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前沿教学模式,但是存在形式化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受到各方面作用力的影响。为了实现创新与突破,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着力,以促进育人效果的整体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全面、系统、深刻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因循惯例,课堂虽有重要性,却无吸引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下青年人的心理不同以往,课堂教学也应与时共进,顺应当代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更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突破讲授理论课的既有思路。教学中可多联系实际,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相关联,让学生理解理论对社会实践的阐释力与指导力,以理论的魅力熏陶大学生的人格。其次,要增加课堂中的交互性。大学生无一不渴望交流、渴望表达,教师应将学生视为真诚沟通的对象,努力创设足够多的师生互动机会。在教学中可多用案例教学法,以一个案例为基点组织深入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自主交流探讨[3]。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从近期具有争议性的热点事件中选取案例,让学生从各个侧面分析事件,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对“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道德进行内化与认同。
2018年5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大学生:“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知行合一既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箴言,也是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意义是要对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各领域中的行为选择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引起社会道德风气的整体变化。鉴于此,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渠道,真正实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高校可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需要,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性教育平台。第一是为大学生提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事社会志愿服务等机会,通过此类教育路径起到拓宽大学生认识视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与校园迥异的环境中锻炼自我,升华理论认识。第二是联系学生社团,利用学生社团群众基础深、组织形式活的优势,开展内容丰富的自发性公益活动如低碳环保宣传、爱心捐助等,让学生在集体行为中寻找价值共鸣,培养道德情操。第三是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确认职业方向、认清职业价值、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人生发展相结合[4]。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要受到多个教育主体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师的责任,也应由高校多个教育主体共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5]。
首先,要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此模块教育主体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他们以班会、师生座谈、通知传达等形式与学生接触,要充分发挥其个人作用,关怀学生成长。班主任和辅导员可基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细节实施价值观念引导,让学生理解如何认识生活现象,如何进行自我抉择;其次,要发挥好学校党团工作者的作用。积极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共青团工作,发挥“汇聚青春力量”的作用,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旗帜,使学校的党组织和团组织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力量的源头[6];最后,要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渊博精深的学识,在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具有关键的影响力。专业课教师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平时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并涵养个人道德修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可靠人才。
人生活于舆论环境中,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其他话语权的影响,因此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十分重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当下,舆论引导的重点是新媒体领域。网络空间中话语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当代大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浏览新媒体资讯,势必会受到部分歪曲价值观的影响[7]。
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加强校内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实资源内容,建设校内的新媒体资讯中心,通过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向学生发布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信息。例如在国庆节、“九一八”抗日战争纪念日等重要日期制作历史教育专题,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又能普及“爱国”“富强”“平等”等价值观念。其次,要加强班级或专业QQ群、微信群的建设,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结成共享积极情感的学习团体,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交流中实施正面的精神影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必然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社会建设背景下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指导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征程中,大学生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者,要更新思维,优化方法,为学生创造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能够服务祖国、社会、人民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