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综述

2019-03-22 04:20:47张红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学者马克思主义

张红敏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7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要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主体是实现结合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指导中国实践、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1]。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全面的推进,受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影响,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来推动这一目标顺利实施。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学界做了一部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与不足,未能和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相持平,相关问题和不足亟需加强重视。俞吾金认为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极少有学者主动反思和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均以“忽视主体”的形式进行,这使得对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全面反思不够[2]。学界和教科书中所下的定义均是“无主体”的句子。对“主体”内涵和相关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根基。基于研究界的已有成果和不足,笔者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建议。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研究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从事认知理解和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组织[3]。在内涵的叙述中,有学者在对于“人”的解释中强调了“个人”和“群体”的区别,认为“人”不应是孤立、具体的个体,应是一个整体的团体或组织[4]。在这一内涵的定义形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也有学者界定为 “生活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人和组织:一方面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懂得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深入结合[5]。有学者提出若要全面科学地深入研究主体内涵,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主体哲学范畴的层面分析;二是具体化形式化的人和组织等[1]。总之,主体是不断推动客体间相结合的动力源泉,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类型的主体。

1.2 主体的基本特征

纵观研究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基本特征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岳强、田克勤根据主体的内涵意义进行总结,由人民群众、理论工作者和中国共产党三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其演化特征表现为主体综合力量持续增长、主体自觉性和觉悟性不断提升、群体间互动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6]。徐松林认为,主体作为人要有自然性特征,人有意识性特征,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共同体中具有社会性特征,人的本质实践性特征。因地而异,主体有民族性特征,因阶级不同主体具有阶级性特征,因时而异,主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3]。李安增认为,主体的特征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特性;品格特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特性[7]。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体特征和所对应的客体应该是相一致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研究内容相对匮乏,但都相对认同主体的一般性特征,并以此为根本进行创新。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范围的研究

关于“谁”是主体,是该研究领域的要点和争论的焦点。综合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形成以下几种表述。

2.1 “一元说”

第二,“政党主体”。潘心、靳书君以党的主体性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我学、我用、我思、我在的主体性活动”[10]。李士坤指出,中国共产党肩负“传播”和“运用”双重身份,唯一符合这一主体要求的组织就是党[11];谭培文认为,中共具有无产阶级基础,并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向导,体现中共是理论主体。同时中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实事上去检验,中共也是实践主体[12]。田克勤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成熟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步调趋向一致[13]。

第三,“知识分子主体”。以俞吾金为代表提出这一观点,党内从事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大力拥护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党外知识分子[2]。也有学者认为应扩大范围视角,非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

2.2 “双主体说”

研究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由两个解释不同的主体构成。有学者认为,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14]。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把中国化主体分为二种,第一:实际中单个的个人主体;第二:集体主体就是指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团体[15]。有学者从延安时期的(历史)视域剖析,对当时中国化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由领导和知识分子提供的[16]。

2.3 “三主体说”

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可按照党的领导集体、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来阐述和总结。有些学者详细研究了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领袖群体是历史任务的提出者,是时代主题的确立者、是国情与时代特征的运筹帷幄者、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与诠释者、是各种问题偏差的及时纠正者;知识分子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引进者、翻译者、传播者的角色,并参与国情现实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负责广泛深入传播和运用的任务;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试金石,是科学衡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标准的尺度[17]。有的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作主体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主体由党的领导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和理论工作者共同构成[18]。

2.4 “四主体说”

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柱力量是无产阶级;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在领导全国上下实践、整体有序地推进政策、统筹把握策划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家和领袖则是中坚力量。每个主体都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等特征[19]。金民卿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组织主体,第二部分领导者,第三部分理论家,第四部分群众[20]。

2.5 “五主体说”及其他

有学者指出由国家领袖、思想家理论家、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主体。在整个中国化实践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无产阶级是支柱;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是引进、翻译、传播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领导者(领袖)是顶层设计师,各个时期的经验总结者,先进思想的凝练者,是重大理论观点的首创者[3]。

也有学者从主体的哲学范畴推导出思想型主体和实践性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构成部分[2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比较欠缺,在态度和交往技巧方面问题较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与不同文化人群进行交际的质量。所调查的四大模块问题都与文化联系密切,其中非语言性因素占比最大。然而对于学习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来说,跨文化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即便如此,这部分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的外语素质亟待提高。

摈弃固有的思维方式,高正礼把主体拓展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纯粹的中国共产党党内人士;第二层面是党外人士的知识分子群体、其他团体、人民等;第三层面是国际组织等均可以看作是主体[22]。

此外,赞同主体多元说的学者们认为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各类主体共同的历史使命。各主体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求同存异,在实践中相互融合,共同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贡献力量[17]。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地位及作用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主体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各自占据不同的位置,形成了创新合力,共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提供动力。

3.1 人民群众是依靠力量

就对主体问题判定方面,学者们基本是按照唯物史观原理来揭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带有智慧性的实践活动,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更能反映各种问题。在实践中,突出了人民的诉求和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确测量仪[17]。

3.2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

徐松林把党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和引导者[3]。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建设、发展的主导力量,具有先进的代表性。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充分结合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国共产党人是带领中国在改革进程中不断进步的强大力量;第二,组织队伍、组织群众运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肩负着把握实事的重任;第三,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靠“实事求是”和“一切为了人民”的良好思想指引;第四,以实践和历史经验为基础,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保证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方向。[23]

3.3 知识分子是重要推动力量

知识分子在各级政党组织的运作,方针政策的实施,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松林认为,思想家和理论家具有内化,翻译,宣传和传播理论的作用[3]。陈金龙把知识分子分为三个角色:第一,引进和传播者;第二,参与国情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者;第三,各种理论成果的社会推广者[17]。

3.4 领袖群体是核心力量

领袖群体是把握全局设计、历史经验总结、思想凝结和重大理论观点的首创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最为突出。在徐松林看来,领袖群体既是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政治家和理论家[3]。陈金龙认为,第一:“提出历史任务、确立时代主题”,第二:“把握国情和实事”,第三:“构建和诠释理论体系”,第四:“纠正实践偏差”是领袖主体的四个作用[17]。

综上,各个主体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推动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主体群策群力,能力合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24]。

4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建议

至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和当前学科发展需求仍不相匹配,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应适当扩大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和扩展视域。有必要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方法和扩展论域,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化。

4.1 立足时代,转变传统的研究视域

结合实际,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研究发展着的中国化主体。当今中国的社会地位、时代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话语权等在全球化时代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所面临的挑战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总之,研究要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和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中国化主体及其作用。

4.2 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面

最初,马克思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文化瑰宝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体中国化主体面临着文化选择、角色转变等问题,所以要怀着包容开放的态度将主体研究视域扩大至全球。

4.3 借鉴他国经验

见贤思齐。可以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主体研究的精华部分,以便发现研究的新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4.4 扩宽研究途径,加强对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研究

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形成条件,也就是说“为什么是”“符合什么条件是”的主体问题研究,以便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除了历史研究方法外,也可借鉴工学、人文科学等其它研究方法,从更多维度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主体。

第一、学者应主动加强研究重视度,归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去寻找答案。毋庸置疑,经典著作包含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问题的起源,若要科学全面的探其本质必然要回归本源。另外,也要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去研究。

第二、典型案例比较法,要求研究者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领袖人物和经典作家之间的个体综合素质不太相同,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社会认可度是不同的,由于他们所面对的客观社会因素的异同,导致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故此,可有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综合比较,将个体标本和同一时期的(不同时期的)群体进行比较。

第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工程咨询中经常运用定质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可加强分析的效度和信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也可尝试借鉴,此方法能够更加清晰明了,更加鲜明扼要地表示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

只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腾飞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化学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