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牛歌戏传播现状及优化传播策略

2019-03-22 02:41:45张敏敏
传播与版权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南传播方式剧团

张敏敏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平南牛歌戏简介

平南牛歌戏由来已久,据说起源于元朝时平南大新镇的四岩山。相传当时有一家村民的牛死于石岩下的水潭边,后神牛托梦告知牛变成石牛神现于四岩山上,保护附近村庄人畜安康。每年初春附近村民为纪念石牛神圣灵,便举行活动纪念,用唱春牛、舞春牛来祛邪避害,以保健康。长期以往,后结合采茶戏的特征,经过几个朝代的演唱衍化成现在的牛歌戏。

牛歌戏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色,用粤语语支的平南白话乡音演唱,唱腔曲调简单,一人可一场扮演多个角色。题材主要以古装历史剧为主,取材于乡村生活,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历史人物事迹及社会伦理。出版并发行的剧目有《明珠皇后》《梦回中原》等近八百种剧目。演出舞台简陋,表演动作、布景、道具简单。

目前,牛歌戏在平南、藤县一带各村基本普及,桂东南周边演出较多,传播范围也主要是桂东南地区。近几年来,平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牛歌戏剧团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平南牛歌戏传播现状

在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平南牛歌戏并不为太多人知悉。2008年入选名录之后,平南大部分人才逐渐了解到牛歌戏的存在,牛歌戏迎来了外部的发展机遇,但现实发展及传播情况并不乐观。

(一)传播范围

牛歌戏是在桂东南地区传播的民间小戏,现在主要在平南、藤县、桂平、玉林、容县等桂东南地区传播,覆盖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550万人口,形成牛歌戏桂东南传播文化圈。平南牛歌戏主要在平南地区传播,目前广泛流传于县内南河片的大安、大新、平山等地,北河片的丹竹、安怀也有流行。目前平南县剧团数量变多增加了演出,带动了牛歌戏的传播,平南乡镇大部分乡村都上演过牛歌戏(目前大鹏镇除外,因大鹏客家方言与平南乡镇白话有所不同)。有规模注册的剧团如华艺一年的演出有三百场左右,正月能排满七八十场。村民们一般晚上看演出,春节时间大多数在白天举行。除平南地区之外,附近的桂平、玉林、梧州、藤县也常上演牛歌戏。演出的范围以桂东南为主,牛歌戏目前也主要在桂东南地区传播。

牛歌戏采用粤语语支的白话方言唱腔,广西地区用粤语语支做方言的主要以桂东南地区为主。由于语言不通,方言异同,无法理解演唱内容及欣赏演唱风格,所以牛歌戏只能局限于桂东南地区农村传播,传播范围受限。

(二)传播方式

牛歌戏此前以自然传播为主。自然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传播的过程中,传授方和接受方之间没有技术的介入,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的一种面对面、直接的传播方式。[1]自然传播方式是戏剧传播最基本、最原始的传播方式,根植于农村的原生态土壤形成的自然传播。年轻人向长辈或戏团演员学习,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口传心授能更好捕抓表演的动作、表情、腔调。自然传播过程中,实现了戏剧信息的共享,场景化的信息传递可感可知,更具有形象性、真实性。

技术的发展进入到大众传播文化领域,牛歌戏也借用了技术传播的优势。2005年,华艺马华仲团长创办“平南县华艺牛歌戏剧团”网站对牛歌戏进行宣传普及,并发稿征集到近八百个剧本剧目,丰富了牛歌戏的文本内容。但网站运行了四年后于2009年关停。此外,马团长还带领团队拍摄牛歌戏光碟、唱片等数字化发行传播,共出版发行牛歌戏影碟335部、七十多万套。但网络的普及,光碟没有市场生存空间,早已停拍。新媒体平台上以华艺创办的“牛歌戏苑”微信公众号为主,公众号将原先拍摄的剧本视频、整理好的剧目文本及相关信息介绍进行发布。后台数据显示,到2019年2月26日,公众号已有9487位用户关注,约两百篇推文。基本每周日发一篇,文章阅读量在几千之间浮动,小部分文章阅读量过万,公众号由马团长运营。

自然转播为主时,传者和受者必须在同一时间空间才能进行传播,干预因素多,条件难创造,限制了牛歌戏的大范围传播。技术传播之后带来新变化为牛歌戏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工具。但由上可知,虽整理了牛歌戏文本内容,并拍摄了光碟唱片,运营过网站宣传,最后却终止。目前集中主力于微信公众号,用户关注、阅读、转发量都不足以广泛传播,成果甚微。

(三)传播主体

目前平南县共有大大小小牛歌戏剧团14个,但规模注册的只有2个。较大的剧团如华艺约有25人,剧团公司化运营,面向市场进行传播,剧团及演员成为牛歌戏传播的主体。但平南现有牛歌戏演职人员数量不多。

按照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平南牛歌戏传承人,其一是华艺剧团李冬平老师,从1982年学习牛歌戏到现在演出已超三十年,至今活跃在舞台上。另一位男性传承人是杨芝,目前已退休。作为平南牛歌戏掌舵人,两位老师年岁渐高,优秀的牛歌戏演员为数不多,急需培养下一辈的传承人。

传承人培训班是为培养牛歌戏演员而举办的培训活动,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年办至少一期,华艺剧团出资免费培训,为的是将牛歌戏发扬光大。目前培训已举办十几期,培训数百学员,外部剧团年轻演员大部分来自华艺培养的学生。然而近几年培训班情况并不乐观,年轻人在外营生,少人学,无人唱;大部分家长喜欢看,却不让子女参与;大部分女性牛歌戏演员婚后迫于家庭压力,不允许表演。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出于爱好而已,培养合格的演员无几。而优质演员须唱声合格,外貌和高度方面都过关,百里挑一。牛歌戏演员及传承人后继发展堪忧。

(四)传播内容

原始的牛歌戏并无剧本,而是有一个有文化的“点场人”,向演员讲述剧中的故事情节和扮演的人物角色,演员自行设计唱词和动作。[2]后经剧团改编表演,逐步丰富了牛歌戏的剧本。题材以古装历史剧为主,既有家庭伦理剧、爱情剧、宫廷剧,也有现代小品戏。表演以唱为主,肢体动作较少,唱腔使用平南当地白话乡音,唱词采用群众熟悉的民间语言,句式字数相同,尽量押韵。

舞台以流动车辆为载体或平地挂上幕布形成简单台架,表演只做简单的台步、手势、姿势、出入相、圆场等较为传统、落后的表演程式,牛歌戏演出未呈现较好舞台的效果;故事情节和场景都只靠对白和唱陈述,而演员表演能力所限,内容未吸引人;演员角色较少,一般分为正角、反角和丑角,因人员不足,一人饰演多角,故妆容并未过于讲究。加上道具不多,服饰美感度不足;伴奏乐极为简单,主要用作唱词和换场过渡,简单的伴奏乐实为一个大鼓,声大音粗,入耳音质欠缺。陈旧的题材内容及表演形式,未跟上现代人审美需求,听戏群众以老人为主,呈现老年化倾向,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三、平南牛歌戏传播优化策略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是传统元素得以生存的关键。时代不断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在不断改变受众的认知和接受模式。地方戏剧逐渐成为落后的娱乐方式,将原生态戏剧重新创作和包装,创新内容元素融合现代文明,以符合当下审美需求。

(一)多样化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是指实现传播目标的工具、方式与技巧的总和。牛歌戏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步调,丰富传播方式。在自然传播中,传者与受者双方居于主体地位,具有良好的场景和互动可以促进内容交流,但局限于一定时空范围。新媒体日渐发展,可超越时空限制,牛歌戏更应借助大众化媒体、新媒体的力量整合传播。

短视频和直播是当下较为火热的传播方式。通过直播账号,聚集稳定的粉丝,能在同级群体中转发并引起其他群体关注。短视频凭借传播速度快、碎片化传播、社交属性强等特点,成为牛歌戏形象建构的新场域。牛歌戏借助短视频平台年轻化传播,成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

目前快手平台上已聚集众多戏曲艺人,部分牛歌戏演员也入驻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和创作。传承人李冬平老师在2018年下半年注册快手账号,演出现场熟练地边化妆边直播,不时用潮流、新颖的方式与粉丝互动,俨然成熟的网红主播。而剧团其他几位演员也注册了快手账号进行直播。马团长则开通抖音账号,空余时间发些牛歌戏表演视频。剧团演员熟练运用快手、抖音等新潮的新媒体视频传播模式,使牛歌戏从古老到新潮,具有年轻化、社交性潮流化表达,吸引众多粉丝关注。同时,多演员一起直播,更能形成传播合力,传播效果明显,牛歌戏也能被更多人知道。

(二)重视传播者培养

牛歌戏传播过程中,演员是戏曲演唱时的媒介,同时作为传播者,起着主导作用。近十几年来老一辈牛歌戏艺人相继去世,牛歌戏传承出现断代现象。

随着城市化发展,众多年轻人外出营生,乡村年青学员少,牛歌戏传承堪忧。同时家长思维改变,不支持子女接触此类戏剧表演,传承人培训班学员不多。且学习后能够熟练演出的演员更少。据马团长所言,创办传承人培训班经费全由其个人及剧团自费维持,仅靠民间努力,传承人培养举步维艰。而两位平南牛歌戏传承人,一位业已退休,李老师亦将近退休年龄。种种情形下,传播者减少和流失,牛歌戏演员及传承人后继堪忧,严重影响平南牛歌戏的传承与传播。

戏曲的未来,在于年轻人。需要对牛歌戏传播者进行更好培养,提高其技艺水平。政府部门应重视并在文化发展经费方面予以支持,为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年轻的牛歌戏演员提供更多学习、进修机会,更好创新戏剧内容。鼓励校企合作,让牛歌剧团进校园入课堂,培养年轻一代学员。在学生群体、校园文化中传播牛歌戏,久而久之培养起来的兴趣和表演能力,会让他们逐渐成为新一代的继承者、传播者。

(三)传播内容融入时代元素

存于民间五百年的牛歌戏,在原先无剧本历史下,经过多代人自编自演,形成一种稳定的表演程式。社会变化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和娱乐方式都在改变。牛歌戏存在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其内容如何与新时代特性融合、年轻化传播,更接近受众的娱乐、审美需求,成为牛歌戏传播应审视的问题。

牛歌戏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牛歌戏应在改革中清楚受众需求和娱乐兴趣,创新融入时代元素的文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剧本方面,保留原来字数、押韵基础上,使其更符合当下文化娱乐接受方式,创造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题材创作理念和立意,注重思考当下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精神风貌及价值取向,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塑造与时代融合的艺术形象,反映时代气息。提升曲调、唱腔档次,增加美感。对台步、动作等表演形式设计得更情节化、故事化,富有趣味性。增加打击伴奏乐器类型,在唱词和换场的过渡以及感情渲染方面富于变换。牛歌戏在内容和形式要跟上时代发展。

此外,曲调的文本内容可适当借鉴其他戏曲或表演艺术,取百家之长,在保留原色的基础上,增加变化特色。形成既有鲜明区域特色,又有时代元素,融合发展的多元状态。如此,牛歌戏发展与传承方能保持活力,散发魅力。

四、结语

历史与人文共存的文化戏曲,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瑰宝。五百多年的牛歌戏曲依旧散发魅力,平南乡镇村落,桂东南地区大街小巷都存在牛歌戏余音。融合与发展是艺术长青的秘密,牛歌戏的传播既要继承传统、保留地域特色,又要与现代融合。我们要使更多符合时代发展、契合审美和精神需求的文化艺术得以保持活力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平南传播方式剧团
中小学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情况分析
行业专家齐聚平南共话“露营+纺织”发展新趋势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6
广西平南:发力全域旅游 孕育西江明珠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4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14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 05:44:28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 06:16:58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2018年15期)2018-09-18 03:20:04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