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琦
(江南大学 《服装学报》编辑部,江苏 无锡 214122)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是腾讯公司为个人、企事业单位、组织提供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的全新服务平台。由于其发布便捷、传播迅速、便于分享、成本低廉、定位精准,一经推出便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媒介。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读者阅读方式逐步向数字化转变,因此科技期刊必须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而微信公众平台因其低门槛、多元化、精准化的优势,成为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渠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愈发多样,传统纸媒因其成本高、印刷周期长、受众单一等弊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微信拥有庞大且较忠实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渠道。传统纸媒可充分利用微信的广泛性、普及性,结合办刊宗旨,及时推送最新期刊论文、学术信息、行业动态,尤其是重点推介行业热点或专业领军人物的论文,提高期刊的权威性,并与读者、作者、专家建立长期且密切的联系。
当前,大多数期刊都建立了网上采编系统,作者、专家、编辑可通过电脑进行稿件操作,但电脑的使用仍然无法摆脱对空间的限制。而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菜单功能的设置,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进行稿件查询、过刊浏览、专家审稿等操作,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热点文章、征稿简则、期刊订购等信息,消除过去期刊服务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用户操作更加便利。此外,用户可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留言互动,方便期刊编辑快速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以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统计”功能,可以进行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及网页分析,尤其是在图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每篇推送的阅读、分享转发、收藏情况,有助于期刊编辑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关注兴趣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栏目设置。
本文以201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收录的33本纺织科学技术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其2018年度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情况。文中统计的所有微信公众平台数据时间段均为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
表1为33本纺织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概况。其中,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有19本,完成官方微信认证的有17本。从账号类型看,服务号4个,订阅号15个(其中2个为个人账号)。设置自定义菜单的期刊有17本,菜单设计大多数为“期刊在线”“稿件查询”“投稿须知”“期刊订阅”“联系我们”。开通关键词回复的期刊有7本,读者回复“投稿”“订阅”等关键词,可直接到达所需页面。
表1 纺织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概况
2018年度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19本纺织类期刊消息推送情况,结果见表2。除《天津工业大学学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外,其余17本期刊2018年度均向订阅用户推送了消息。《中国纤检》推送的消息数量最多,为1242条,平均每天推送3.4条;平均阅读量最高的为《针织工业》,平均每篇消息阅读量为852.2次。就单篇阅读量而言,《纺织器材》《针织工业》《棉纺织技术》均有单篇过万次阅读量的推送消息,其中《纺织器材》的“‘五爱杯’论文征评活动投票”达到了2.3万的阅读量,成为单篇阅读量最高的文章,可见此类投票类文章因其号召力强、转发量高,更容易提升阅读量。
表2 2018年度纺织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并没有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互联网优势,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发布形式单一的问题,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仅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纸质期刊的附属品,将纸质期刊的论文照搬发布,或简单复制每期期刊的目录,而没有进行美化加工。发布形式上,大多数科技类期刊是将枯燥冗长的科技论文直接粘贴,没有配上动画、音乐、视频等微信公众平台特有的出版形式,无法使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
目前,微信阅读已成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甚至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许多微信公众平台因为缺少专人管理,信息推送频率较低,几周甚至几个月才推送一篇文章,导致许多突发事件和重要政策无法及时传播,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另外,许多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还不完善,只注重信息的单向传播,缺乏与用户的互动讨论,也没有充分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理念。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形式。编辑应充分利用微信的多媒体功能,以新颖的标题、精简的内容、生动的版式营造出个性化的微信阅读内容,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此外,推送内容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如《针织工业》《棉纺织技术》《中国纤检》均紧紧围绕行业热点和最新科研进展进行消息推送,时效性强。或应多创作科普贴传播专业知识,从而提升推送文章的阅读量。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相比纸质期刊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期刊编辑应注重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首先,利用好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自动回复内容,更加快速、便捷地与用户沟通,满足用户需求。其次,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定期策划线下相关行业学术活动,或举办线上课堂,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如《棉纺织技术》的线上“梭子电台”,个人、企业均可学习里面与纺织、纱线相关的精品课程。最后,定期开展网络调研,选择一些行业热门话题,以问卷调查形式邀请用户参与,了解读者的兴趣所在,便于进行选题策划。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提高对各种媒介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一方面,从现有编辑着手,在年轻编辑队伍中培养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人才,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培养其新媒体思维,以掌握新的出版媒介、出版形态、出版资源,适时转型成为全媒体人。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专业的新媒体人才,或与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合作,完善运营机制,如《棉纺织技术》组建了“棉纺织技术新传媒”,以专业的媒体队伍发展数字化期刊。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媒体融合已成为纸质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类科技期刊应结合自身办刊宗旨,以服务科研工作者为根本,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服务理念,加快新媒体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发布内容的多元化、专业化,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