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19-03-22 00:33黎俊祥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育人

黎俊祥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党和国家对实践育人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1]。2015年7月3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3]。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5]。

但在高等教育的现实中,实践育人工作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使实践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育人体系

1.1 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配合理论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学时以专门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读书报告会、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观看视频资源等课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内实践教学中,要对课程中更多的章节内容案例分析、讨论、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如“纲要”课程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研讨: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早年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年投身于洋务运动,晚年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1.2 集中实践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在规定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主题集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集中实践主要通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集中实践教学可以是撰写课程论文、开展课程实习等形式。如“纲要”课程,可安排学生前往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并撰写心得体会或开展汇报会等。

1.3 社会实践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2]。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意志,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的相关活动。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各类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勤工助学等。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可以以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开展社会实践,需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要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社会实践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完善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严格考核程序,以确保社会实践的效果。

1.4 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指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开展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高校中具有核心育人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样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实践就是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对“纲要”课程而言,创新教育可以是课外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等,如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保障

2.1 制度规划

制度规划即将“实践育人”工作的各环节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以制度建设确保具体工作的推进。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6]。这就为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言,需要在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以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

2.2 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组织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育人工作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保障。首先,成立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组建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而以课程为单位的教研室则是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次,建立一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在内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使其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切实担负起实践育人重任的实践能力。再次,完善教师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相关制度。

2.3 经费投入

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课外考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创新项目的推进等均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学校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建立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专项制度。经费的使用,可以以项目的形式予以确认。在经费使用上,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活动的偶然性、碎片化特征而与灵活性并行,勿因经费使用问题而打消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4 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只有建立较为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可粗略分为校内自建与校外合作两种类型。在校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专项经费自建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以“双赢”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池州市博物馆、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均可作为“纲要”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

2.5 评价机制

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中,一套完善全面的评价机制是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院系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二是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要能全面而严谨地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既要注重结果评定,又要注重过程管理;要设计一定的奖惩制度,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对消极懈怠、弄虚作假等行为予以惩戒。从当前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来看,评价机制建设存在着泛化和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如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就比较单一,高校一般要求在实践结束后提交《社会实践登记表》和实践报告,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样的考核难以完整地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3 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必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使实践教学真正起到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同样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6]。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实践育人工作,应注重如下问题。

3.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均务必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摆脱“被实践”的苦恼,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得到成长、锻炼,实现育人的目的。如在“纲要”教学中,就某一专题进行专题研讨时,在专题的确定、研讨小组的分配、资料的搜集整理、研讨评价等方面,均由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各个环节得到培养。

3.2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既面临着挑战,又迎来了新的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兴的教学形式开展诸如课程研讨、辩论、汇报会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探究者,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功能。

3.3 采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方式

既可以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专门的项目,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项目组,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推动学生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和科技开发中。如指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引领类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集中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实践育人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既要提高认识,真正予以重视,又要通过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及教学改革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充分调动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关注人才培养、关注实践教学的氛围,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