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颖
(安庆市迎江区档案馆,安徽安庆246000)
所谓档案利用,“就是以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馆(室)藏档案为服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发和直接提供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1]。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整个过程中最终环节。当代,档案用户对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档案信息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档案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仍旧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内的主要矛盾。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以安庆迎江区档案馆为例,基于供给视角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档案展览是按照一定主题,系统地陈列和展示档案资料,展出和介绍馆藏档案的内容,既是一种档案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档案利用方式。一直以来,档案展览都是一种比较能吸引公众注意,起到良好宣传教育效果的利用手段。
迎江区档案馆充分利用档案展览这一途径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2017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魅力迎江”图片展,此次图片展包括“寻梦”“追梦”“筑梦”三个板块,展出了424幅珍贵的图片资料,其中部分图片更是首次对外公开,展现了自公元前537年至今迎江区在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展览吸引了大批热心市民、在校师生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大家从一张张珍贵图片中感受迎江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以及荣耀,感受迎江区发展的细节和魅力。2018年12月举办了迎江区高质量发展暨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图片展,本次图片展面向社会公众征集作品,历时一个月共征集到657幅作品,经过筛选最终精选出119幅作品,分为“强骨革面厚植根基,滨江新城强势崛起”“招商富企琴瑟和鸣,产城同创积势聚能”“安居兴业,文化乐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大美迎江宏卷初展,且随疾风破浪前行”四个篇章来对迎江区高质量发展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进行了多方面的展示。
档案馆通过档案展览,不断在展览形式、内容等方面推陈出新,使档案信息资源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迎江区档案馆围绕“国际档案日”开展了一些活动,除了在社区设置档案展板、散发宣传单页等基本手段外,还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的活动,如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为居民免费扫描老照片、刻录光盘,为居民制作家庭影像资料。同时在学校开展档案知识讲座,向学生讲解档案历史和档案知识,介绍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和制作个人成长档案,记录生活中的多彩瞬间。结合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于2018年联合安庆市历史名城保护研究中心开展“老城新解地名重绘”(寻拍九头十三坡)——聚焦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寻拍活动。吸引了近百名文史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及热心市民共同参与,并聘请专家对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内安庆“九头十三坡”进行实地讲解,让大众在安庆韵味的历史文化讲解里探寻“九头十三坡”印记,探究老地名的时代演变和人文脉络。
特色活动的举办,为城市留存档案,充实馆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提升了民众参与档案开发与留存的积极性。
微博、QQ、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些社交媒体上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已经成为了信息发布的前沿阵地。档案部门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工作,可以进一步推动档案资源走进千家百户,及时充分地满足档案用户的需求。
迎江区档案馆开通了“迎江档案”微信公众号,借力市档案信息网、区政府网站、今日头条等宣传平台推介档案工作动态。2014-2018年分别开展了“走进档案”“架档案之桥、解基层之难、连群众之心”“回眸历史,档案与你我相伴”“档案与民生”“档案—我们共同的回忆”“档案与人同行、与事同在,见证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系列档案宣传活动,将档案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到社区、学校、企业、基层单位。
积极创新档案信息传播及利用方式,精心打造“口述档案”品牌。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辟《档案趣追踪》栏目,创新使用领先全国的“音频播报”方式,推出“安庆民俗民风”“老地名讲述”等节目,使以往固化在纸张的档案信息变得灵气十足。2018年,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了“讲生活故事,留存百姓档案”节目,历时7个月收录了来自各行各业共35位基层人物的素材,以小家庭访谈录的形式听他们讲述亲历故事,以小故事见证大变迁,还原历史,从教育、医疗、安居、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迎江区乃至全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节目最终还评选出8位“最佳故事讲述人”,该节目兼具故事性、可读性、价值性,在丰富口述档案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度,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使得“迎江档案”更加贴近群众,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各个单位各项工作都会产生具备各自特色的档案,综合性档案馆可以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组织一个或多个单位共同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形成档案资源共享的局面。迎江区档案馆举办“魅力迎江”图片展后,与区教育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合作,将图片展所有展板整体移入区青少年中心,作为区档案馆和教育局共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定期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围绕留存红色记忆,传承城市精神,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迎江区档案馆联合区老干部局和区老年大学在赵朴初故居举办了“红色记忆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12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迎江区档案馆协助市党史办举办了“为了民族的复兴—陈延年、陈乔年革命事迹展”,通过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详尽介绍陈独秀的两个烈士儿子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的事迹。
从资源结构来看,在各种档案类型中,纸质档案占绝大部分,实物、声像、照片等载体形式的馆藏较少。而在纸质档案中,机关单位的文书档案又占据档案总数的绝大部分,科技档案、专业档案的数量较少[2]。例如:迎江区档案馆启动“魅力迎江”图片展工作期间,发现馆藏声像、照片档案太少,根本满足不了举办展览的需要,只好临时搜集、征集展览所需的声像、照片等档案。
从馆藏资源的质量来看,存在着优质档案缺乏的情况,影响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迎江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以红头文件居多,红头文件都有一定的时效性,真正能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明的高质量的档案资源相对匮乏。
首先,档案人员结构不合理。馆员中档案专业人员较少,且工作人员一人多责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的工作量大为增加,这会影响各项档案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其次,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提高。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封闭性,虽然服务对象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但工作重点依然放在馆内工作上,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时候依然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最后,缺少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计算机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工作方式都有所变化,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馆员大多是文科类专业,缺乏能够熟悉网络维护、计算机操作、数据库使用、新媒体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广大档案用户,但目前公众的档案利用意识不强。公众对档案知之甚少,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了解不够,也缺乏利用档案的欲望和能力。而档案馆档案利用条件和设备比较陈旧,不能给档案用户提供新颖有趣的场所和手段,也使公众与档案利用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馆藏档案资源是开展各项档案工作的基础,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只有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准确、优质的服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3]。档案信息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档案馆在档案收集的过程中尤其注意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尽可能完整地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信息收集进馆。同时还积极拓展档案收集的渠道,将正常接收与购买、复制、征集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到多方式收集档案信息。在接收档案机关文书档案的同时,也在加强各类专业档案的接收进馆,并且积极主动地在各种活动中接收民生档案,扩大民生档案的比例,还需跟踪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收集文字、图片、声像档案,不断促进馆藏资源结构的调整优化。
针对档案从业人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应建立档案人员的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素质[4]。首先要不断深化工作人员对档案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其对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化文件等的理解。同时,为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培训,丰富其知识面,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单位内部、单位间的学习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促进共同提高。针对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是推动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改造,拓宽了档案的获取途径,便利了档案的开发、利用,更有利于档案的保护与留存。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要坚持按照利用和安全保护并重的原则,优先对馆藏中那些利用率比较高的、价值大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对年代较久远的、利用率低的档案尽快进行全文数字化。
用户的档案意识和档案利用能力是促进公众进行档案利用的重要条件。档案馆应深入基层、深入民众,多途径、多角度地普及档案相关知识,让公众知道去哪里、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档案信息资源,提升民众的利用兴趣和利用能力。
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强特点,有利于实现用户和档案馆之间的双向沟通[5]。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开发微信小程序、手机APP、头条号、抖音号等途径,宣传、介绍、展示档案馆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查阅与咨询,主动向用户推送各类档案信息。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留言、评论等功能,实现与用户的沟通交流,了解用户的档案需求,聆听用户的意见、建议,及时为用户答疑解惑,改善档案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实现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面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不够丰富、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作为档案管理主体的档案馆,应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展览、举办特色活动、数字化改造、利用新媒体等方式主动将档案信息资源推出去,以提高其利用率,使其真正为民所享,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