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乃宏
(邯郸学院 赵文化研究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1985年(一说为1975年),河南省安阳县丰乐镇(今名北丰村)村民(一说为胡学文)在村东西门豹祠遗址起土时,挖出了一段断裂的石柱,其上刻有铭文。1998年,该石柱被河北省临漳县文保部门征集,现藏该县文物保管所[1]。图1即“邺城博物馆”展出的实物,照片拍摄于2017年6月3日。
图1 刻有“西门豹祠殿基记”的残存石柱
细读铭文,该石柱应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的西门豹祠堂的“勒铭石柱”。《水经·浊漳水注》原文如下:“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2]
图2 残存石柱铭拓片照片
对这篇“石柱铭”,宋人赵明诚《金石录》曾予著录[3],其文如下:
右《赵西门豹祠殿基记》,云:“赵建武六年,岁在庚子,秋八月庚寅,造西门祠殿基。”又云:“巧工司马臣张由,监作吏臣杜波、马孙,殿中司马臣王基,殿中都尉臣潘倪,侍御史、骑都尉臣刘諠,左校令臣赵升,殿中校尉臣颜零等监。”其下刻物像甚多,如土长、强良、硕章、舒悽雀之类,其名颇异。近岁临淄县人耕地,得巧工司马印,遍寻史传,皆无此官名,不知为何代物,今乃见于此碑云。
图2为残存石柱铭的拓片照片。依据拓片及实物照片,结合《金石录》的有关记载,这篇“石柱铭文”似可大致复原并标点如下(文10行,满行24字):
赵建武六年,岁在庚子,秋八月庚寅,造西门豹祠殿基。东西□/
丈,南北五丈,高三尺五寸,壁三□□□□□□□□□□□□/
七尺,上作回头殿屋三间,间长□□□□□□□□□□□□/
一丈五尺。用杂材五百卅七□□□□□□□□□□□□□/
四尺五寸,石夫高二尺,栌栱□□□□□□□□□□□□□/
尺,博基安白头委柱,陌枋(石旁)用□□□□□□□□□□□□□/
山采石,筑基成殿,用功三百五万□□□□□□□□□□□/
世、靳奴、王所、陈午、张安匠、孟黑燕□□巧工司马臣张由,监作/
吏臣杜波、马孙,殿中司马臣王基,殿中都尉臣潘倪,侍御史、/
骑都尉臣刘諠,左校令臣赵升,殿中校尉臣颜零,等监。/
“赵建武六年”即公元340年,其时,由羯族首领石勒开创的“后赵”政权已经传至第二代,以残暴著称的后赵皇帝石虎,已于公元335年将都城由“襄国”(即今邢台)迁至“邺城”。“赵建武六年”亦即东晋咸康六年,其时,晋成帝司马衍在位。其年“秋八月庚寅”,即农历的八月廿四,因为八月“丁卯朔”。换算成公历,即340年10月1日[4]。
关于西门豹“投巫”之处和“西门豹祠”故址,武志远等有如下说法:“河南省安阳市北四十里许之丰乐镇村东,漳河南岸,有一高出地面的土台,这就是西门豹祠旧址。……丰乐镇东北十五里之邺镇,就是当时的邺县所在地。……关于西门豹投巫之处,史书上多有记载,如:《水经注疏》卷十《浊漳水》:‘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娶妇,祭于此陌。……又慕容儁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太平御览》卷六十四《漳水》条引《邺县图经》:‘漳水在县西,水东北津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之紫陌河,此处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也。’……《北齐乞伏保达墓志》指出,乞伏保达‘窆于邺城西北一里紫陌之阳。’……现在的漳河是从邺镇之南流过,而战国时的漳河却是在邺城之北东流。今邺镇北面紧靠三台村。三台村北,原有不少沙丘,应为漳河故道。紫陌之名,今虽不存,但据史籍记载及地望分析,应在三台村西北附近。”[5]又,许作民亦有如下说法:“在安阳市区正北16公里处,有村曰丰乐镇。村东侧有一块高出地面1米多的土台,夹在京广铁路和京深公路中间。在这土台处,就曾有一座古老的西门豹祠。此祠在1924年毁于战火,今唯有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石碑立于台上。……《安阳县金石录》载有北齐天保年间清河王高岳所立的《西门君之碑颂》,这块碑证明,此处祠堂不是初建,而是复建。……丰乐镇的西门豹祠,曹丕在东汉末期就已看到(《述征赋》)。……西门豹祠堂,今俗称西门豹庙。历史上曾称为西门豹祠(北宋以前)、西门大夫庙(宋至明)、邺二大夫祠(明以后,加祀史起)。”[6]
所谓“回头殿屋”,即屋顶四角上翘,形似“回望”,为古建筑中所常见。“三间”即在东西方向上有四排柱子。古例,横向两根柱子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间”或“开间”,纵向两根檩条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架”。“间长”即两根柱子之间的水平距离数。
所谓“杂材”,即“杂色木材”,亦即阔叶林木也。《礼记·丧大记》:“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孔颖达疏:“士杂木椁者,士卑,不得同君,故用杂木也。”[7]又,《后汉书·杨震传》:“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8]
所谓“石夫”,疑为“石扶”之讹,亦即西门豹祠前面或四周之“石头扶栏”也。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9]此处的所谓“凭栏”,即身靠或手扶栏杆也。
所谓“栌栱”,即“斗栱”,别称欂栌、铺作,是一组由拱形短木和方形木块组成的构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屋檐的重量可以经斗栱传递到立柱。在大型建筑中,斗栱在柱枋和梁架之间纵横交错,宛如木雕,颇具装饰作用。《周书·武帝纪下》:“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10]
所谓“博基”,似即“簸箕”之讹,曲面屋顶形似簸箕也。古人刻碑遇到笔划过多的字,有时会用笔划较少的谐音字代替,譬如《马文操神道碑》,“鹰鹞”就写成了“应耀”。此处所谓“簸箕”者,疑指支撑曲面屋顶之“骨架”也。所谓“白头委柱”,似指未经涂漆的短木柱,曲面屋顶之骨架,似即由这些长度不一的短柱所架起也。“委”者,矮也。谓“安”者,因有榫卯也。
所谓“陌枋(石旁)”,似指沿东西方向压在柱子上的石枋,亦即长方形的石板或条石。石枋上面才是屋顶。在建筑学中,枋是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陌”者,东西方向之田间小路也,此处似即借指东西方向。
“□世、靳奴、王所、陈午、张安匠、孟黑燕”等,似即当时负责修建西门豹祠堂及其附属设施之工匠。
所谓“巧工司马”,当为后赵“考工署”之基层官员,负责具体施工组织。武亿《安阳县金石录》卷一“后赵西门豹祠殿基记跋”:“所云司马即考工署之官也。又,《授堂金石文字跋尾再续》有‘巧工中郎将龟纽银印,土人得之,用价售,置藏于家’,可证巧工不独有司马也。”[11]
所谓“监作吏”,似为负责施工监督的吏员,其职责类似于当代的工程监理。
殿中司马,负责宫内司马门(南阙门)警卫、巡逻的军官。
殿中都尉,御前侍卫,皇帝出行时随驾护卫的军官。
侍御史,监察官员。朝中高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报给皇帝。对低级官员,侍御史可以直接弹劾。骑都尉,勋官阶,非实职。
左校令,当为后赵负责土木工程的“左校署”长官。
殿中校尉,负责殿内侍卫的军官,位在殿中将军、中郎将之下,一般由皇帝或执政大臣的亲信充任。
据之可知,“后赵西门豹祠殿基记”之题名次序为由卑而尊,首先是工匠,其次是巧工司马和监作吏,之后依次为殿中司马、殿中都尉、侍御史、左校令,最后才是殿中校尉。
至于《金石录》中提到的“土长、强良、硕章、舒悽雀”之类,大约皆为传说中的神兽或神鸟的雕像。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魏晋之画学·画迹”:“西门豹祠殿基,建武六年造,其下刻物像甚多,如土长、强良、硕章、舒悽雀之类,其名颇异,见《金石录》,此画之饰于殿基也。”[12]“土长”、“硕章”、“舒悽雀”之形象今已无从知晓,而“强良”之形象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13]
顺便可以指出的是,既然丰乐镇(今名北丰村)西门豹祠遗址就是《水经注》所载“西门豹祠”之所在,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丰乐镇以西之漳河河道古今变化不大;二是断西高穴村东汉大墓为“曹操墓”确实合理。须知,《元和郡县图志》有明确记载:“邺县,南至(相)州四十里。……浊漳水,在县北五里。……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也,自汉至高齐,魏郡邺县并理之。……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14]前知,丰乐镇在今安阳市北40里许,其东北15里即今邺镇,其西南15里即今西高穴村。位置高度吻合,当非巧合。何况,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