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文化在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初探
——以安徽临泉县杂技之乡为例

2019-03-22 01:41姚侠妹肖永浩
榆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环境景观临泉县文化景观

姚侠妹,偶 春,骆 美,肖永浩

(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当前,随着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与延伸,如何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是众多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基本涵盖了小城镇在产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各个方面[1-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城镇建设领域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乡镇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在发展产业提升乡镇经济的前提下,也要在规划中明确对特有小城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加快,使得乡镇与城市对于居住环境景观具有高度相似性,景观建设往往只是满足小城镇居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要求,而对于具有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发掘较少。小城镇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迫使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乡镇景观规划建设的文化传承性,新型小城镇景观规划不仅要注重其功能与形态的相结合,还要发掘乡土文化,提升整个环境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小城镇环境景观建设中充分展现当地的历史人文、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4-5]。因此,既是为了在满足小城镇环境建设中达到生态宜居、民风优良的要求,避免出现小城镇景观建设出现的相似性和趋同性,也是为了将小城镇特色传统文化得以通过乡镇环境景观的方式得以传承与发展,小城镇环境景观建设中应当率先考虑文化的要素,深入发掘其特有的历史人文、民俗民风、节庆礼仪等文化,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到当地的城镇环境景观建设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彰显小城镇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让“乡愁”的记忆留的更深。

杂技艺术,作为一门民间技艺,在人类从事劳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与延续,其经历了从作为一种劳作的消解与宣泄方式,到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再到当前的一门产自民间的民俗艺术的过程[6-7]。在这一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杂技艺术的形态类型、技术难度与技巧设计、杂技舞台与服饰设计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与升华,在众多的杂技艺术发源地,积淀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杂技艺术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体现地方性传统文化具有较重大作用[8]。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很多的地区的杂技艺术逐渐消失,优秀杂技艺术文化无法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9-10]。因此,为了能够搞清楚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环境景观,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的杂技艺术文化,本文以具有两千多年杂技发展历史的安徽临泉县杂技之乡——韦寨镇、迎仙镇、黄岭镇、庞营乡等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其杂技艺术的发展历史、乡镇环境景观建设现状,了解不同杂技技艺,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杂技文化景观的异同点;并结合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环境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结合当地杂技艺术文化进行乡镇环境景观建设的措施与建议,为该地区建设特色杂技艺术文化小(城)镇添砖加瓦,也是为皖北地区乡镇景观建设中传统民俗文化景观的体现提供建设参考,使具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景观在新型皖北乡镇景观中展现新的魅力。

1 临泉县杂技艺术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

1.1 临泉县乡镇杂技艺术文化的起源

临泉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诞生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的就是杂技艺术。全县30多个乡镇均发展了不同规模的杂技团,在传承发展这项传统技艺,给人民群众带来文化享受的同时,还带动了地方的文化产 业经济[11]。如今,杂技文化已经成为众多乡镇的文化标志。临泉杂技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据说来源是沈子国负责每年周王朝的国家典礼,因此培 养了众多的娱乐人员,随着周 王朝与沈子国的没落消失,这些杂技在日常的生活、娱 乐中流传下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杂技艺术得到了繁盛的发展,民间艺人开始走向了自营式的团体表演之路,纷纷到全国各地演出。临泉杂技团队主 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演武术、小魔术、杂耍等小型节目为主,一般人数较少,多为家族性的团队,流动性较大。另一类是以表演杂技、马戏等大型节目为主的杂技团,可由几十人组成,参演各式各样的大型演出,在临泉较为出名的大型杂技团有迎 仙马戏团和飞燕杂技团。

1.2 临泉县杂技表演团队的分布

临泉县的杂技团队分布较为分散,且各个乡镇均有涉及,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县范围内各种杂技团队呈现井喷式的出现。其中,在韦寨镇、迎仙镇、黄岭镇、庞营乡更是出现了以整个村落为主体的杂技专业村。韦寨镇的韦小庄自然村是临泉杂技中极具代表性的杂技专业村,全村只有35户人家、180余人,却有着27个杂技团队,全村人90%以上从事杂技行业[12]。杂技专业村的出现是临泉杂技的一大特色,通过逐渐加大对杂技专业村的建设管理,为其他乡村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大作用。

2 杂技文化在临泉县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深入剖析杂技艺术发源地的乡镇环境景观建设现状,对临泉县已运用杂技艺术文化进行乡镇环境景观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弄清杂技艺术文化景观目前在当地乡镇中所采用的景观表现形式,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对杂技艺术文化发源地的乡镇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对运用杂技艺术文化来塑造环境景观,展现乡镇特色的认可度,为后期该地区或类似地区的乡镇环境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2.1 杂技艺术文化在临泉县乡镇环境景观建设中的表现形式

2.1.1 杂技艺术文化在景观建筑上的表现

基于乡镇环境景观的分析,在景观建筑上多采用以现代材料为主的仿古建筑,在满足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利用了当地传统文化,通过具有地标性的景观建筑来表现和弘扬传统文化[13]。杂技艺术作为临泉县的一种文化标志,近些年政府部门出于对传统杂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而修建了杂技博物馆、肘阁抬阁纪念馆,这些建筑物在外立面的设计上并没有体现出对于临泉杂技艺术文化的应用,更多的是博物馆内部对临泉杂技艺术文化历史发展资料的保留。如:韦小庄杂技楼位于临泉县韦寨镇韦小庄杂技专业广场上,是一个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搭建的仿古建筑物,通过平台底部浮雕的表现形式展现各类杂技技艺,主要用于杂技演员日常的惠民演出,是杂技专业村的地标性建筑物;但从景观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也只是在外立面的设计上通过浮雕雕刻的手法再现了传统杂技技艺。

2.1.2 杂技艺术文化在景观小品上的表现

通过调研及各类资料分析,在临泉县乡镇景观中具体体现杂技文化的多为景观小品,景石、景墙、雕塑等园林小品置于园林绿地中不仅可以营造休憩、集散空间,融入相应文化后更能结合周围绿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临泉县城南公园是建于2013年的一个滨河公园,在其公园中央位置设立了一个杂技广场,用以弘扬临泉县传统民俗杂技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使用大型景墙雕塑、浮雕、小品的形式,同时在广场中心通过雕刻的形式述说了临泉杂技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文化景观。让人们在观光娱乐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加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杂技文化的认同感。

2.1.3 在城关镇公共绿地景观空间中,预留杂技艺术表演的流动景观表现形式

为了活跃百姓的精神生活,除了在静态环境景观中,注入文化景观要素,在环境景观中,结合杂技艺术的特点,在大型公共绿地中预留适当的户外活动场地,作为后期杂技艺术展演场地,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杂技艺术文传承。如:临泉县城关镇在建的封神魔幻主题乐园,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发掘了临泉县的商周文化、姜 尚文化、民俗杂技文化等来营造景区,满 足休闲、娱乐、度假的综 合需求。以主题乐 园的形式拉近城市居民和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距离。届时,在该主 题乐园中举办的封 神魔幻演出将邀 请临泉县的杂技团队加入,在杂技之乡打造中国最具传 统文化特色的大型演出,也有利与杂技文化的发展,提升临泉县的文化产业经济。在城南公园的景观建设中,杂技文化的应用多与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景观共同作用在城市公园中,在入口景观的处理上用大型拉模亭及大量铺装,充分与自然生态、现代绿化相结合,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宣扬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作用。

2.1.4 其他区域环境景观表现

由于乡镇中的景观建设较少,同时形式较为简单,因此对于乡镇环境景观其他区域,多数仅在园林绿化基础上的建设了休闲设施与活动场地,文化景观的元素鲜有表现。目前,在临泉县城关镇中的部分街头绿地中也逐渐开展了关于反应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

2.2 当地不同人群对杂技艺术文化与环境景观关系的相关问卷分析

在调查区域的乡镇不同环境景观中随机对当地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表1)。受访居民中,当地居民(73.08%)占比较高,男女性别比例也是由女性占比稍高(41.35%和58.65%),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受访者中55岁以上居民参与度过低(2.89%),从事职业方面也基本以自由职业(32.69%)和企业职工(25.00%)为主。

2.2.1 不同年龄层次的分析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基于不同年龄层次的角度,得知当地常住居民对当地杂技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其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对杂技文化的认同差异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杂技文化的认同感越强。虽然对于55周岁以上的年龄层次调查数据较少,但通过口述得知对于杂技文化的历史、分布及种类的认知上都明显高于年轻人。

表1 调查对象人口的统计学特征

2.2.2 不同人口来源的分析

对于常住人口与外来居民分别作为对象研究发现,当地常住居民在杂技文化的历史、分布的认知上均高于外来居民。但在对于杂技文化的传承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传承传统杂技文化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传承杂技文化的必要性上,选择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比32.69%和64.43%。因此,对于临泉杂技之乡的文化传承,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外来居民,都具有较强的认可感。

2.2.3 不同环境景观的处理满意度分析

从不同的乡镇环境景观类型的建设来看,结合调查分析,居民对能够直观体现杂技文化的建筑、雕塑、广场、园林小品等认同感较强,对于街旁绿地中体现杂技文化的形式还有待提高。在近些年的绿地景观建设中,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的休憩娱乐功能外,设计上更注重对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但多集中在硬质雕塑与场地铺装景观方面,对于软质景观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图1)。

图1 不同环境景观杂技文化的表现满意度分析

2.2.4 杂技文化在景观中的融合性与居民的参与性研究

通过研究乡镇居民在杂技文化景观中的参与程度,能从侧面反映杂技文化在景观建设中对居民的受众面,其中表示参与度较高和能参与其中的分别占10.57%、15.38%,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已有的杂技文化景观不足以满足参与性的要求(图2)。

图2 杂技文化在景观建设中的融合性研究

从杂技文化在景观建设中的融合性调查来看,多数人觉得杂技文化能够与景观相融合,乡镇居民认同杂技文化与景观建设并不相违和。但是经过实地调研结果来看,杂技文化景观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并没有很好的相互融合、渗透,在多元化的景观建设上,各类文化虽然有在园林景观中得以体现,但在表现形式上略显单一(图3)。

图3 居民在杂技文化景观中的参与性研究

3 结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在乡镇环境景观中很少融入体现杂技艺术文化

近些年临泉县有关政府部门在大力推广建设旅游城市,传承民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经济,而杂技艺术文化作为一种能代表临泉县城市风貌的民俗文化,在文化景观建设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文化景观建设多集中在临泉县城关镇(县城所在地)周边,对于真正具有杂技艺术文化的迎仙镇、韦寨镇、黄岭镇、长官镇等,在景观建设上并未做出能良好展现地方杂技艺术文化的环境景观,特色文化在景观中的展现多数局限于县城之中,在主要发源地的乡镇应用较少。另外,由于近些年才大力进行园林绿地景观的基础建设,城镇景观建设过度追求单一的绿化环境的改造,忽略对特色景观的营造,尤其表现在成规模的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的绿地景观还不健全,甚至有些地区将文化融入乡镇景观的环境建设意识还未形成,这一点与调查区域具有强烈的杂技文化认同感的当地居民是相矛盾的。

3.1.2 环境景观要素对于杂技艺术文化的利用较少且形式较为简单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在乡镇环境景观中关于构成景观的多种要素,如园灯、休憩坐凳、垃圾桶、展示牌等,融入杂技艺术文化设计理念的应用较少,多数都是以满足常规的景观表现需要,在造型设计上过于简单,同时环境景观在植物、水体、道路铺装等方面对于杂技艺术文化基本没有体现,且形式较为简单。而能体现出杂技艺术文化景观的区域,所采用的景观造景手法多采用景墙、雕塑小品的方式展现,手法单一,未能形成多种景观要素的功能多样化、景观丰富化及空间层次化的文化景观空间创新。

跑步运动不仅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而且是寻求群体认同的载体。尤其是像各地雨后春笋般兴起的马拉松赛事,它将不同阶层、职业、年龄的人群拉聚在一起,从各自分立到彼此对话,实则演绎了一场“群体狂欢”,消解了群体性的孤独。

3.1.3 杂技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融合性不足

通过对临泉县环境景观的调研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杂技艺术文化在环境景观中与临泉县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并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乡镇多元化的景观建设上,各文化景观独立的分布于园林场地中,且表现形式上略显单一。但通过对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对于杂技文化在景观建设中的融合性,选择不能有效的融合和不关心的只有18.26%和12.50%,大多数居民还是认可杂技艺术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表现。而单一的文化的景观应用,对于各个乡镇环境景观的个性塑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失去乡镇景观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3.1.4 街道空间景观中对于杂技艺术文化的利用还远远不够

对于临泉县的乡镇来说,街道景观仅仅满足于日常需要的绿化,形式还相当简单,对于植物的利用也仅限于形式,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景观。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觉得杂技艺术文化在街道空间景观中的应用很好或者好的只占6.73%和13.46%,杂技艺术在街道空间中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当然也存在着街道空间景观本身建设不足的问题。而在临泉县城关镇环境景观中,在街道景观的处理上较之乡镇上要好得多,在满足绿化率的要求上,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景观,在街头绿地上除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外,还通过园林小品、景观展示牌的形式来构建多元文化景观。

3.2 改进措施

3.2.1 加强环境景观规划建设中对杂技艺术文化的融入

虽然在临泉县城(城关镇)中做文化景观更能够起到宣扬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具有杂技艺术文化发源地的乡镇环境景观建设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不能仅仅局限在表面,通过环境景观中融入相关文化。在杂技技艺分布较广的乡镇中应用杂技艺术做文化景观,更能加强当地居民对杂技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外来居民也能通过乡镇杂技景观建设使其了解其实际存在区域或发源地的历史与发展。而对于在杂技文化集中分布区域的乡镇文化景观建设较少,形式相对简单的问题,可考虑在后期乡镇规划时加强对杂技艺术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视,在其乡镇街道入口、道路景观、街头绿地、滨河景观等使用具有杂技艺术代表性的景观雕塑、小品、休闲设施,突出其乡镇的特有杂技艺术魅力,建造出区别于其他乡镇的杂技艺术环境景观。

针对能体现杂技艺术的景观休闲设施在临泉县乡镇环境景观中的应用不足的问题,提出在现有的园林绿地中可以在日常的维护修缮过程中逐渐添加能体现杂技艺术的园林设施,多利用能体现杂技技艺的独特造型的展示牌、圆灯、垃圾桶和休息坐凳等,不仅有利于提升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更能使游客和当地居民更好的融入该文化氛围内。在日后的乡镇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对于杂技文化的体现可以不用局限在园林雕塑、小品上,适当的利用铺装和植物也能营造出具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可以在园林绿地的入口、广场通过造型树、花坛来体现临泉的杂技艺术文化。

3.2.3 杂技艺术文化与其它多元文化相融合应用于乡镇景观之中

由于临泉杂技艺术文化的发源地辐射多个乡镇,杂技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是围绕统一传承体系的,在将杂技艺术文化融入到各乡镇环境景观建设中,难免会出现文化的雷同,失去景观特色。因此,在具有杂技艺术的临泉县乡镇中,还应利用自身具有的其它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或红色文化等,在其文化景观建设时,要加强多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融合,通过多种文化打造多样的文化环境景观,展现地方乡镇的文化风貌,既可以避免多镇一面的现象,又能创造符合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环境景观。

3.2.4. 加强对乡镇街道绿地景观空间艺术化引导

街道景观空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是构成乡镇景观空间重要树成部分,需要有节奏的文化景观元素进行韵律的变化,才能体现出街道文化景观的特征。针对街道空间景观对杂技艺术文化的应用不足的问题,在后期的乡镇规划中可以加强对乡镇街道空间景观元素的杂技艺术文化小品序列应用,如:景观灯、展示牌等,在满足居民日常休憩娱乐需求的前提下,多利用园林植物与展示牌、照明灯饰、休闲设施等要素阐释乡镇的特色文化。

4 结语

综上,通过杂技艺术在临泉县乡镇环境景观的应用,可以深化人们对当地杂技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杂技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力度,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过程中,通过对具有良好地方文化底蕴的乡镇、农村在环境景观建设中融入文化,有利于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更有利于特色小城镇的快速形成,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让“乡愁”的记忆更加浓烈。

猜你喜欢
环境景观临泉县文化景观
蛀虫和蛀牙
春天的孩子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规划与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竹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运用
内蒙古高原传统聚落环境景观的当代构建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人口净流出严重地区小城镇规划路径探讨——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