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对运动迟缓患儿的影响

2019-03-22 05:06张志卿赵雨香
关键词:康复训练发育量表

张志卿 赵雨香

(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广东 惠州 516000)

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主要与自然过程、遗传因素、疾病密切相关,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表现为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姿势、反射及肌张力出现异常,常伴有智力、语言、听觉、视觉障碍,导致其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以往临床多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神经电、药物、高压氧、早教、按摩等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疗效欠佳,患儿恢复较慢,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基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对运动迟缓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儿童康复中心201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0例运动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临床、影像学及相关专科检查均确诊为运动迟缓。纳入标准:专科检查确诊为运动发育迟缓,5周岁以内,患儿家长自愿参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高,未接受过相关康复训练。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癫痫、视听障碍、精神障碍、先天性遗传疾病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其中实验组患儿男88例,女62例,年龄6个月~4周岁,平均年龄(2.23±1.56)岁,病程4~48个月,平均病程(30.16±9.48)个月;对照组患儿男90例,女60例,年龄8个月~4周岁,平均年龄(2.19±1.44)岁,病程5~48个月,平均病程(30.23±9.35)个月。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方法。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价后制订相应的训练方法,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有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ST(语言疗法)、神经电、药物、高压氧、早教、按摩等。

实验组:严格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主要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主要方法如下:对患儿的实际发育年龄作出评价后制订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若患儿的各功能区的均衡差别较大,可以对患儿的各功能区分别评价后再按照实际发育水平年龄进行康复训练,如患儿智力为6个月水平,但是粗大动作为3个月的水平,康复训练的内容就按照3个月水平制订。康复训练合格后回家继续训练,1周岁以内患儿,复诊频率为1次/月,1周岁以上患儿,复诊频率为1次/ 6个月。两组患儿每日康复训练时间一致,疗效均于康复训练2年后随访评价[3-4]。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患儿康复训练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肌痉挛症状显著缓解;有效:患儿康复训练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肌痉挛症状有提高的趋势;无效:患儿康复训练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日常生活能力无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评价婴幼儿的智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评分标准:70分为分界线,一般70~90分,正常91~110分,良好111~130,优秀131~150分,超常150分以上,其中低于20分为极度低常,20~35分为重度低常,36~55为中度低常,56~69分为轻度低常[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00%,较对照组患儿的72.00%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23.175,P<0.001。

2.2 两组患儿康复训练前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儿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实验组患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评分提高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康复训练前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与脑发育、脑损伤密切相关,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婴儿的发病率较高,患儿早期表现为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父母吸烟、吸毒史,早产、脑缺血、缺氧,外界环境污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小儿脑瘫,进而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适应能力、社会交往等出现障碍。患儿出现症状时尚处于脑组织未发育成熟阶段,所致的运动发育迟缓也处于初级阶段,姿势和肌张力异常尚为稳定[7],因此,对于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及早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使损伤的脑组织成熟、分化,改善患儿的脑功能。

目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对于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多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神经电、药物、高压氧、早教、按摩等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所有的患儿均采取相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未针对患儿不同的病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且同一患儿在不同的月龄所需要的康复训练也有所不同[8],因此常规康复训练对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缺乏针对性,患儿的康复训练效果欠佳,影响治疗的依从性。

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多用于评价康复训练前后患儿的发育状况,量表主要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与正常发育的儿童相比,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抬头、翻身、爬等粗大动作与月龄不符合,抓、摇、模仿等精细动作方面与正常发育的同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语言、社会交往、适应能力与正常发育的患儿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治疗时因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运动意识欠缺,导致运动能力的改善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8-9]。而基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首先对患儿进行运动功能的评价,再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内容,根据患儿月龄、症状等实施不同的技能训练,例如:粗大动作方面6个月以上月龄的患儿给予爬行训练、锻炼他的坐立能力,而对于3个月以下月龄的患儿给予抬头训练,锻炼患儿的翻身能力[10]。本研究显示: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86.00%,训练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对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的提高。

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患儿出院后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这就要求患儿家长熟练掌握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使用方法,并定期测评与记录;(2)出院前要对患儿家长集中培训康复训练的方法,尤其是不同阶段患儿应该掌握的技能,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提高患儿的兴趣[11]。

对于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治疗的关键还是及早诊断,并给予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患儿发育障碍的改善。

综上所述,按照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测评量表的内容实施康复训练对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的提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发育量表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